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原油碱水乳化活性组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对河南油田三种原油中的有机酸和非酸含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研究了它们在碱水乳化中的作用。有机酸是引起各原油碱水乳化的活性物质,非酸含氧化合物本身无碱水乳化活性,但对有机酸的乳化活性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碱水驱油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系列试验,深入研究了碱驱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在碱/原油萃取实验中发现,原油被碱萃取后仍存在界面活性,萃取对界面张力最低值影响不大,使界面张力平衡值升高;低酸值原油被萃取后所受影响要大于高酸值的原油;已萃取原油后的碱液与新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将大幅度降低,可以使其最低值和平衡值都达到超低。此研究工作对碱驱的动态驱油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获得的结果对化学驱配方的筛选及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通过波长600nm处透光率的测定研究了3种稠油在NaOH水溶液中的乳化性能,测定了乳状液的ζ电位。透光率极小值和ζ电位极大值在同一碱浓度下出现。酸值较大的原油有较小的透光率和较大的ζ电位。 相似文献
7.
8.
碱水驱油中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旋转滴法研究了离子强度、pH值、阴离子和原油组分对碱水/原油界面张力最低值和平衡值的影响,考察了原油在长期老化后界面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碱液离子强度和pH值只有处于最佳组合条件,才能产生最低的界面张力,阴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原油经老化后与碱液间的界面张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原油组分对驱油体系界面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大庆油田不同地区原油族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测量了胶质沥青质含量不同的原油与三元体系间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将原油分离出的各组分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表面活性剂ORS41及三元复合体系作用,其界面张力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在与三元驱油体系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时,原油性质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胜利原油酸性组分的结构与界面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在硅胶中加入特殊添加剂的TLC方法,对胜利原油的总酸组分按照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高效的分离.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酸值等方法对各组分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它们的动态界面张力并研究了化学结构与界面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组分的族组成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并在界面张力中起决定作用.在总酸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组分(Mn<500)中,酸的侧链以脂肪烃为主,表现了较强的界面活性.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组分(Mn>500), 表现了较弱的界面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的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将胜利孤岛原油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原油得到酸性组分。测定了正构烷烃、煤油以及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2种不同疏水结构的甜菜碱溶液组成的体系的油 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在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 甜菜碱溶液体系中,直链甜菜碱由于疏水基团较小,与原油活性组分尤其是酸性组分和胶质发生正协同效应的混合吸附,使油 水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含量增加,界面膜的排布更紧密,导致油 水界面张力降低;支链甜菜碱由于具有较大尺寸的疏水基团,煤油中少量的活性物质即可将油 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3 mN/m),而原油活性组分的加入,则使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布被破坏,削弱了界面膜原有的紧密性,导致油 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14.
大庆原油馏分复合体系界面活性及乳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原油成分对复合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将原油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切割成不同的馏分,对各饱民三元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进行了测定。还探讨了馏分油的乳化液稳定性及重组分对尼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轻馏分最低瞬时其次是重组分,再次是不旨点依次升高的中间馏分;在轻饱 加入重组分可以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馏分油与二元(A/S)体系形成的乳状液,其稳定性随饱沸点升高而降低,加入重组分可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篇介绍的是加州威明顿油田的酸性原油与氢氧化钠、原硅酸钠溶液所形成的液研究结果,和测定的碱性的配方对乳化液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碳酸钠、氢氧化钠、硅酸钠三种碱与稠油的界面张力和碱液-稠油乳状液的特性,讨论了乳状液的驱油机理。结果表明,这三种碱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达到10~2mN/m数量级以下;高油水体积比下的碱水-稠油乳液类型由碱浓度决定。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辽河原油沥青质及胶质油水界面化学性质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由辽河原油中分别提取的沥青质组分,胶质组分配成的模型油与水的界面性质进行了研究,还考察了油相芳香度对涸青质,胶质模型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及当模型油中沥青质与胶质共存时的油水界面性质。结果表明,含沥青质的模型油的油水界面粘度较高,界面老化现象严重;而仅含胶质的模型油的油水界粘度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