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隆冬季节,在江苏建湖县钟庄乡水利工地上,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位打着赤脚,被寒风吹黑脸庞的中年人,忙忙碌碌。 他,就是钟庄水利站站长,今年51岁的朱友龙。 提起老朱干水利工作的事,乡领导和群众个个发出“啧啧”赞声。人们称他是钟庄“大禹”。全乡27个村,每个村、每条圩堤、每个闸口、每座排涝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全乡的水利设施状况如何?他心中一目了然,成了“活字典”。治水,有什么困难,只要他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治水成功的大禹,世界各国只要有人治水的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大禹”。在印度洋岛国的斯里兰卡,人们自豪地把帕拉克拉马巴胡一世(1153~1186)誉为“我们的大禹”,可见这位800多年前的贤明国王的治水功绩是如何显赫了。斯里兰卡是湛蓝的印度洋上的一颗翡翠,这里盛产橡胶、红茶、稻米和水果,拥有世界上少有的热带植物园。然而,这花园般的国土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斯里兰卡人代复一代辛勤开发得来的,更是年复一年兴修水利的结果。斯里兰卡的历代国王有一传统而庄严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不受外  相似文献   

3.
执著的力量     
本期推出的郑守仁、陈刚毅两位典型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深深打动。从1963年至今,郑守仁在江河治理的工地上“驻扎”了43年,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仍在三峡工地上坚守着。人们把他比作当代“大禹”,确实一点也不差。  相似文献   

4.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传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一场滔天的洪水,获得了成功,并由此创建了夏王朝。之后,“分疏治水”便成为历代尊奉的一种重要治水思想,亦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分疏治水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音稀声,丰碑无言。郑守仁将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江河,献给了人民的三峡。有人说他是“工程师的楷模”,有人说他是“当代的大禹”,还有人说他是“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的具体化身。他的先进事迹早已传遍三峡工地,他的人格魅力如滔滔江水激荡在水利建设者心间.  相似文献   

6.
以邻为壑鉴     
“以邻为壑”这个成语出现在《孟子》这部书《告子下》篇中讲的一个故事里。战国时代,有一个叫白圭的人,他用筑堤堵水的办法来治理洪水,让洪水流到没有筑堤防的邻国去。他自以为聪明,对孟轲夸耀说;“我的治水方法,比古代著名治水能手大禹还要高明呢!”孟轲听了,很不以为然,批评白圭道:“你做错了啊!当初  相似文献   

7.
治水名人     
《山西水利》2022,(3):31-36
<正>大禹DAYU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  相似文献   

8.
禹王碑寻真     
被当代人民尊为“禹王”和“神禹”的大禹,其治水业绩可算是最为古老,也最为宏伟了。千百年来,人们赞誉大禹的颂歌代代相传。那么除了有史可查的记载和被人神化了的传说之外,大禹是否还曾留下过什么真迹呢?经过考察,现今仍存于世的可能只剩下一通“禹王碑”了。据传,在南岳衡山的岣嵝峰上曾立有一通大禹亲笔手迹的石碑,人们又把它叫做“岣嵝碑”。砷高一丈,宽七尺。上刻七十七字,记述禹王接受虞舜帝的指示,竭尽智慧,历经艰辛,治平天下洪水的事。文字既不同于甲骨、钟鼎,又不同于蝌蚪、篆、隶,很难辨认。以前也有人谓之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周期生(钱塘江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4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动在绍兴举行。大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一夏王朝的开国之君。他辛勤治水、奠定九州的丰功伟绩广传民间;艰...  相似文献   

10.
潘杰 《江苏水利》2006,(6):46-48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  相似文献   

11.
大禹,姓姒,又称夏禹、戍禹,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禹时期洪水泛滥,大禹继父亲鲧后主持治水。背着干粮,手持工具,勘测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他改变了各氏族分散治水的办法,统一划分治水的区域,先导大河之水入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从本期起开辟“水利江河史志”专栏,主要刊登广西水利、江河史志方面的文章和史料,热诚欢迎来稿。水文知识从人类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反过来又不断指导生产实钱。我国是世界文化开发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一般水文知识,如《书经》中的《大禹漠》篇内,就有舜帝赞扬大禹利用水文规律来治水的语句:"帝曰:来禹,降水做予,成允成功,  相似文献   

13.
在广袤的鲁东南大地上,一代一代的沂蒙水利人传承着大禹的精神,向穷山恶水开战,继往开来,治水兴沂。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临沂市水利局局长李克荣就是杰出的代表。 从“门外汉”到“内行”,他把住了沂蒙的“命脉” 1991年,李克荣调任临沂市水利局副局长。为了能够尽快地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改革家都深港治水和兴国安邦的关系。被马克思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则堪称是改革家中的治水典范。王安石一生视治水为已任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永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知县后,深入实际了解郊县的山川地理情况,发现该县地势较高,河床平顺,雨水能通畅入海,一般没有水患;但蓄水困难,经常遭受旱灾。于是王安石提出“使水有所潴”,动员民众修水库和引水灌溉工程。当年的11月份,他跋山涉水,深入十多个乡村体察民情和了解治水情况。白天,他跑工地察看开山打石、垒堰修渠;晚上,…  相似文献   

15.
“以邻为壑”是我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常用来比喻把灾难转嫁给别人的不道德行为,和“嫁祸于人”是同一意思。“以邻为壑”这句成语典出于“孟子·告于下”中的一个故事。战国吋,有个叫白圭的人,一次,他所在的国家闹洪水,顿时,绿油油的沃野成了白茫茫的泽国。白圭受命治水,他动员民众开沟挖渠、筑堤挡水,将水放到邻国的地里去。本国的水灾缓解了,却使邻国遭了灾。白圭对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以为耻,反而自夸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强。孟子听了很生气,批评他说:“大禹治水是顺水性,‘以四海为  相似文献   

16.
黄颖南 《河北水利》2010,(10):17-17
<正>大禹是中华民族成功治水的典范,在他及后世治理、开发、利用、管理水和感悟水、欣赏水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地域特性。1.大禹治水精神的内涵大禹"导三川、疏九河、会一泽、开二水"导洪入海,功成名就于水利,其治水精神,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文华。大禹治水精神主要包括:一是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民本精神,二是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沿晋陕峡谷蜿蜒千里,突然掉头东去,它怀抱着的便是古老的河东大地。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凿龙门、破三门,疏治水害、造福黎民,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令后人们敬仰不己、千古流传。如今,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大禹的后代们仍契而不舍、治水不止,以治水为已任的人才世代辈出。现任运城行署水利水保局局长董强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水利》2005,(1):112-114
“碧水青石伴垂柳,潺潺清流惹人醉”。近年来,松山水利人发扬大禹遗风,树立科学治水观念,建立长效治水机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为顺风扬帆、不断增速的松山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泓源头活水,使“富民、安民、乐民”之水滋润着松山大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治水始于大禹。大禹在总结其父鲧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智慧才能,以忘我的精神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叔敖传承大禹治水精神,在安徽治理芍陂时精选地址,为民谋利,能排能蓄;徐有贞治水事迹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曹谨的治水兴利,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职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展观,当代修建的红旗渠,更多的展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魅力。以上五个治水事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除水害与兴水利除水害与兴水利应是治河的目的,也应是治河方略的基本内容。但人们在处理除水害与兴水利两者相互辩证关系时,由于认识的不同所制订的治河方略常常也有明显差异。是除害后而得利?还是由兴利而除害?虽只是顺序的不同,但效果却大不一样。相传鲧、禹治河,发生了“疏”“堵”之争,大禹的“疏导”之术获得成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解决黄河的主要矛盾出发,先除害而后得利无疑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治河方略。加之,历代都把“疏川导滞”的方法说成是圣人大禹的杰作,被不适当地宣扬为治水的“经义”之道,后人治水必须“法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