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原有的信息与电子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云南大学计算中心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组建成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电子科学、电子工程4个系,还有1个校级公共计算机教学部、1个校级实验中心和1个新技术研究所。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求是务实、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工结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4个重点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  相似文献   

2.
《通信学报》2006,27(7):F0003-F0003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成立于1998年.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电子工程系4个系及1个实验中心和1个新技术研究所;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  相似文献   

3.
《通信学报》2005,26(11):I0002-I0002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郑州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建而成。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电子与控制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和粮食信息学研究所;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学院现有在校生3200余名,其中研究生、本科生1800余人。  相似文献   

4.
《电子学报》2004,32(F12):174-1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全校8个学院中最大的一个.学院由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6系)、自动化系(10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1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3系)4个系组成,同时还有一个学院直属的信息安全专业.现任院长为国家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教授.  相似文献   

5.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7年由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系组建。下属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12个研究所。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点和13个硕士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为3个辽宁省省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6.
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是由原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科学系为主体整合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71年设立,计算机科学系于1981年成立。电子科学系是在原物理学系设立于1958年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通信学报》2005,26(12):F0002-F00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成立于1958年建校之时.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根据中科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原则.时任中科院电子所所长的顾德欢先生为首任幕主任.现任系主任为电子所所长阴和俊研究员。1993年.本系改名为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相似文献   

8.
《通信学报》2005,26(10):F0004-F0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于1959年成立。目前具有一级学科点2个: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个;信息与通讯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信息与通讯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通讯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探测与成像、航空电子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通讯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探测与成像、航空电子信息系统。本科招生专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9.
《通信学报》2006,27(4):F0004-F0004
中南大学位于美丽的历史名城——湖南长沙,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通信》2009,(15):F0003-F0003
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于1996年,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团结、奋斗、高效、求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风,“奋发向上、朝气蓬勃、踏实工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工作作风。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科专业。计算机应用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计算中心、实验教学部等5个系部,电子信息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以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建有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电子线路、UNIX多用户。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等十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计算机800多台套,多媒体设备100多台套,我院实验设备先进,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和信息安全系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所和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等二个研究所和一个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信息存储系统重点实验室、服务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基本上能够与多种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各产业在现今时代的进步。其中,的电子产业与机械工业的相互结合形成了机械电子产业,在机械电子工程当中主要对比较现今的测控技术、机械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进行应用,并且将机械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更加积极的发展机械工业。本文现主要对基于控制工程下的机械电子工程展开研究,首先对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进行了相应的概述,继而分析了机械电子工程对控制工程的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通信学报》2008,29(4):F0004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六个本科专业,下设计算机科学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相似文献   

14.
《通信学报》2008,29(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和信息安全系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所和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第二个研究所和一个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相似文献   

15.
《电子测试》2005,(1):101-102
安捷伦科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在合肥为“中国科大——安捷伦科技公司电子与通信测量联合实验室”举行正式成立仪式。此前,安捷伦向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学实验中心捐赠了价值约10万美元的实验仪器设备,旨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培养电子、通信类人才,充分表明了其对华东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通信》2009,(13):F0004-F0004
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于1996年,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团结、奋斗、高效、求实”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院风。“奋发向上、朝气蓬勃、踏实工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工作作风。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科专业。计算机应用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  相似文献   

17.
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95年,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非教师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教师教育)、动画四个本科专业,在校生本科生607名,教职工36人。计算机科学系设有7个实验室,即软件实训实验室、网络通讯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数据库实训试验、JAVA实训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120-120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于2003年12月4日至7日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教学指导委分员会委员、联络员、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参加单位代表及特邀代表共54人。云南大学游庆章副书记到会致词,祝贺大会召开。  相似文献   

19.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前身为《信息与电子工程》,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电子工程》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子类学术期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研究院,拥有12个研究所及各类先进仪器设备,主要从事冲击波与爆轰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与激光技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与计算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