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批评往往显示出与特定建筑思潮或流派的联系,但论评本自却并不从属于建筑思潮或流派。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批评,说到底总要归结为建筑意义的阐释和建筑价值的判断问题。一件建筑作品,一种建筑思想或现象出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要我们去分析,去判别,去评说其优劣得失,关键显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和依据的标准,而立场和标准本身又决定于我们设定立场和标准的基本原则,或者说,决定于我们关于建筑的价值观和发展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建筑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思潮代替另一种思潮的更迭式的嬗变.以编年史的方式撰写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3.
自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以来,与建筑理论一样.建筑批评经历了从历史批评、艺术批评到智性批评.又进入哲学和文化批评的阶段。建筑批评与建筑的历史演变十分密切.建筑批评反映了建筑的这种演变,尤其是反映重大的历史变化。20世纪的建筑经历了十分重大的转型.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随着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以来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结合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建筑批评在建筑创作和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阐述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详细论述了建筑的批评与创造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的逻辑关系,对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因缺乏真正意义上深入的批评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剖析,强调指出了正确地开展建筑批评对于整体上提高建筑创作水平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大椿 《新建筑》2007,(3):90-93
建筑是城市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筑物既要表现个性特色,又要融入整体城市环境中,建筑师尤须谨慎且负起社会责任。以台湾台中市生产力大楼为例,以建筑体量与色彩构成为内涵,并参酌城市意象的地标元素与符号学的象征意义,采用建筑批评的方法,论述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燕京大厦     
一、项目背景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体现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建筑形象应赋予环境相应的内涵,并渲染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建筑是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继承者,也是城市组织结构连续性的体现者。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设计创新,既体现地域性又  相似文献   

8.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和诗歌构成了艺术体系的核心,在形象表达和图像作用的类比方面,当代建筑与艺术具有共性,建筑是社会、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在意识形态批评、价值批评、符号批评及方法论上具有相似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具有同一性。由于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扩展,建筑与诸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导致建筑批评必须从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9.
从评论与批评的概念比较分析的角度,说明建筑评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评论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更在于论述和探讨,尤其要具有科学的批评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建筑文化、文化热与文化危机建筑之于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同生命活动本质与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在于它鲜明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根本的属人性。当代建筑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基本目标的迷失、价值意义的混乱。思想行为的盲目、场所感的消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对建筑人文价值与人文属性的漠视或遗忘,而漠视和遗忘的原因又显然在于现代人严重地割裂了建筑活动同生命活动的根本联系。因此,重新关注并努力恢复这种联系就成为当代建筑文化建构中最迫切最根本的课题,也是建筑批评的核心任务。在近年来有关建筑的思考和探…  相似文献   

11.
建筑设计只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中才有具体的物性,因此建筑的上下文在实践中至关重要,而建筑"语言"也不再可有可无了。当代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高度综合的社会一工艺环境的产物,而它的方法论表述起来却显得是普适的和没有时间特征的。日本建筑的经验产出之丰富恰和它的理论之抽象互为映照。本文试图将建筑言说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批评",同时以当代和历史的例证对日本建筑写作做一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Ada Louise Huxtab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o be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architectural critics of the last century. Her recent death was followed by numerous assessments of the many achievements of her long, pioneering career. Although Huxtable wrote about countless works of architecture, evidence of her enduring influence may be found in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evolution of a single building—the Gallery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City—which becam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Huxtable's critique of it. The story of Huxtable's engagement with this building serves as a case study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cultural critic and how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intersects with practice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13.
宋昆 《世界建筑》2014,(8):46-47
建筑批评评如何能够实现推动建筑创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取决于作者(建筑师)-文本(建筑作品)-读者(批评者)之间能否达成有效的共识。首先,批评话语中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批评者之间偷换概念往往是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使建筑批评陷于无谓的争执之中;另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个开放的文本,能够给予批评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因此,任何解释或批评都是对于作者的"误读",都是合法的,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必须正视并包容。只有在这种有效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筑批评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建筑评论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方法的简单回顾,引出对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深讨在多元的西方理论工具和复杂的中国社会文化境遇之间如何建立一种有批判性并映射当下现实的建筑评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曾引  魏琰琰 《建筑师》2011,(6):46-51
艺术史学家威特克沃出版于1949年的文艺复兴研究专著《人文主义时期的建筑法则》是一本对当代建筑批评与实践影响重大的著作。本文将分析威特克沃在该书中所发展出来的建筑研究方法.探讨其如何被吸纳进当代建筑批评及实践.如何奠定了当代建筑形式理论的基础,以及如何被其后辈所发展.而成为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的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6.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评论日趋活跃,本文在分析建筑评论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筑评论的论文论著进行了点滴思考,以期有益于建筑评论和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建筑评论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建筑评论的标准,结合建筑评论的现状,针对建筑评论的方向、方法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建筑评论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的中国建筑评论界,建筑批评的泛社会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建筑评论家变成了社会批评家乃至新闻传播者,而在他们的视野中建筑的本体表达却消失了。这种游离于建筑专业批评之外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建筑批评本身的整体失落。本文尝试从90年以来中国建筑批评发展的现象入手,对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和建筑批判理念的缺失进行了浅要剖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一路相伴而来,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文章从以点及面的思路出发,对当代建筑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进行历史场景性的描述,勾勒出不同时期建筑批评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传播特征,以此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批评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