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与环境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跃时代,使具有三十余载教龄的我深感教育的历史重任。为人师者务必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祖国改革开放的七彩年代,给了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机,建筑界同仁得以在建筑创作海洋中畅泳。每一项创作都有五味,都会留下点遗憾,然而工作的总和是“满足”,因每项创作都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设想,都属社会所接受并得到良好反响。 建筑及其环境鱼水相依,在我们的创作项目中尽力兼容。建筑环境有着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今天的建筑环境创作其难度大在于起点高,要使建筑环境具有特色,要自如地掌握建筑的使用功能,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强化建筑环境的地方特性。建筑与环境创作同步容易接近这深度。 本文数则建筑环境实例是近十年来建筑环境创作的部分纪实,它是我们建筑与环境创作共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3.
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大小可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再深入一步,宏观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的建筑环境。本文旨在探讨一个人为的建筑环境怎样去适应自然的生态环境及精神环境,使其有机,有理,有序。这是每一个建筑师在从事建筑创作时所不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建筑文化及其隐型部分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而予以显性的表达,归纳了在建筑创作中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五种类型及其创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比较的观点指出未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洪杰 《新建筑》1995,(2):7-11
环境原则同功能原则一样是建筑的基本原则,文章简析了建筑环境观创作思想的发展和特征,它是当今建筑创作的主流思想,并结合数学中的探索介绍了两则学生作业。  相似文献   

6.
董国红 《新建筑》1995,(4):32-36
建筑是文化的积淀和综合体现;对旧建筑进行更新设计,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又能保持和延续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总结出七种旧建筑空间环境的再创造手法,并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较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环境文脉的整合—哈尔滨市少年宫创作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冰  梅洪元 《新建筑》2001,(1):37-40
对建筑与环境文脉的整合作了分析,提出整合设计的原则和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哈尔滨市少年宫方案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9.
黄海波 《华中建筑》2002,20(4):26-28
介绍华中师范大学理科综合楼方案设计,论述其设计构思及作者的设计思想,强调文脉主义建筑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建筑文化、文化热与文化危机建筑之于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同生命活动本质与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在于它鲜明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根本的属人性。当代建筑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基本目标的迷失、价值意义的混乱。思想行为的盲目、场所感的消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对建筑人文价值与人文属性的漠视或遗忘,而漠视和遗忘的原因又显然在于现代人严重地割裂了建筑活动同生命活动的根本联系。因此,重新关注并努力恢复这种联系就成为当代建筑文化建构中最迫切最根本的课题,也是建筑批评的核心任务。在近年来有关建筑的思考和探…  相似文献   

11.
从评论与批评的概念比较分析的角度,说明建筑评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评论的目的不只在于评价,更在于论述和探讨,尤其要具有科学的批评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青锋 《世界建筑》2014,(8):70-73
从"学院式评论"的特征出发,本文讨论了大学教育中建筑评论的重要作用。而虚无主义对评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指出可以通过"目的性解释"的策略应对这种威胁,并且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了该评论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14.
徐千里 《城市建筑》2005,(12):52-53
传统的建筑批评往往将思维局限在批评对象本身,而当今的批评理论则强调应实现对于批评对象的某种超越,从而走向一种增值的批评。因为只有突破和超越已有的思想和成就,才能够获得新的眼界、新的追求,建筑的创作、理论以至批评本身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从而获得某种提升。对于真正意义的批评而言,创造性和增值性应当成为其重要属性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建筑评论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评论是一门模糊的学科,涉及记者,史学家,建筑师等众多的职业。建筑评论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行业内以及行业与大众之间进行交流。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涉及建筑学,美学,历史,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现阶段的建筑评论进入一个普遍化的明星理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论战逐渐消失,折中主义已成为主题,解构主义不再引起社会性的争论,不同理论对立的集团已出现互相容忍和尊重。  相似文献   

16.
宋昆 《世界建筑》2014,(8):46-47
建筑批评评如何能够实现推动建筑创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取决于作者(建筑师)-文本(建筑作品)-读者(批评者)之间能否达成有效的共识。首先,批评话语中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批评者之间偷换概念往往是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使建筑批评陷于无谓的争执之中;另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个开放的文本,能够给予批评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因此,任何解释或批评都是对于作者的"误读",都是合法的,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必须正视并包容。只有在这种有效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筑批评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评论何为:评作为文化现象的建筑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异 《新建筑》1998,(1):39-40
建筑评论的背后是理论支持和人文态度,而独立的思想能力尤为重要。从建筑文化暴露出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理论内涵、学术背景、人文态度、历史感与传统、技术情绪及规则对建筑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评论日趋活跃,本文在分析建筑评论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筑评论的论文论著进行了点滴思考,以期有益于建筑评论和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9.
惠丝思 《华中建筑》2009,27(8):27-29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现象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该文根据当代建筑批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引入了方式灵活、适应性强的"交往式"动态教学方法。在教与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参与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协调互动。通过网络传媒、大师访谈、评论家课堂点评、跨专业师生交流等教学手段,将交往性、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程训练中得以具体化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与思辨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