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性建筑的精神性源于文化背景下的人与建筑本体以及场域空间中的环境因子关系。基于当前学术界对建筑精神的研究偏以探寻场所过去的文化特征与符号以及环境地形之特色,进而对形态关系进行重组,或借用生命系统逻辑比拟,使得对精神传承的本质认知易止步于较形而上的模糊表述中。然而,文化传承是基于时空的更替,本文尝试以量子力学中已实证的“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现象,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环境因子的电磁效应关系进行探讨,并诠释经由对建筑场域的关键性复苏创新将使场所精神得以重现并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2.
决定超大型空间的建筑形式的要素有三个: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结构),所在地域的环境特征(场所)以及建筑本身的用途(功能)。而穹隆顶无疑是超大型空间的最佳结构形式。回顾一下现代大空间穹隆建筑的历史,最初的穹隆建筑只是单纯地为了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而能够全天候使用;到了80年代随着空气膜结构的穹隆顶的出现,穹隆空间变得轻快、舒适,并且经济成本下降;而今天面向21世纪,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是更加具有魅力、能够多功能利用、附加值高的穹隆空间,和地域密切相关,和自然融和的大空间穹隆建筑。 在日本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且有代表性的超大型穹隆建筑有东京穹隆(1988年)、福冈穹隆(1993年)(图1)、名古屋穹隆(1997年)、大阪穹隆(1997年)和西武穹隆(1999年)等。这些超大型穹隆建筑主要用作职业棒球比赛场和大型展览场。棒球是日本的国球,在赛季几乎每天都有职业棒球队的比赛和电视实况转播。所以这种全天候型穹隆建筑的主要利用者,是所在地的职业棒球队。在赛季间歇或赛季以外的期间则举办各种大型展览、展销、交易会,大型集会或  相似文献   

3.
李桓 《南方建筑》1997,(2):31-33
一、建筑学所面临的空间设计与场所设计的双重任务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从“空间”转移到了“场所”,这种转化与思潮的发展的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有何区别呢?先让我们从字意上来看,“空间”一般用来指有长、宽、高的中空部分。建筑设计作为空间创造,是因为建筑提供人们进行各种使用的一定量的中空。“单位空间”的概念,表示了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的最小尺度。但建筑的含意不仅限于此。再看一下场所的字意。“场所”一般用来指特定的部位或地方。其特定性多来自具体的内容,如功能、活动、事件等。可以说,场所概念多具有主体的质的意味。建…  相似文献   

4.
黄灏 《福建建筑》2013,(2):22-24,65
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正朝向系统化、立体化渐进,一种开放的城市与建筑共通的场所观念被人们所接受。处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界面设计,就是处理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对于建筑界面设计,我们不能仅仅是满足建筑自身功能需求,还应该更多给予公共价值层面的考量,注重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公共性的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5.
齐康  齐fang 《中国园林》1991,7(3):33-36,32
场所理论在当今世界建筑理论申正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场论(Place theory)主要指人类聚落形态中,人们活动场的感应,它具有地点性、人为活动、情感表现及形象特征。从场论出发,它把人及其行为活动加入到建成的空间环境之中,从而推导出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划设计所要注意达到的目的性。作为自然风景:园林,它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体,山、石、树木、水体及风景点建筑小品组成。它的目的是人群休闲、欣赏自然、人文、科研为目的。它总是以自然美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是人类聚居活动中的另一目的。为此,它有区别人造环境(Manmad Environment)的场。人为的场是城市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随时代而积累感知而增加认识井富有意义。而自然风景场,却是人们活动次少而享受大自然,陶冶心情的活动场所。从时间相对而言,就存在着场的时间差、场的接受差、场的地点差、场的感应差。正是这种种差异就产生了在审美特征上的区别,大自然的视景是平远的,敞开的,幽深的(曲折迂回的)。随着流线的高低变化而曲折通幽,时而开敞,时而封闭,组成了幅幅自然生动的画面,加上大自然的气候风云变幻,时间的变化,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人与自然的对话大大多于人与人际的交往所产生的感应。城市人为的限定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具有社会性的“场”,而风景场所给予的则是更富有自然属性的场。建立风景场的目的是为设计树立“自然场”的特征。设计者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这个场,充实风景场的杜会属性。使设计的人为建造与大自然更具有情趣。从而达到自然另一属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水体在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和运用已日渐成熟的今天,本文从研究水体与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建筑“灰空间”)的结合出发,旨在通过研究一些水体与建筑构成元素之间的巧妙组合的成功的实例,找到一种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手法,从而营造出层次丰富、清新宜人的建筑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7.
蔡恒友 《时代建筑》1992,25(4):38-40
生产劳动是人类文明史的最基本的活动。工厂(场)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赋予工厂新的内涵。从古代的作坊到现代的工业区,从单体车间到现代工厂的整体环境概念,出现了人、机(器)、建筑、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系,其建筑艺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黄欣 《中外建筑》2011,(11):55-56
自PeterZumthor获得2009年建筑普利策奖以来,国内关于Zumthor的建筑以及他的建筑理想了解得已经比较多。所有人均被Zumthor营造的建筑场所空间以及建筑的永恒价值所倾倒。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关于Zumthor的建筑理性建构与他的感性成分之间的关系,并对Zumthor的思考建筑(Thinking architecture)中的感性成分做一叙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建筑空间的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时代的变迁,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所忽视,而丧失了其本真的意义本文意在从建筑空间、人的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审视延续历史性建筑的意义。通过对旧建筑空间的再利用途径的阐述,而达到找回其场所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建设场所“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养老建筑建设“社区化”的新方向。通过对北京城市养老建筑的实地调查,分析与阐述老年人行为对空间使用的影响。从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等方面寻求一些设计手法,并期望对今后社区养老建筑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16):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 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 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 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2.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3.
分析逻辑空间的挫败和空间量度的拓展,提出建筑空间是人性空间,是以人的知觉空间为基本,建筑空间应创造一个让人的身体和精神“一块住进去”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筑场与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场的物理、心理等方面效应的具体阐述,来加深对于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理解。从建筑场这一客观存在的层面,获得对建筑场和建筑空间的进一步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场所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媛  路秉杰 《华中建筑》2000,18(3):131-133
文章从佛教建筑的场所环境出发,通过对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配置、活动仪式以及殿堂空间的分析,揭示了教建筑所具有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7,(3)
徽州书院也是其中一个极具内涵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场所,在研究徽州书院建筑空间环境在表达特定意义的同时,作为一种空间现象还能够传递丰富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性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书院建筑空间既是存有自身内在规律和秩序的符号系统,也是可以涉及到不同构建的复合系统。本文结合符号学与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知识对徽州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徽州书院建筑符号所指代和蕴含的场所语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入口空间场所性的表达源于“禅宗”哲学的文化传统。注重内外交流的建筑空间语汇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拓展。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使建筑具有“可进入性”和丰富的情感化特征,有利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复兴和城市公共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万正旸 《新建筑》2003,(4):28-31
建筑是建筑过程的物化。朴素建筑是对环境和功能在建筑空间和形象作用过程的忠实记录,它避免无谓的装饰。在所讨论的设计个案中,基于对环境和功能的分析,力求塑造一个有益于环境的朴素建筑,弱化建筑自身的形象,强调场所和空间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建筑曾被称为“空间的艺术、凝固的音乐”,有它自己的艺术定位与风格。建筑艺术的实质在于用建筑空间形态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建筑内容所包涵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建筑风格所渗透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所形成的各自的建筑文化内涵。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与人们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舍建筑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的功能要求。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20.
该建筑选址于一家老酿酒厂.对于该建筑来说,无论是融合现有传承文脉的老建筑,还是作为三座建筑和一个公共空间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的一部分,都无疑是一种挑战。新建筑的介入仍然尊重且严格保持了周边建筑的不同形态,使项目本身平添了一种突出的特质。此剧场已俨然成为该镇的主要场所和重要会议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