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微球乳液,并对无皂乳液聚合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为了得到制备单分散微球的有利反应条件,本文研究了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反应温度、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聚苯乙烯微球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皂乳液聚合法可以制备出大小均一、单分散性好的PS微球乳液;反应温度在80~95℃范围内时,温度升高,微球粒径减小,且粒径范围在300~500 nm之间;改变单体用量可以制备粒径大小不同的聚苯乙烯微球乳液;改变引发剂用量也是制备不同粒径微球的一种有效途径;延长反应聚合时间,主要是为了提高转化率,而对微球的聚合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9):1869-1871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单一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及质量比、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比为0. 25%,乳化剂浓度为0. 1 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为70℃时,乳液性能最为优良。利用红外和SEM对所得产品的结构和粒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聚合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乾  范晓东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1,18(6):316-323,340
本论文探讨了用Span80,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制备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并研究了所形成微乳兴的微观结构和影响该微乳液体系聚合反应的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机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可能形成的微观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并对聚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等进行了测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单一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及质量比、乳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比为0. 25%,乳化剂浓度为0. 1 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为70℃时,乳液性能最为优良。利用红外和SEM对所得产品的结构和粒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苯丙微乳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种子聚合工艺,以SDS、OP-10为乳化剂,戊醇为助乳化剂合成了苯丙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类型、复合乳化剂类型及含量、助乳化剂含量对苯丙微乳液聚合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测定仪及GPC对微乳液进行了测定,苯丙微乳液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41.8nm,并且具有很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6.
段铃丽  张洪涛  陈莉 《化学与粘合》2006,28(5):330-332,337
介绍了超浓乳液的三个主要特点。从体系状态,单体含量,聚合速度,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形态和设备利用率方面比较了超浓乳液聚合与传统乳液聚合及本体聚合的区别。指出超浓乳液聚合中使用热分解引发剂所产生的问题及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的原因。还简单介绍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分类,回顾了前人在超浓乳液聚合工作中不同单体体系使用的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情况,总结了不同单体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的最佳配比,以及它们对动力学、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最后展望了超浓乳液聚合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精细化工》2005,22(8):631-633,640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微乳液的形成机理、聚合机理、聚合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应用。详细介绍了单体浓度、引发剂、乳化剂、油相、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乳胶粒子粒径、粒径分布、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的影响;从聚合机理和形成机理两个方面,比较了微乳液聚合与乳液聚合的差异;对正相微乳液聚合、反相微乳液聚合以及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目前微乳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采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体系、引发体系等因素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聚合机理.研究表明,预乳化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更有利于制备稳定、粒径小且分布窄的聚合物微乳液;动态光散射研究表明微乳液聚合成核方式主要为均相成核和单体微珠滴成核.  相似文献   

10.
纳米级高固含量室温交联型丙烯酸酯微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反应型乳化剂和阴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以热引发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作为复合引发剂,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了性能优异的纳米级高固含量的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表明,复合乳化剂在用量2.8%时,合成的微乳液固含量达到了46.8%,平均粒径65 nm,单体转化率高于99%。在引入5%的含有特殊官能团的交联单体后,合成的纳米级微乳液可实现室温交联,涂膜硬度高,综合性能好。并对微乳液进行了粒径大小及分布、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分布(GPC)、透射电镜(TEM)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反相微乳液聚合引发剂对聚丙烯酰胺分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素霞  王光华  李蕾 《应用化工》2006,35(11):854-857
分别以三种引发剂体系为引发剂,从引发机理出发,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中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单体浓度等对聚丙烯酰胺(PAM)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种类对水溶性PAM相对分子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AM的有效引发体系。该引发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的质量比为1∶4,单体浓度为20%,引发剂浓度为0.3%,pH为9的最佳条件下合成的PAM相对分子量为1.44×107。  相似文献   

12.
高固体质量分数丙烯酰胺共聚物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祥  范晓东  晁芬 《化学工程》2006,34(11):55-58
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所得丙烯酰胺共聚物P(AM-co-AMPS)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引发剂的质量分数、pH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混合单体中m(AM)∶m(AMPS)=5时得到的P(AM-co-AMPS)相对平均分子质量最大。在反应温度为3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质量0.23%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质量分数w[P(AM-co-AMPS)]=31.0%透明、稳定的P(AM-co-AMPS)反相微乳胶。  相似文献   

13.
反应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建朋  吴明华 《应用化工》2009,38(12):1738-1741,1745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合成半透明的反应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因素对单体转化率、乳液透射率、粒径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4用量为10%,DBSA用量为12%(占D4),KH-570用量为6%(占D4),乳化剂SDS、AEO-7、AEO-9按质量比4∶2∶1复合,用量为6%,助乳化剂正丁醇用量为0.5%,温度为80~85℃,反应时间为5 h时,所制备的反应性聚硅氧烷微乳液单体转化率可达85.63%,外观半透明,无漂油,粒径在40~50 nm。  相似文献   

14.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电磁学性能、吸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骁  熊忠  陶雪钰  方醌  吴其晔 《塑料工业》2005,33(5):5-7,11
分别采用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正相和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不同掺杂、不同电导率(电导率范围10^-5-10S/cm)的聚苯胺,测试了导电聚苯胺的电磁学参数和吸波性能。结果证明:制得的聚苯胺在2~12GHz范围内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在2.12GHz范围内,雷达波反射率绝对值大于10dB的频宽范围大于7.5GHz,最大吸收率达到30dB。  相似文献   

15.
以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和丁二烯为单体、n-BuLi为引发剂、二乙二醇二甲醚(2 G)为结构调节剂,通过活性负离子溶液聚合合成了高苯乙烯橡胶,研究了引发剂种类、聚合温度、2 G/n-BuLi(摩尔比)、苯乙烯/丁二烯(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共聚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苯乙烯/丁二烯为60/40、2 G/n-BuLi为1.0时,在(65±2)℃下可聚合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高苯乙烯橡胶,其数均分子量为15×104~20×104、分子量分布为1.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水杨醛亚胺中性镍配合物在甲苯中催化乙烯聚合。在膦捕捉剂乙酰丙酮乙烯基铑[Rh(acac) (C_2H_4)_2]存在下,聚合活性和聚乙烯(PE)的相对分子质量均随乙烯压力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但随聚合温度升高而降低。由双(1,5-环辛二烯)合镍[Ni(COD)_2]作助催化剂,乙烯聚合的活性较高,但所得PE的相对分子质量、熔点和结晶度较低。动态流变研究表明,助催化剂可增加PE的支化度和降低其相对分子质量,以提高其高温加工性能。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广角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不同助催化剂所得PE的结构类似,而支化度分别为每1000个C中8和16个支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液及微乳液两种聚合法,合成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St-NPMI-MAH)三元共聚物。通过IR,1HNMR,13CNMR,GPC表征共聚物结构,溶液聚合产物为嵌段共聚物,乳液聚合产物为无规共聚物。采用DSC、TGA研究共聚物的热性能,溶液聚合产物的玻璃转化温度为212.9℃,5%热失重温度为348℃;微乳液聚合产物的玻璃转化温度为214.4℃,5%热失重温度为374℃。  相似文献   

18.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emulsion and microemulsion media was studie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latex formed during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as observed to be ≈ 45 n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indicated a larger number of interactions for β-methylene protons of PMMA synthesized in microemulsion, indicating dominant isotaciticity in the polymer. Activation energy of degradation of the products was calculated by Broido's method and was found to be 44.70 kJ/mol and 65.47 kJ/mol for PMMA synthesized from microemulsion and emulsion media, respectively. Solution properties of the above polymers were also studied. Intramolecular expansion factors indicate a more rigid structure for PMMA synthesized from microemulsion medium. © 1996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