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39区长8油藏分区块、分部位储层物性的对比,认识其地质规律。同时总结近四年来油田开发经验和效果,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规律,分油藏总结其流动规律。系统剖析、总结各区块长8油藏开发规律及开发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确定不同区块油藏含水上升受控因素、制定及优化开发技术方案、确定油藏注采单元、明确油水井下步治理措施及油水注采井网完善计划。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宁东油田延长组长81油藏的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以及油气圈闭条件等,综合分析了长81油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宁东油田位于盆地延长组生烃中心,烃源岩厚度60~80m,油源供应充足,区内长81油藏原油主要来自于长7段烃源岩,少量来自于长82段烃源岩;长81油藏的主要储层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岩石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长81储层为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与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等。长7段产生的异常高压是长7烃源岩产生的原油自上而下运移到长81储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长81油藏的圈闭主要是岩性圈闭,局部地区还发育有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长7地层大套厚层泥岩充当了长81油藏必备的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3.
《石油化工应用》2019,(10):87-90
胡尖山油田已开发的长8油藏表明,该区仍具有勘探开发潜力,长8层发育稳定分流河道作为有利储集体,毗邻中生界生油凹陷,与长7层黑色泥岩直接接触,在捕获油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四性关系研究,结合现场试油试采情况认为:长81层出油下限油层厚2.5 m,声波时差225μs/m,渗透率0.2 mD,最终明确增储建产方向,并提出高效动用储量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樊学区长_8油藏所进行的敏感性评价实验进行研究分析,以进一步掌握长_8油藏地层的速敏、水敏、碱敏、压力敏感等敏感性特性。并且根据其敏感性的定量测定,明确该储层发生敏感性的条件,为樊学区长_8油藏后续开发的生产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是通过扩大油层泄油面积来提高油井产量、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一项开发新技术,但是储层的物性、裂缝发育情况、水平井的完钻井方式、改造方式及举升方式直接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效果,通过分析塞392区长6油藏特性和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提高该区水平井开发效果,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6.
胡尖山油田长9油藏高效建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胡尖山油田长9油藏是近几年深层勘探、评价取得的新发现,随着勘探开发一体化,长9油藏不断取得新突破,建产规模逐年扩大。结合近几年的产建实践,论文通过对长9油藏的地质概况、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区域内完钻井实施效果,同时针对长9油藏"油水层辨识难度大、储层关系复杂"的特点,论文充分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开发动态等资料,摸索出一套适合长9油藏高效的建产技术,为胡尖山油田长9油藏后期的规模、快速建产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池46区长8油藏小井距开发,具有原始地层压力高,地饱压差大特征,投入注水开发以后,注水敏感性强,受储层非均质性制约,油井易见水,2010-2012年连续三年油藏含水持续上升,因此,本文通过对注水开发后油井见水特征的研究,深入分析见水成因,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总结出姬塬油田池46区长8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井见水特征及治理手段,从而科学指导油藏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39区长8油藏分区块、分部位储层物性的对比,认识其地质规律.同时总结近四年来油田开发经验和效果,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规律,分油藏总结其流动规律.系统剖析、总结各区块长8油藏开发规律及开发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确定不同区块油藏含水上升受控因素、制定及优化开发技术方案、确定油藏注采单元、明确油水井下步治理措施及油水注采井网完善计划.  相似文献   

9.
提高单井产能是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作的核心,产建工作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本文以姬塬油田黄3长6油藏产建新区为研究对象,从优选储层含油富集区入手,探索合理的井网部署形式,实施超前注水政策,优化措施改造方案,最终达到提高产建新区单井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红河油田长8油藏埋深2 000m左右,为裂缝性致密砂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为水平井配合压裂改造.针对其钻井时易井壁失稳、井漏,压裂、采油作业及后期治理困难等问题,从钻完井角度出发,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实践,形成了二级井身结构水平井及其配套的井壁稳定技术、防漏堵漏技术和长裸眼水平段套管固井完井技术.现场应用81口井,钻完井过程中复杂情况大幅减少,与同期三级井身结构水平井相比,平均钻井周期缩短23.62%,平均完井周期缩短27.15%,平均单井钻完井工程费用节约201.9万元,且为压裂、采油后期作业及后期治理提供了便利条件,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将白豹油田B306井区长81储层划分为三个小层,对其流动单元进行定量研究。利用所有取心井和开发井的砂厚、孔隙度、渗透率、砂厚与渗透率的乘积、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带指数七个参数数值进行聚类分析,把研究区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即E、G、M、P。经过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得出各类流动单元的评判函数和取值范围。结合油田动态生产资料发现,各流动单元物性、含油性、沉积微相与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耿83区长4+5、长6油藏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平均渗透率低(长4+5层为0.39mD,长6层为0.40mD)。本文对长4+5、长6油藏的压力、含水、见效及递减等开发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在开发实践基础上,对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精细注采调控、合理流压优化、精细分层注水及注水井深部调剖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提高长4+5、长6油藏开发水平的同时,为油藏的长期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藏资源丰富,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部分区块微裂缝发育,压裂改造是经济有效开发的主要途径。华北分公司通过不断攻关、试验和研究,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储层类型的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优化技术、不同完井方式下的分段压裂工艺配套技术和配套的低伤害压裂液体系。文中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致密油藏的储层特点及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技术难点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对切实提高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姬塬油田耿271区长8注水开发油藏投注初期注水压力高、或注不进水、后续注水压力持续升高等问题,对比分析了西峰、白豹、镇北、马岭等长庆油田其它同类油藏储层物性、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及注入水水质等影响因素,确定了姬塬油田耿271区长8油藏注水伤害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5.
吴起油田吴420区长。油藏是长庆油田采油三厂近年来主力产建区,该油藏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属于典型的“低压、低孔、低渗”油藏。油藏从2005年开始规模建产,历时4年,形成了百万吨产建规模,在建产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油藏地质学原理及鄂尔多斯盆地油藏特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吴起油田吴420区高效建产技术和方法,为实现同类整装油藏的高效、快速建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姬塬油田耿271区长8注水开发油藏投注初期注水压力高、或注不进水、后续注水压力持续升高等问题,对比分析了西峰、白豹、镇北、马岭等长庆油田其它同类油藏储层物性、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及注入水水质等影响因素,确定了姬塬油田耿271区长8油藏注水伤害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峰油田庄36井区面临单井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较快的问题,应用测井资料、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测定等资料,对长8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庄36井区长81储层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物性明显好于河道侧翼。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类,即Ⅰ类储层为好储层、Ⅱ类储层为较好储层、Ⅲ类储层为较差储层、Ⅳ类储层为差储层。研究区含水上升井主要分布在Ⅲ类和Ⅳ类储层中,Ⅰ类储层的单井产量高且稳产,分类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水平井产能的五种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和现场数据定量地评价了水平段长度、油层厚度、渗透率各向异性、井筒数、油井位置和偏心距等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预测的产能与实际的产能相接近。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水平井产能的五种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和现场数据定量地评价了水平段长度、油层厚度、渗透率各向异性、井筒数、油井位置和偏心距等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且预测的产能与实际的产能相接近。  相似文献   

20.
王苏峰 《试采技术》2006,27(1):31-32
论述了在开发郑家潜山油藏中的水平井选井、完井等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介绍了如何确定水平井方位、潜山界面和下技术套管、固井的要求,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郑家潜山油藏特征的水平井工艺技术,并提供了典型井例,为类似区块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