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蚕蛹功能酱油酿制研究(Ⅰ)—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研究利用UV,DES及Co^60-γ对栖土曲霉进行多因子复合诱变处理,在以蚕蛹为主要原料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选育出了一株生长繁殖速度快,孢子丰富且蛋白酶活高的变异菌株DC-7,其蛋白酶达8628.9u/g(干曲),较出发菌株AS3.374酶活4012.3u/g(干曲)提高了115%,此外,其遗传稳定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上海调味品》1991,(1):25-26
本法以大豆为主要原料,混和少量面粉制曲,采用老曲制醪,利用日光曝晒进行发酵3~5个月,酱醪成熟后淋出原油,再经日晒陈酿,制得优质酱油。淋出原油后的酱醪可再加入盐水淋取普通酱油。  相似文献   

3.
黄粉虫保健酱油的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粉虫保健酱油以豆饼、麸皮、小麦和黄粉虫为主要原料,采用低盐固态工艺酿造而成的一种新型调味佳品.其比传统工艺制造的酱油,在氨基酸态氮、全氮含量和无盐固形物含量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口感更加鲜香,为工业化生产黄粉虫酱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原料处理是酱油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成曲的质量和酱醅的分解、浸出的难易、产品的好坏、出品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全氮利用率.膨化原料作为一种新的加工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试验研究证明,膨化技术应用在酱油生产中,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5.
两段发酵法酿制原汁酱油张雪松(四川省青神县翠微酿造厂612460)食盐在发酵中能防止杂菌的繁殖,所以传统酿制酱油要加食盐水发酵,但食盐对酶活性也有抑制作用,随着食盐浓度的增加,相对地延长了发酵周期。固态低盐、高盐发酵等传统发酵周期长,并且对原料蛋白的...  相似文献   

6.
加盐制曲酿制酱油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光烈  林同香  林益 《中国酿造》1995,(6):15-17,45
制曲是酱油酿造的主要工序,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原料利用率。笔者首创加盐制曲法,该法采用8°Be盐水代替清水润料制曲。加盐制曲具有升温缓和不烧曲,方便发酵操作,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和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林同香 《中国酿造》1996,(6):27-29,16
花生饼产量较大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且其酱油风味也很好,上前采用纯AS3.951菌种制曲,由于其酸性蛋白酶和植物组织水解酶类不足,其原料利用率偏低。本文叙述双菌前发酵酿制酱油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花生饼和全小麦粉等量混合为主要原料,将AS3.951和AS3.758分别制曲之后按AS3.951曲75%和AS3.758曲25%混合双菌前发酵。  相似文献   

8.
9.
酿造酱油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产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酱油文化与茶文化一样,自唐朝传至日本。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乃至西欧各国酿造酱油享有悠久的信誉。烹调中国菜离不开酿造酱油。目前我国年出口的酿造酱油约2万多吨。世界各国也纷纷建设起酿造酱油厂。所以酿造酱油已逐渐成为世界共享的东方文化。但  相似文献   

10.
日本酱油年产量约120万吨,浓口酱油是日本酿造酱油的主要品种,消费量约占85%。但由于色泽较深,呈红褐色,不宜用于不需色泽的菜肴,故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日本又先后开发了色泽较淡又具有酿造酱油特有香味的淡口酱油及白酱油等淡色酱油。此类酱油在酿制过程中,尽管采取了防止增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传统酿造酱油先用低盐固态发酵制酱醅,后用高盐稀态酿制酱醪的工艺技术。其工艺流程可用“操作言做”概括,即“候胚、蛏醅、看酱、开清”。领悟其奥妙,对继承传统、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提供参考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变异菌株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的酱油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13.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速酿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该文介绍了高盐稀态发酵法生产酱油的速酿工艺,包括原料、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采用4种方案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得到的产品在风味上无明显差别,氨基酸态氮生成率60%以上,全氮利用率78%以上。综合发酵周期、酱醪理化指标及感官指标等综合评价,20d速酿,降温后熟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关于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致癌物质,研究发现,不仅酒类饮料中含有氨基甲酸乙酯,而且在大豆发酵制品等不含酒精的食品中同样不同程度的含有此类物质。该文论述了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存在的事实和检测方法,并初步分析了其可能的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15.
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比例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勇  倪永年  朱惠芳 《食品科学》2007,28(6):116-11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配制酱油中乙酰丙酸的方法,并提出了测定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含量(以总氮计)的公式。对测定酱油中乙酰丙酸含量的两种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有机酸柱法在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样品前处理的简便性等方面均优于C18柱法。利用计算公式对市售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以总氮计)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刘韵 《中国调味品》2020,(6):123-126
通过对酱油酿造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参数进行分析,为了提高最终酱油酿造过程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保证在整个酿造进程环境适宜微生物细胞生长代谢,引入酱油酿造装置参数控制系统,试验分析出影响酱油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细胞生长的温度和pH值等关键因素。建立由酱油酿造过程环境温度和pH值两个关键因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的酱油酿造装置参数控制系统模型。设计了酱油酿造过程环境参数的分析估算法和参数控制系统。对酱油酿造过程系统环境参数进行仿真,得出建立酱油酿造过程参数控制系统模型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能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酿造酱油呈色机制及色泽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酱油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近年来人们对酱油的着色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上色要快,还要求色泽红亮,故酱油色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对酿造酱油色泽的形成机理、酿造原料及条件控制对酱油色泽的影响、酱油色泽评价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清晰了解酿造酱油的色泽形成过程及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军  杨勇 《中国酿造》2003,(3):21-22,28
该文论述了将啤酒酵母泥用于酱油酿造中,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优于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取代率60%为最佳,蛋白质利用率达77.79%,出品率达12.14kg/kg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酱谚寓趣     
“柴、米、油、盐、酱、醋、茶。”豆酱涉及生活 ,有益健康 ,故居其一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肠杆菌在酱油中的存活特性,为酱油等调味品的卫生控制和检测提供技术指导。将购置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和从酱料中分离的野生型大肠杆菌人工接到大肠杆菌阴性的不同品种和厂家的瓶装酱油中,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定期检测大肠杆菌的个数,计算大肠杆菌的存活时间,对大肠杆菌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厂家酱油中的时间的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大肠杆菌在酱油中存活时间不同,同种大肠杆菌在老抽系列酱油中的存活时间长于在生抽酱油的存活时间,时间长2 d~4 d,而在生抽中存活时间为1 d,存活时间短于以前的报道。同时普查了大肠杆菌在国内其他厂家酱油中的存活时间,发现存活时间多为1 d~2 d,并且不同种类存活时间存在差异。大肠杆菌在酱油中致死现象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该研究为当前控制酱油中大肠杆菌的污染问题提出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