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具有圆形匹配合阶和圆形铁氧体样品的H面波导Y结环行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分析(CAA)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A以及全波分析为基础,包括了在天实际的H面波导结中各种可能存在的模式,分析是完备的,CAD是通过计算波导结的相对输入阻抗随各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的,因此设计参数繁多和场型的三维结构,直接计算环行器性能已较困难,对其优化就更为麻烦,本文首先计算无大切配台阶的中心结阻抗特性,再由此综  相似文献   

2.
六相双Y整流发电机动态特性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六相双Y整流发电机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建立了六相双Y发电机及六相整流桥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全系统仿真,其仿真结果与实测值相当接近,证明此动态分析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严东超  林辉 《电气自动化》2007,29(6):17-18,21
电力作动系统取代液压作动是未来飞机的发展趋势之一,六相永磁电机被认为是应用前景较好的电机。本文提出了六相电机双Y连接的驱动控制系统故障后的一种新的驱动控制策略,将两个三相电路的中点连接在一起,以消除中线电流。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六相电机容错驱动控制,具有其它方式没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5.
文献[1]对双Y移30°绕组交流励磁机的四种运行方式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用富里叶级数对双Y移30°绕组交流励磁机的电压和电流波形进行谐波分析。根据位移角和换相角及电机参数,可以计算双Y移30°绕组交流励磁机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以及整流输出特性。并将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双Y移30°绕组的交流励磁机比不移相时具有较好的性能。该成果已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双Y型外熔丝电容器故障诊断精度,克服传统的中性线不平衡电流受初始不平衡量影响灵敏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母线电压值、三相电流有效值与中性线电流有效值信息融合,利用逻辑回归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样本生成学习样本,利用仿真计算方法得到母线电压值、三相电流有效值与中性线电流的计算结果,并计算得到规则化特征指标;其次,基于上述学习样本利用逻辑回归学习得到决策函数;最后将现场实测数据代入决策函数,最终实现故障诊断判别。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纯依赖中性线电流进行故障判断相比,该方法有效提升了故障诊断灵敏度。同时该方法简单易实现,在工程上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在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电压矢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九开关变换器SVPWM算法。该算法相比于十二开关变换器最大四矢量SVPWM算法,不仅减少3个开关管,而且降低了开关损耗。针对九开关变换器采样周期过快,会导致直流侧母线电压短路的缺点,提出死区调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  相似文献   

8.
双Y移30°PMSM两电机串联系统的谐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义零序谐波驱动的双Y移30°PMSM两电机串联系统解耦运行的问题,利用绕组函数的概念,建立了双Y移30°PMSM集中绕组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函数式,得到了第一台电机高次谐波与相串联的第二台电机基波电流耦合关系的磁动势表达式,分析了高次谐波对该串联系统解耦运行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第一台电机含5、7次空间谐波的串联系统多维空间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变速、变负载的仿真研究,得出了5、7次空间谐波的耦合效应,揭示了该串联系统解耦控制对电机定子绕组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定数量的多相电机通过适当的相序转换规则串联起来,使得该系统可以由1台逆变器供电而实现对所有串联电机的独立控制.以1台逆变器驱动2台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串联系统为例,给出了串联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实现两电机的解耦运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SVPWM控制串联系统的方法.分析了SVPWM基本原理的具体实现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结合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对电机的变载、变速运行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SVPWM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王晶  葛宝川  闫红广 《微电机》2020,(10):47-51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的两台双Y移PMSM串联系统,研究了id=0矢量控制下载波调制PWM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电压给定值的叠加方法、漏电压的补偿方法、逆变器电流的限制方法、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的提高等环节,最后利用变速、变载仿真证明了在一台PMSM的转速或负载发生变化时,对另一台PMSM的运行没有产生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带线结环行器的小型化是当今微波铁氧体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对象为带线三角结环行器,其正、负旋转本征模式的截止数kA决定了环行器的尺寸大小。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kA值与三角结中心谐振导体形状的关系。提出了对三角结中心谐振导体开槽的方法,来减小三角结中心导体的边长尺寸,从而实现环行器的小型化。实验仿真表明该方法在实现带线三角结环行器小型化的同时,使其性能完全满足GSM基站对于环行器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辅助电机优化设计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最优化直接搜索法如模式搜索法、鲍威尔的共轭方向法、单纯形法、复合形法和随机搜索法等都曾用作电机的最优化设计。与其它方法相比,随机搜索法不必用罚函数或围墙函数,不会过早地陷入局部最优解,可以说是最简单有铲和最适合于电机优化设计的方法。本文详尽地讲述了随机搜索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算法,应用这个算法,完成了一套“电机CAD优化设计系统”;本文介绍了这个软件包系统,并给出了在几种电机设计中应用结果。结果表  相似文献   

13.
IGBT模块的寿命预测研究与可靠性分析等都与结温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结温的获取方法是研究IGBT模块可靠性的基础。文中将IGBT模块的结温获取方法分为了两大类,分别为结温模拟法与结温探测法,结温模拟法主要是对IGBT进行建模进而计算其结温,结温探测法是对IGBT模块的结温进行实时测量。文中分别对两大类结温获取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分别将其归类并进行阐述,并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给出了适用范围。最后指出了结温探测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超超临界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的高温蒸汽管道初投资较一次再热机组高,管道规格应根据项目燃料成本、项目总投资中管道材料成本等因素优化选取。研究了燃料成本和管道材料价格对最佳设计流速的影响,为设计过程中优化选择二次再热机组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道规格提供了参考,从而实现电厂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的空间矢量调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双Y移30°永磁同步电动机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的2种矢量选择方式,提出一种新颖的空间矢量过调制技术。过调制区域根据调制度分为4种模式。在过调制方式I和II中,对z1-z2电压平面上的电压矢量采用不同的优化策略。依据电压输出矢量自身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易于DSP实现的寻找次优解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过调制方式III和IV采用两电压矢量调制,不再对z1-z2电压平面上的电压矢量进行优化。通过仿真计算,对输出电压的波形和谐波成分进行分析。构造基于低功耗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的7.5kW双Y移30°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证实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以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设计生成了基于对称规则采样算法的SPWM波形,通过DSP的TOP2812开发板上的两个按键来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SPWM波。首先分析了对称规则采样法原理,接着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芯片的软件设计流程,并简单设计了一个滤波器来测量SPWM波的频率,最后在示波器上分别显示了SPWM波、死区时间波形以及通过滤波器后的正弦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开发板上的按键可以很好地控制双频率SPWM波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LED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温是LED器件热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结温的高低对LED的光电性能,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温的测量方法,是LED照明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报道了多种测量方法,主要有正向电压法和管脚测温法等接触测量法,峰值波长法、蓝白比法,红外摄像法,相对辐射强度法和有限元法等非接触式方法,本文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综述,给出了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测试步骤,总结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弊。  相似文献   

18.
软交换调度系统双归属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软交换调度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基于初始会话协议技术的软交换双归属概念.利用双归属技术,软交换调度台可注册到多个异地的软交换设备,保证调度系统稳定运行.文章重点介绍软交换技术的应用背景、软交换技术相关概念及特点;详细阐述了软交换的异地容灾原理和机制、软交换调度台的双归属原理和机制;分析软交换调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根据双归属概念提出软调度系统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跃刚 《变压器》2003,40(2):5-10
简要介绍了干式变压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的应用实例,并简略介绍了该应用实例中用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