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lanning》2019,(4)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情况,收集并观察基础病史、术中(手术时间、是否急诊手术、术中出血>800 ml和术中低血压等)及术后指标(改良氧合指数、血乳酸、急性肾损伤和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情况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803例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7. 2%(138/803),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仅为0. 9%(7/803)。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时间、急诊手术、术中低血压、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及术后即刻急性肾损伤与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相关(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OR=3. 14,95%CI:1. 76~5. 60,P<0. 001)、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OR=2. 26,95%CI:1. 23~4. 15,P=0. 008)、APACHEⅡ评分(OR=1. 05,95%CI:1. 01~1. 09,P=0. 008)和术后急性肾损伤(OR=3. 18,95%CI:1. 78~5. 69,P <0. 001)与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独立相关。结论重症患者腹腔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高,急诊手术、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和术后急性肾损伤是导致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7):102-103
目的:观察、分析、比较降钙素原对于腹腔感染性休克和肺部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判断价值差别。方法:分别于入科24 h内抽取PCT、内毒素以及动脉血测定乳酸,并根据24 h内最差临床指标计算APACHEⅡ评分,比较相同分组下不同预后及不同分组下相同预后患者之间PCT、内毒素、血清乳酸、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预后患者入院第1天死亡组PCT水平、血清乳酸、APACHEⅡ评分、内毒素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相同预后死亡组中,第一组的PCT、血清乳酸、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第二组(P<0.05),内毒素高于第二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肺部感染性休克而言,降钙素原测定较内毒素能够更为准确的判断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血清乳酸、APACHEⅡ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腹腔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测定降钙素原能够反映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更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抗生素,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110-111
目的:探讨肾动脉多普勒超声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感染性休克监测指导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8月本院ICU病房接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选择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选择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氧合指数、液体复苏量、6 h复苏率、肺水肿发生率、28 d死亡率,以及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PACHEⅡ、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液体复苏量、肺水肿发生率及28 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6 h复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动脉多普勒超声在感染性休克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130-13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判断重症肺炎治疗的预后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ICU病房收治的6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ICU第1、3、5、7天的血清PCT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ICU第1天,在PCT、NEU、hs-CRP指标方面,存活组略低于死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51.32±5.73)、(56.74±6.68)分,存活组低于死亡组(P<0.05)。ICU第3、5、7天,两组患者在NEU、hs-CRP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的PCT以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的PCT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死亡组的PCT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存活组与死亡组APACHEⅡ评分的变化趋势与PCT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PCT与APACHEⅡ评分之前的关系为正相关(r=0.416,P=0.000)。结论:在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情况,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1,s TREM-1)、D-二聚体在Sepsi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前瞻性纳入海南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Sepsis患者,检测患者诊断Sepsis后第1、3、7天的SAA、s TREM-1、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结果,将诊断Sepsis后28 d内死亡患者作为研究组(死亡组),存活患者作为对照组(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共8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Sepsis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51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8. 17±9. 94)岁。死亡组30例,生存组52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死亡组与生存组在诊断Sepsis后第1、3、7天SAA、s TREM-1、D-二聚体、CRP和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诊断Sepsis后第1天,SAA (P=0. 004)、s TREM-1 (P=0. 025)、CRP (P=0. 005)、PCT (P=0. 016)均为预测Sepsis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且SAA、s TREM-1水平在第1、3、7天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均<0. 05),而D-二聚体仅在第3天和第7天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均<0. 05)。ROC曲线发现,SAA第1、3、7天的曲线下面积均最大(分别为0. 878、0. 916、0. 954),s TREM-1第3天和第7天(0. 907、0. 929)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CRP (0. 897、0. 927)和PCT(0. 892、0. 890),SAA+s TREM-1+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第1、3、7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18、0. 974、0. 984。结论 SAA、s TREM-1和D-二聚体的动态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Sepsis的预后指标,且优于CRP、PCT等传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433-440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全文数据库,纳入自建库始至2018年11月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关键词为:"中医药治疗"AND"乳腺癌癌前病变OR巨乳症OR乳晕湿疹OR乳腺囊性增生病OR乳管内乳头状瘤OR乳腺纤维腺瘤OR乳腺腺瘤",采用Review Manger 5. 3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3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4 731例乳腺癌癌前病变患者。所纳入文献质量评分为1~7分。Meta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临床总体有效率[OR=0. 21,95%CI(0. 17,0. 25),P <0. 000 01]、复发率[OR=4. 87,95%CI(3. 66,6. 47),P <0. 000 01]、不良反应率[OR=4. 75,95%CI(2. 84,7. 94),P <0. 000 01]、乳房肿胀率[MD=0. 98,95%CI(0. 49,1. 48),P=0. 000 01]、乳房疼痛情况[MD=2. 84,95%CI(1. 38,4. 30),P=0. 000 1]、乳房皮肤红肿情况[MD=1. 77,95%CI(0. 81,2. 73),P=0. 0003]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OR=-18. 43,95%CI(-20. 39,-16. 48),P <0. 000 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疗效较好,在治愈率及总体有效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复发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59-64
目的:研究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对重症感染患者心脏功能监测作用及其对预后预测性,旨在为临床重症感染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提供可靠指标。方法:收集ICU病房共46例重症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出存活组(n=28)和死亡组(n=18)。比较两组患者PICCO心功能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及传统指标水平,分析心功能指标与APACHEⅡ评分和传统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PICCO心功能指标、APACHEⅡ评分及感染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患者的心排指数(CI)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心功能指数(CFI)和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死亡组,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和GEDI、CFI均呈正相关(P<0.05),APACHEⅡ评分和CI呈负相关(P<0.05),PLT和CI呈正相关(P<0.05),PLT和GEDI、SVRI、CFI均呈负相关(P<0.05),CRP和SVRI、CFI均呈正相关(P<0.05),PCT和GEDI、CFI均呈正相关(P<0.05)。GEDI、CI、APACHEⅡ评分、PCT水平对患者预后评估均有价值(P<0.05),GEDI、CI、APACHEⅡ评分和PCT对重症感染预后预测性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3%、90%、86%和86%、85%、85%、72%。结论:PICCO可有效监测重症感染患者心脏功能状态,且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6):128-131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时机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8月-2015年6月ICU治疗的42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复苏6 h内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早期复苏6 h后给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机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器官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MO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复苏6 h内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器官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预后良好,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9):8-9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6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多种指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IL-6、C反应蛋白、CD4~(+)/CD8~(+)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淋巴细胞数、CD8~(+)比例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CK-MB、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例、CD8~(+)比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95%CI(0.734,0.904)]、0.844[95%CI(0.764,0.924)]、0.896[95%CI(0.821,0.971)]、0.879[95%CI(0.802,0.956)]、0.940[95%CI(0.876,1.000)]。当CD8~(+)比例取临界值为15.5%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85.7%。当淋巴细胞数取临界值为0.63×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82.1%。CD8~(+)比例和淋巴细胞数分别取15.5%和0.63×10~(9)/L为最佳临界值时,平行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6%和70.4%,约登指数为0.74;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和97.4%,约登指数为0.84,序列试验的诊断效能优于平行试验。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CK-MB(OR=1.215,P=0.01)、CD8~(+)比例(OR=0.24,P<0.01)。结论:CD8~(+)比例和淋巴细胞数可用于预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远期生存率。当CD8~(+)比例和淋巴细胞数分别取15.5%和0.63×10~(9)/L为最佳临界值时,序列试验优于平行试验,CK-MB和CD8~(+)比例是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80例老年男性体检者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检测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男性O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OP组血清P1NP、β-CTX、IL-6、TNF-α及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 05),血清OC水平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P<0. 05)。相关分析显示,OP组BMD与OC呈正相关(r=0. 370,P<0. 05),与P1NP、β-CTX、IGF-1、、IL-6、TNF-α呈负相关(r=-0. 475、-0. 420、-0. 386、-0. 414、-0. 281,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 702)、P1NP (OR=2. 437)、β-CTX (OR=1. 853)、IGF-1 (OR=2. 106)、IL-6 (OR=1. 614)及TNF-α(OR=1. 428)是老年男性OP的危险因素,OC是老年男性OP的保护因素(OR=0. 815)。结论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男性OP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5)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严重大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全部收住ICU 24 h内输注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超过20 U的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些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严重大出血患者141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分别为78例和63例,住院死亡率44.7%。其中非手术相关大出血78例,手术相关大出血63例。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组ICU输RBC量(P=0.002)、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02)以及来自急诊的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10)均显著高于生存组,而来自手术科室患者的比例低于生存组(P=0.001),输RBC前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明显较生存组差(P均<0.05)。在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死亡组感染造成大出血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9),而应激性溃疡导致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48)、输RBC前血小板水平(P=0.003)和采用手术止血措施的患者比例(P=0.039)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在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死亡组ICU输RBC量显著多于生存组(P=0.019),输RBC前基线肝、肾功能受损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凝血功能紊乱(P=0.014,OR=3.594)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P=0.025,OR=2.680)为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是严重大出血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76例急性左侧半球脑梗死伴失语的右利手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言语训练7d后接受30d的低频rTMS治疗,1次·d^-1,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言语训练。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波斯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失语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χ2=12.646,P=0.027),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33)。结论早期低频rTMS治疗能改善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4-5期非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201例CKD4-5期非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CKD4期125例,CKD5期76例.对CKD4-5期非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例患者中,死亡69例(34.3%),其中CKD4期31例,CKD5期38例.主要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21例(30.4%),脑血管疾病18例(26.1%),感染16例(23.2%),其他14例(2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肾小球滤过率(eGFR,OR=0.206,P=0.029)、高C反应蛋白(CRP,OR=3.624,P=0.017)、高血尿酸(OR=2.158,P=0.018)、低白蛋白(OR=0.509,P=0.032)及高血磷(OR=1.479,P=0.021)均为CKD4-5期非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CKD4-5期非透析患者病死率较高,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死因,低eGFR、高CRP、高血尿酸、低白蛋白水平及高磷血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旭  李国明  肖声平 《矿产勘查》2010,(8):33-35,39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血脂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及两者结合对危重症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入急诊监护室(emergent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48例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后24h内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入院后第1个24h的APACHEⅡ评分进行分组:分值大于或等于20分的危重病患者共21例为Ⅰ组;分值大于或等于10分但小于20分的另27例为Ⅱ组。随访2周,48例中15例死亡,为死亡组;33例存活,为生存组。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患者APACHEⅡ分值较Ⅱ组高(P〈0.01),Ⅰ组TC和HDL-C水平比Ⅱ组低(P〈0.05或P〈0.01)。死亡组APACHEⅡ分值较生存组高(P〈0.01),而HDL-C水平则较生存组低(P〈0.05)。血清TC和HDL-C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PACHEⅡ评分和血脂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危重症患者在急性期易出现低脂血症。入院后24h内血脂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性指标,并有助于指导危重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6)
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近远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于输血和心脏术后结局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总样本量88 808例,其中输血组42 991例,未输血组45 817例。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各心脏术后结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OR=2.39,95% CI:1.71~3.34,P<0.000 01),1年死亡率(OR=3.08,95% CI:2.18~4.35,P<0.000 01),5年死亡率(OR=1.90,95% CI:1.42~2.56,P<0.0001),缺血事件(OR=2.23,95% CI:1.71~2.90,P<0.000 01),感染(OR=2.18,95% CI:1.74~2.75,P<0.000 01)。结论 围术期输血与心脏手术后近远期死亡率和缺血事件、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院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45例,测定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记录其发生院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院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非致死性卒中(缺血性及出血性)、非计划再次血管重建。分析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645例患者中共有68例(10.54%)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者[41.42(28.73,57.07)ng/L比35.66(22.84,48.22)ng/L,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紧张素Ⅱ为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18,95%CI:1.004~1.032,P=0.012)。结论血浆血管张素Ⅱ水平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院内不良预后相关,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万芳  吴俭  汪翠婷  袁高乐 《矿产勘查》2011,(3):1-4,F0003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S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Vistar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2)、感染性休克组(n=12)、rhEPO治疗组(n=12),每组再分成2个时间点(61、2 h),各时间点6只。感染性休克组和rhEPO治疗组以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 mg.kg-1制备感染性休克模型,rhEPO治疗组在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刻腹腔注射rhEPO 5 000 U.kg-1;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各组各时间点大鼠分批腹腔麻醉后行眼球摘除术采血及断头取脑组织:取血清行NSE检测、脑组织匀浆行NO检测;提取右半侧脑组织海马区进行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感染性休克组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NO、NSE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rhEPO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和NO、NSE含量较感染性休克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 rhEPO可减轻感染性休克时脑组织损伤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的过量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铭  谢平 《矿产勘查》2014,(8):66-69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30例麻醉诱导前经2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随后以0.3μg·kg-1·h-1速度输注至术毕前,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30例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10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经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于术前访视时,术后6h、1d、2d及3d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1)与T0时点相比,T1-T3时点2组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D组T2-T3时点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2)与术前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D组术后6h及1dMMSE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从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