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Planning》2015,(3)
1990年至今共报道了14个不同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易感基因:NF1,RET,VHL,SDHD,SDHC,SDHB,EGLN1/PHD2,KIF1,SDH5/SDHAF2,IDH1,TMEM127,SDHA,MAX,和HIF2。EGLN1/PHD2,KIF1,和IDH1的作用目前未被其他研究证实,表明这些基因突变不是遗传性 PPGLs的常见原因。体细胞或胚系细胞中的EPAS1/HIF2A突变,也只报道于少数患者,有待大量报道确认。此文结合美国内分泌协会2014年最新指南及新进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检测流程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nganglioma,PPGL)患者由于过度分泌儿茶酚胺,因而有较高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和死亡率。大约1/4的PPGL具有侵袭转移性,这类不能切除的转移性病灶的治疗方案包括131I-间碘苄胍核素治疗、放疗和化疗,但此类治疗也只能控制肿瘤生长和抑制激素水平。过去10年,PPGL的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均取得了诸多进展,然而预后判断和治疗仍然是临床实践中最大的挑战。转移性PPGL患者的自然病史往往未知,其预后也不尽相同,目前诊断依然依赖于转移灶的存在,因此通常诊断时已是晚期。有研究对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导致转移性PPGL的特定信号通路的改变进行了探索,以期随着核素治疗、放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提高该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4):22-27
目的:探讨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口病儿童为试验组,50例0~5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n=58)、普通2组(n=56)、重症2期组(n=49)、重症3期组(n=37)、重症4期组(n=21),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儿茶酚胺浓度、葡萄糖(GLU)浓度。结果: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01),重症3期组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P<0.001),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P<0.001),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P<0.001),肾上腺素(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1组、对照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重症2期组E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NE、DA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重症3期组、重症4期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0):54-56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纠正功能性植物神经紊乱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180例功能性植物神经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干预组(运用音乐疗法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每组各90例,治疗18个月,观察两组的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量表)评分变化、卧立试验测定阳性率变化及PANSS量表评分变化。结果:SCOPA-AUT量表:干预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9.60±11.00)分、(34.9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4,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8.70±9.62)分、(36.60±10.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6,P>0.05)。PANSS量表:干预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2.70±17.08)分、(46.10±16.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3.80±16.11)分、(49.30±15.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5,P>0.05)。卧立试验测定阳性率:干预组治疗后降为63.5%,对照组降为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870,P<0.05)。结论:通过音乐疗法纠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性植物神经紊乱,对改善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2):49-52
目的:探讨心脉隆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在抗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观察组服用心脉隆胶囊。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胸片心胸比(CTR)降低,脑尿钠肽(BNP)减少(P<0.05)。观察组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增强,活性氧(ROS)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P<0.05)。观察组氧化应激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2%(P<0.05)。结论:心脉隆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显著,可恢复心功能,对氧化应激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4)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双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者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证实存在双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单(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资料相比,回顾性分析研究双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表明: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阜外医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共有151例,其中双心室流出道梗阻(BVOTO)患者15例(4.5%),与LVOTO组相比,BVOTO组平均诊断年龄更轻[(29.4±18.5)岁vs(39.9±13.1)岁,P<0.01],NYHA心功能更差(BVOTO组Ⅲ级心功能以上者7例,46.7%,LVOTO组Ⅲ级心功能以上者16例,占12.1%,P<0.01),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室速)者比例更高(26.7%vs 13.3%,P<0.05),有更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913-915
目的:探讨针灸足三里治疗中老年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出血合并院内感染的中老年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足三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生存质量评分情况以及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40 4,P=0.000 38)。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32.35±11.53)分,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62.42±16.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8 7,P=1.724 7×10-16)。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的GCS评分(6.74±0.67)分,对照组GCS评分(5.97±0.5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0 5,P=1.018 8×10-7)。结论:针灸足三里治疗中老年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1):51-5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大剂量组)40例及对照组20例,患者(中心静脉压≥10 cm H2O,容量负荷试验阴性)均接受适当的液体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而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 Hg后,小、大剂量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剂量TP输注(小剂量组为0.01 U/min,大剂量组为0.04 U/min),在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 Hg的基础上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剂量。分别观察给药前,给药6、12、24、48 h后各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 h,各治疗组的MAP均显著升高,H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各时点的CI、SVRI均无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MAP、HR、维持目标MAP(10.0 kPa)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泵泵注TP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小剂量与较大剂量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NA(去甲肾上腺素组)和DA(多巴胺)组,分别静脉泵入NA和DA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和用药12h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及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NA组和DA组用药12h动脉血乳酸含量较之用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N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NA组12h乳酸清除率也较之DA组更为显著(P<0.05);NA组死亡率23.08%小于DA组34.62%(P<0.05)。结论:较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更能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6):51-59
目的:探讨短期小剂量米力农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重症医学科治疗的50例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短期小剂量米力农治疗,10 d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心率(H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小剂量米力农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衰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脏输出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3)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胃肠道受累患者腹部CT的特征性病变,建立CT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收治的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T影像学下的肠壁厚度及肠内外受累部位,建立CT评分系统,分析CT评分系统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及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共63例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60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36. 7±13. 1)岁,SLE病程4 (1~8)年; 54例(85. 7%,54/63)患者存在胃肠道病变,31例(49. 2%,31/63)出现肠外脏器受累,肠壁厚度平均(7. 8±3. 7) mm。CT评分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 365,P=0. 003);低分组(CT评分≤2)与高分组(CT评分>2)相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7. 9±6. 2) d比(15. 8±13. 8) d,P=0. 006)],住院天数更短[(17. 1±9. 0) d比(25. 7±20. 5) d,P=0. 043)],SLEDAI更低[(7. 6±4. 4)分比(12. 2±7. 2)分,P=0. 004],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数量更少(60. 7%比88. 6%,P=0. 010)。结论 CT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6)
目的观察腹盆部手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术后疼痛管理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全麻下腹盆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同时联合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照组采用传统全身麻醉模式。比较两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及排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减少[(0. 0372±0. 0137)μg/(kg·h)比(0. 0498±0. 0447)μg/(kg·h),t=-2. 190,P=0. 030;(7. 4±6. 7)次比(11. 1±10. 6)次,t=-2. 257,P=0. 027],术后24 h内的静息及活动状态疼痛VAS评分≤3分者比例均更高(97. 0%比85. 5%,χ2=3. 938,P=0. 047; 68. 7%比47. 3%,χ2=5. 710,P=0. 017),肠道排气率更高(26. 9%比5. 5%,χ2=9. 717,P=0. 002),但恶心、呕吐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腹盆部手术术中输注利多卡因可能有助于术后疼痛管理,加速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1)
目的观察脊柱侧凸特定性训练(scoliosis specific exercise,SSE)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开始在物理医学康复科门诊接受SSE矫形治疗的轻度AIS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和轴向躯干旋转(axial trunk rotation,ATR)角,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22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Patient Questionnaire-22,SRS-22)分析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共3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患者治疗后Cobb角和ATR角均较治疗前减小(Cobb角:16. 29°±5. 05°比19. 23°±2. 85°,t=2. 955,P=0. 006; ATR角:5. 97°±2. 22°比7. 16°±1. 66°,t=4. 799,P=0. 000)。SRS-22量表评分中,治疗后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 0 (4. 0,5. 0)分比3. 0(3. 0,3. 0)分,Z=0. 000,P<0. 05]。结论 SSE能延缓甚至改善轻度AIS患者的脊柱畸形。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
目的探讨中重度肥胖症患者腹部体脂分布与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单纯性中重度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术前1周内腹部CT图像。通过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测定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比例。术后1、3、6个月分别随访患者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excess weight loss,%EWL)。结果 20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18例,年龄(28. 2±6. 6)岁,术前体质量为(118. 5±20. 9) 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41. 3±7. 8) kg/m~2,脐平面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196. 1±49. 3) cm~2,皮下脂肪面积为(738. 2±152. 7) cm~2,总脂肪面积为(934. 3±169. 7) cm~2,内脏脂肪比例为(21. 1±4. 6)%。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1、3、6个月的体质量分别为(105. 4±19. 7) kg、(96. 0±19. 8) kg、(88. 3±17. 5) kg,BMI分别为(37. 1±7. 4) kg/m~2、(33. 8±7. 6) kg/m~2、(31. 1±6. 6) kg/m~2,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平均%EWL分别达(29. 3±9. 7)%、(50. 0±14. 8)%、(65. 3±18. 1)%。术后1、3、6个月时达到成功减重(%EWL>50%)的比例分别为0、55%、70%。%EWL与术前体质量(R=-0. 604,P=0. 005)、BMI(R=-0. 621,P=0. 005)、总脂肪面积(R=-0. 686,P=0. 001)负相关,与内脏脂肪比例正相关(R=0. 504,P=0. 024)。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明显,术前低体质量、低BMI、高内脏脂肪比或许可以预测手术减重效果。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及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标本,分析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提取肠道菌群DNA,采用16S r D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平台双端2×300策略测序,基于Gold数据库按>97%的相似性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对照Silv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各层级样本采用轶和检验分析物种差异; QIIME软件计算α多样性主要指数、β多样性分析,t检验分析指数差异,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通过R及GraphPad Prism作图展示。结果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1例银屑病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入选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 05)。DNA测序分析显示样本测序覆盖深度> 0. 99。银屑病组肠道菌群的OTU数量(278. 18±89. 75比722. 95±152. 81,t=10. 36,P<0. 01)、赵氏指数(433. 38±147. 47比1156. 08±292. 50,t=9. 291,P<0. 01)、香农指数(3. 56±0. 87比5. 73±0. 78,t=6. 972,P<0. 01)和辛普森指数(0. 79±0. 15比0. 94±0. 04,t=3. 287,P <0. 01)均显著低于健康组。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均匀程度较低。PCoA分析(unweighted)显示银屑病组与健康组在第一主成分(24. 35%)可显著分离,Weighted Uni Frac分析可见银屑病组混杂在健康样本中无法区分,且与银屑病亚型无关。样本聚类分析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与健康组有一定重叠性,银屑病样本特异性菌群少;在门层级,健康组中可检测到TM7,相对丰度为0. 000 066 9 (0. 000 033 4~0. 000 200 5),而银屑病组仅在个别样本中显示有微量存在,相对丰度为0(P<0. 05);在属层级,银屑病组双歧杆菌属[0. 000 033 4 (0. 000 016 7~0. 000 100 3)比0. 000 401 1 (0. 000 200 5~0. 001 337 0)]、布劳特氏菌属[0. 000 467 9 (0. 000 183 8~0. 000 434 5)比0. 002 206 0 (0. 000 935 9~0. 005 582 0)]、粪球菌属[0. 000 033 4 (0~0. 000 401 1)比0. 000 902 5 (0. 000 334 2~0. 005 315 0)]较健康组显著降低,健康组中的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和嗜血菌属仅在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微量存在,克雷伯氏杆菌属在健康组和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存在,但在银屑病组的相对丰度更低,接近0 (P均<0. 05)。个体样本高丰度菌群分析显示,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多糖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
目的分析接受及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讨肠道菌群对静脉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集粪便样本时患者是否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将患者分为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无激素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静脉激素、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3d后的疗效,将入院后接受足量静脉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粪便菌群测序分析,采用香农指数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采用Metastats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构成差异。结果共3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中重度UC患者入选本研究,无激素组20例,激素组15例。无激素组中13例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后接受静脉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有效组8例,无效组5例。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香农指数:无激素组3. 57±0. 73,激素组3. 03±1. 15,P=0. 123)及物种组成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亦无统计学差异(香农指数:有效组3. 69±0. 61,无效组3. 15±1. 01,P=0. 248),但无效组的乳杆菌属(无效组0. 0015±0. 0000,有效组0. 0141±0. 0002,P=0. 010)和双歧杆菌属(无效组0. 0178±0. 0005,有效组0. 1716±0. 0382,P=0. 011)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有效组,而志贺菌属(无效组0. 4161±0. 0750,有效组0. 1093±0. 0173,P=0. 008)和普雷沃氏菌属类群9 (无效组0. 0176±0. 0004,有效组0. 0018±0. 0000,P=0. 044)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有效组。结论中重度UC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可能与是否激素暴露无关,但治疗前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可能是静脉激素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多躯体症状患者的患病观念和医患关系特点。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10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中医科和心理医学科门诊患者共150例,根据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somatic symptom scale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15)总分≥10和<10分为多躯体症状组(SOM+组)和对照组(SOM-组),每组各75例。患者就诊前完成疾病归因问卷,就诊后医生和患者分别完成医患关系问卷、本次就诊的满意度及所用时间量表。结果 SOM+组患者认可由心理因素(16.0±4.3比13.5±4.9,P<0.01)、文化特定因素(6.5±1.8比5.6±1.8,P<0.01)导致患病的得分高于SOM-组。SOM+组患者的医患关系问卷总分(37.7±6.7比39.6±6.4,P=0.011)及"医生对我有所帮助"、"医生有足够的时间给我"和"对医生给的治疗很满意"条目得分显著低于SOM-组(P=0.028,0.038,0.022)。而医生对SOM+组患者评分在"为模糊主诉困扰"和"照顾病人费时"两条目上显著高于SOM-组(P=0.047,0.021),"面对病人心情舒适程度"评分显著低于SOM-组(P=0.014)。SOM+组患者和医生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均显著低于SOM-组(P=0.048,0.044)。关于就诊时间,患者评价SOM+组与SO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医生评价SOM+组显著长于SOM-组(P=0.030)。结论多躯体症状患者对疾病的归因既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也包括生理因素;此类患者的医患关系困难,患者常感到得不到帮助和时间不够,医生常感到困扰和费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1)
目的初步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3种方法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对选择适宜尺寸左心耳封堵器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同时采用CTA、TEE、DSA 3种方法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记录植入封堵器尺寸,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3种方法测量值与植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法比较3种方法测量值与所植入封堵器尺寸的一致性。结果共10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均成功植入WATCHMAN封堵器。平均年龄(70. 1±9. 8)岁,CHA2DS2-VASc评分(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成年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5. 11±1. 43)分,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3. 61±1. 18)分。CTA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22. 51±3. 55) mm]与DSA [(22. 22±3. 73) mm]接近,无统计学差异(q=0. 81,P=0. 12),两种方法的测量值均大于TEE [(20. 82±0. 36) mm,P均<0. 01]。封堵器尺寸与CTA、DSA、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直径呈正相关(r=0. 93、0. 87、0. 83,P均<0. 01)。封堵器尺寸与CTA测量值的一致性界限最窄(-7. 83 mm,-2. 56 mm),差值为(-5. 19±1. 35) mm,95%置信区间为(-5. 46 mm,-4. 93 mm);与TEE测量值的一致性界限最宽(-11. 00 mm,-2. 77 mm),差值为(-6. 88±2. 10) mm,95%置信区间为(-7. 29 mm,-6. 47 mm)。结论 CTA、DSA、TEE测量左心耳开口直径能为选择左心耳封堵器适宜尺寸提供较好依据,其中CTA测量值与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学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初学者采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前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顺序比较100例中前50例(A组)和后50例(B组)患者的表面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手术时间。结果全部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100%植入人工晶体。A组、B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8,0.28±0.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术中并发症A组9眼(18%,9/50)、B组3眼(6%,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15);手术时间A组(28.00±4.01)min、B组(18.00±3.6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结论在老师指导下、经过100眼手术,不断总结经验,初学者能顺利地独立开展批量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2)
目的术中血液回收技术(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IBS)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但术后自体血液回输存在肌松药物残留问题。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besilate,Cisa)是一种新型肌松药物,本研究观察Cisa应用于接受IBS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比较2017年3月至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腰椎减压内固定手术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顺序纳入,前25例进入试验组,后25例进入对照组。全身麻醉后应用Cisa作为肌松药,采用IBS技术于术中采集手术视野自体血并洗涤。术后入恢复室,常规监测4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TOF)以评估肌肉恢复情况,拔除气管插管后每隔5 min记录TOF值,共观察40 min。试验组患者于拔除气管插管后一次性输入术中收集的自体血,对照组于40 min观察结束后回输自体血。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观察结束时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_2),用于评估呼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内容,其中男女比例1∶1,年龄(55. 1±11. 1)岁,体重(72. 7±9. 8) 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TOF值随时间推迟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患者在40 min观察点上TOF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9. 6±7. 3)%比(9. 5±8. 1)%,P=0. 963]。两组患者在观察结束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但组间PaCO_(2-incr)[4. 4(2. 0,8. 0) mm Hg比4. 8 (0,7. 1) mm Hg,P=0. 312)(1 mm Hg=0. 133 kPa)和PaO_(2-decr)[3. 2 (-2. 4,7. 9) mm Hg比7. 2(-1. 6,13. 0) mm Hg,P=0. 133]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身麻醉下接受IBS的患者使用Cisa作为肌松药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