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线互联科技》2016,(8)
在数字滤波器设计与应用当中,相比于以牺牲线性相位频率特性为代价的无限冲击响应(IIR)数字滤波器,有限冲击响应(FIR)数字滤波器不仅保证了精确严格的线性相位特性,并且结构简单稳定。但在实现相同的设计指标时,有限冲击响应需要更高的阶数,为满足高速高阶数字滤波器设计,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分布式算法。该算法利用主流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芯片的多相分解结构和流水线技术,采用多路复用加法器对数据进行预相加,减少传统分布式结构的查找表规模。利用Matalb仿真设计,Quartus II编译测试,并下载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中进行运行分析,结果显示文章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滤波器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能够较好地实现高阶的FIR滤波器。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几种应用于高阶FIR滤波器的算法,着重介绍DA算法,该算法主要基于LUT形式,从根本上减少了乘法器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几种改进的算法,分别是基于LUT分解、基于OBC编码以及基于双向选择器的DA改进算法,这些算法都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提高了信号处理速度,降低了系统复杂性。最后,对FIR滤波器的改进算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和仿真,仿真结果均正确并且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5.
6.
7.
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阶高速FIR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通过一个169阶的均方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设计,介绍了如何应用流水线技术来设计高阶高速FIR滤波器,并且对所设计的FIR滤波器性能、资源占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有限长单位冲击响应滤波器(FIR)是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综合考虑资源与性能对系统的影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实现了位宽、阶数可配置的SAR雷达信号处理FIR系统,首次完成了合理范围内的只读存储器(ROM)地址位宽和所有输入并行度设置下的分布式算法(DA)结构对比实验,并对不同结构实现下的系统性能资源比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比较,得到了最优化高并行度DA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ROM地址位宽为4或5时性能资源比最好;性能资源比随输入并行度的提高而提高,当输入并行度为输入数据位宽时,性能资源比提高24%至117%。对比传统的全串行结构、全并行结构和DA结构,经ROM地址位宽和输入并行度优化后的DA结构的性能资源比分别提高了3 110%,76%和86%。 相似文献
9.
基于FPGA的I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信号处理在科学和工程技术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FIR数字滤波器相比,IIR数字滤波器可以用较低的阶数获得较高的选择性,本文采用一种基于FPGA的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IIR数字滤波器的原理及设计方法,然后通过MAX+PLUSⅡ的设计平台,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整个IIR数字滤波器分为:时序控制、延时、补码乘加和累加4个功能模块。分别对各模块采用VHDL进行描述后,进行了仿真和综合。仿真结果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的IIR数字滤波器运算速度较快,系数改变灵活,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设计方案.介绍了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的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设计,采用直接型的基本结构来设计,通过1位乘以8位的乘法,然后再移位相加的方法即可得到结果,其运算效率明显提高,并结合先进的EDA软件进行高效的设计和实现,并给出了用Max+PlusⅡ运行的仿真结果.该设计对FPGA硬件资源的利用高效合理,用VHDL编程,在FPGA中实现了高采样率的FIR滤波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系统实时性要求的提高,对FIR滤波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速FIR滤波器实现方案,并借助QuartusII软件和MATLAB软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设计的FIR滤波器具有运算速度快、实时性好和节省硬件资源的特点,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采用Matlab的窗函数设计,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严格线性相位的16阶低通FIR数字滤波器的方案,并通过QUARTUS II 4.2和Matlab两种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联合仿真,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了FIR滤波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原理,基于Matlab用窗函数法对FIR滤波器进行设计,并在Sireulink中进行系统仿真。最后,在FPGA中实现并利用SignalTap Ⅱ逻辑分析器对设计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