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磁力搅拌的作用下,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成球形的纳米银粒子。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反应温度、AgNO3浓度以及还原剂浓度对纳米银粒径的影响,利用XRD来观察纳米银粒子的晶型,用SEM观察纳米银粒子的表面结构以及粒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在AgNO3浓度为0.08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0.1mol/L、温度为20℃时,制备的纳米银粉末纯净而均匀,平均粒径为30nm。  相似文献   

2.
以乙醇和油酸为液相(L),油酸钠为固相(S),硝酸银水溶液为溶液相(S),用水热LSS相转移法制备了纳米银粉并对其进行表征。正交实验表明,影响纳米银粉产率的因素依次为水热处理时间乙醇用量油酸用量油酸钠用量,优化条件下所得纳米银粉产率达75.4%;用XRD、TEM和SAXS对制备的银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纳米银粉为形状规则的近球形纯银颗粒,粒度均匀且无明显团聚,平均粒径约23.7 nm。  相似文献   

3.
利用极性有机分子十二烷基胺插层高岭石,葡萄糖层间取代的方法合成高岭石-葡萄糖插层复合物。以高岭石.葡萄糖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采用原位碳热还原、氮化反应技术,在1450℃保温4h,以500mL/min的N2流量的反应条件合成了Sialon粉体。并运用XRD、FT-IR、TG、DSC等技术表征反应过程和产物特征。研究表明,十二烷基胺插层复合物中,高岭石的d001值扩大为2.280nm,高岭石.葡萄糖插层复合物中,高岭石的d001值由0.717nm扩大为3.364nm,插层率达87%。插层复合物原位碳热还原、氮化反应研究表明,产物中结晶相主要有:Sialon相(以β-Sialon为主)和少量莫来石。高岭石插层复合物原位碳热还原、氮化反应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合成β-Sialon,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适量的二异辛基磺化琥珀酸钠和柠檬酸钠表面修饰剂存在下,采用硼氢化钠还原硝酸银,在一定的水浴条件下合成出高产率的形貌规则的三角形纳米银片.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表明,银纳米片是具有整齐的原子排列的良好单晶体.紫外-可见一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表征表明,纳米银三角形片的面内偶极共振峰可达约1230 nm的近红外波段.这种特殊的光谱学特征使得三角形纳米银片在光热触发释放药物、红外吸收及光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一定的二异辛基磺化琥珀酸钠浓度、反应时间及pH值条件下才能够获得高产率、形貌规则的三角形纳米银片.根据对三角形纳米银片生长过程的显微镜结构表征提出了以三角形框形成为框架的纳米三角形融合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单分散球形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新方法及其抗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紫外光照射[Ag(NH3)2] 溶液激发光电子还原Ag 为单质银,不添加任何还原剂,在PVP的保护下形成纳米银溶胶.UV-Vis吸收光谱测试表明,胶态的纳米银粒子的吸光度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当照射时间达12 h时,吸光度值趋于稳定.TEM观测结果表明,纳米银粒子的形状为球形、单分散、粒径5 nm左右.抗菌性能测试表明,当纳米银粒子浓度为5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纳米银粉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Ag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吸收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类球形分布、分散性好的Ag纳米颗粒,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nm范围,平均粒径为26nm,晶体结构与相应的块体材料基本相同,为fcc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相似文献   

7.
王春霞  李英琳  徐磊 《贵金属》2014,35(4):30-34
以PVP为表面活性剂,甲酸铵为还原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银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对所制备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当PVP与AgNO3的质量比为2.2:1,陈化时间24 h,得到立方块和六棱柱的银混合颗粒。  相似文献   

8.
晶型可控纳米银合成的简单方法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晶型可控纳米银的合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在温和的水溶液中用水合肼还原AgNO3,PVP作保护剂,单纯改变加料方式,成功制备了球形、三角形、六边形、圆盘状等均一或者混合形貌的纳米银分散液,用粒度分析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加料方式的改变,得到了球形,球形与片状共存的纳米银分散液,片状纳米银颗粒比例占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9.
向奇志  吴燕  符嫦娥  陈婉 《贵金属》2016,37(4):35-38
细化完善了带空腔结构的核-壳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用红外光谱、X射线悍射和分散性试悚对制备过程中的纳米银、银/聚苯惡烯微粒、银/聚苯惡烯/银微粒和中空微粒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PS/Ag与中空纳米银微粒是复合微粒,而不是简单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有机官能团对室温下纳米银形貌控制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10种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物为表面修饰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钠、聚乙二醇、山梨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乙烯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在室温下进行了平均粒径在2~131nm范围内纳米银颗粒的控制合成研究.有机修饰剂中含有的不同官能团对制得的纳米银形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机修饰剂的官能团特性和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在不同还原条件下,含多醚键的聚乙二醇、吐温-80皆易于合成出平均粒径为几纳米、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的纳米银.在弱还原剂条件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诱导生成了三角形片状纳米银,但是在强还原剂存在条件下生成了粒状纳米银.粒径大于10m的纳米银晶体的生长是通过小颗粒的聚集与熔合而成,而不是经过小颗粒的溶解-沉积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AgCl纳米粒子(NPs)的分散性和光稳定性,将AgCl NPs锚定在凹凸棒石(ATP)表面制备了ATP-AgCl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ATP的引入有效避免了AgCl NPs的团聚,AgCl NPs的粒径从5~10 μm显著减小到3~20 nm。由于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ATP-AgCl复合材料表现出与纯AgCl相媲美的抗菌活性,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99.98%和99.88%。此外,ATP的引入还显著改善了AgCl NPs的光稳定性,复合材料经24 h阳光暴晒后仍保持原始的灰白色。  相似文献   

12.
The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silver ink formation has attracted broad interest in the electronic part printing and semiconductor chip industry due to the extraordinar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The prepar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hrough a physical or chemical reduction process is the most common methodology applied to obtain nanoparticles with the required size, shap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The chemical solution or solvent carrier applied for silver ink formulation must be appli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direct writing technique to produce the desired adherence, viscosity, and reliable performance. This review paper discusses the details concerning the past and recent advancement of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ink formation. A review on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sintering techniques, which aim to achieve th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quired printed structure, is also included. A brief summary concerning the recent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 approaches is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13.
纳米银的合成与表征——三种微乳体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DS-环己烷-异辛醇-水、AOT-环己烷-水和AOT-十二烷-水等3种微乳体系分别制备纳米银溶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对形成粒子进行表征,进而探讨纳米银粒子的形成机制.3种体系中纳米银的共振吸收强度依次减小,半峰宽依次增大,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00,428和435 nm;形成粒子均为球形结构,无团聚现象,但粒子的平均粒度和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3种体系中形成粒子的平均粒度分别为6.46,4.03和1.78 nm.微乳体系中球形胶束为纳米银的形成提供一种独特的微观环境,但由于碰撞导致团聚,微乳液中形成粒子的粒度与形貌和胶束的尺寸和形状并不完全一致,实际形成的纳米银粒子具有一定的粒度分布宽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UV-辐照光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0nm的黄色胶体银溶液,借助于银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谱,研究了Ag粒子与CN^-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探讨了分子O2参与反应过程的机制和OH^-离子的影响,测定了Ag粒子与CN^-反应形成络合物的配位数。  相似文献   

15.
作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纳米银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成为当今纳米科学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纳米银的合成方法如光化学法、超声辅助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模板法、辐射还原法和生物化学法,主要讨论了化学还原法和微乳液法以及纳米银合成研究的一些进展.光谱吸收是纳米银的重要性质,UV-Vis特征光谱是研究纳米银的形成和纳米晶生长的重要手段,因此详细评述了纳米银的光谱特性,最后,对它们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张念椿  胡建强 《贵金属》2014,35(2):18-21
研究了铜/银合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用抗坏血酸做还原剂,制备了粒径小的纳米铜粉。由于纳米铜粉的稳定性差,易氧化,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在制备的纳米铜粉中加了少量的Ag+,在纳米铜粉表面还原制备出银纳米层覆盖于在铜上。所制备的纳米铜/银合金纳米粒子稳定性好,具有纳米粒子的效应,有望应用于印制电路的制造。该制备方法可以减少传统印制电路板制作方法的工序,节约资源,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气液反应合成法、反应喷射沉积法、放热弥散法、接触反应法、机械合金化法等原位反应合成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简单的溶液还原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58,000)作为高分子表面修饰剂,用水合肼(50%)作为还原剂,经回流处理,成功地制备出了分散性较好的钻纳米颗粒。利用XRD、TEM、SQUID等实验方法对产物的形貌、物相及磁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六方结构。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53emu/g-1.62μB/Co,是体相材料的饱和磁矩的95%,其矫顽力为5174A·m^-1。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成本较低,重复性强、产率高且宜于控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简单的溶液还原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58,000)作为高分子表面修饰剂,用水合肼(50%)作为还原剂,经回流处理,成功地制备出了分散性较好的钴纳米颗粒.利用XRD、TEM、SQUID等实验方法对产物的形貌、物相及磁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六方结构.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53 emu/g,~1.62μB/Co,是体相材料的饱和磁矩的95%,其矫顽力为5174 A·m-1.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成本较低,重复性强、产率高且宜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