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蔗宽窄行种植密度及其间作配套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重庆市三江(即涪江、嘉陵江、长江)沿岸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因农产品调价,而蔗、糖价格偏低,蔗农收益减少,严重地影响了种蔗积极性。为了增加蔗地收益,提倡于蔗行内间套矮生早熟作物。为了解决甘蔗与间作物争光、争肥的矛盾,将甘蔗(窄行距)等行植蔗改为宽窄行种植,在宽行内间种矮生作物,但为了进一步探索甘蔗种植密度和间种不同作物,对甘蔗产量和  相似文献   

2.
一、甘蔗的光能利用与栽培农作物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光能利用问题。因为在组成农作物的总产量中(干物计),约有90~95%的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依靠太阳能合成的。因此,作物光能利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甘蔗也不例外。这里要谈一下光能利用率。所谓光能利用率是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太阳光的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而贮存于光合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国内外甘蔗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甘蔗间套种植对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及理化性状、作物养分吸收、甘蔗病虫草害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甘蔗间套种植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桃品种‘改良白凤’为试验材料,以常规种植(株行距为5 m×2 m,999株·公顷-1)为对照,分析宽窄行种植模式(WN,株距2 m,宽行4 m,窄行1 m,1 998 株·公顷-1)对光照分布、单位面积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种植开心形光照主要集中在上层,下层相对光照强度多低于20%;宽窄行种植V型,上层相对光照强度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中下层相对光照强度基本保持在40%左右; 2011、2012年和2013年宽窄行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常规处理高31.3%、41.0%和33.1%;宽窄行种植显著提高桃果实中蔗糖含量、降低苹果酸含量、提高果实糖酸比。因此,宽窄行种植不仅可以改善树体冠层内光照强度,还能改善果实产量与品质,是一种理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6.
7.
四川蔗区的光能资源如何?对甘蔗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发挥自然优势,提高甘蔗光能利用率,获得甘蔗高产?还未见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就四川蔗区的光能资源及其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四川甘蔗的光能利用率进行探讨,供科  相似文献   

8.
Pantnagar,Nainital 的 GovindBallabh Pant 农业技术大学的作物研究中心,在1975—1976年进行大田试验中找出甘蔗需氨量与植株群体之间的关系。甘蔗的种植密度在60厘米行距较密的情况下比种植密度在90厘米行距较疏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氮。行距为60厘米的甘蔗种植规格每公顷施75公斤氮,比不施氮和施37.5公斤氮分别每公顷蔗茎产量增加16.82吨和9.66吨。而在90厘米行距中每公顷仅分别增加8.95和6.22吨。1976年在60厘米行距情况下,每公顷150公斤施氮水平比75公斤施氮水平的蔗茎产量每公顷增加4.38吨,而在90厘米行距情况下,其产量的增加却是微不足道的(1.38吨/公顷)。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自然种群接虫方式下的螟害蛀孔数,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回归法和Taylor幂指数法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螟害蛀孔在不同甘蔗品种上的分布特点,明确不同甘蔗品种对甘蔗生长中后期螟虫分布格局,以期为指导螟虫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螟害蛀孔在蔗茎上均呈单峰型分布特征,抗虫品种聚集中心在第4~5节,感虫品种聚集中心则在第6~7节;在不同甘蔗品种上,螟害蛀孔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螟害蛀孔空间分布型一致,均呈聚集分布,其数量和聚集强度与品种抗性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不同抗性等级的甘蔗品种螟害蛀孔聚集原因不同。不同甘蔗品种螟虫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抗性甘蔗品种上的螟虫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感虫甘蔗品种上的聚集除环境因素外,还与螟虫或甘蔗自身生物学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叶幕群体光能截留率两种测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层法测得的单叶平均光能截留率与叶面积系数的乘积来测算叶幕整体光能截留率,既考虑了叶幕覆盖度,又考虑了叶幕中光能的分配,可以合理地解释植物生理和农学方面的实验结果,反映叶幕的生产潜力。用测定叶幕透射率的方法来估算叶幕光能截留率,不能达到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甘蔗机械化收获要求合适的种植行距。本文以湛江地区普遍种植的粤糖94-128品种为例,研究在1.0、1.2和1.4m种植行距下新植蔗和第1~2年宿根蔗在大田的表现。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湛江遂溪地区适合1.2m和1.4m行距的种植模式。采用1.2m和1.4m行距的甘蔗产量高于采用1.0m行距的产量,1.2m行距下产量略高于1.4m行距下的产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推动甘蔗宽行距在湛江地区种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寄生线虫广泛存在于广西的甘蔗田中,对与甘蔗有关的主要病原线虫进行了鉴定共14个属,其中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和螺旋线虫属(Helicctylenchus)是广西蔗田中的优势种群。通过3年定点调查,蔗田中线虫的虫口密度在一年中呈现两个高峰。盆栽蔗接种试验表明,矮化线虫和螺旋线虫对甘蔗具有较强的致病性。3%呋喃丹颗粒剂对防治甘蔗线虫病比较有效。使用一种真菌制剂来防治甘蔗线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引言染色体的各种分带程序,在细胞遗传、染色体制图、染色体工程和体细胞遗传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分带染色是指染色体制片在染色前于一定条件下处理,用特定染色剂染色时,在染色体个别节段产生选择性染色,结果使染色体形成强弱染色带交替的特定图式。细胞学家早就企图找到一种染色体分带染色的技术。Heitz(1928,1934)研究 Pcllianeesiana 细胞,发现两种不同的染色质(常  相似文献   

14.
甘蔗糖业在广西的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玉米也是广西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甘蔗地间种玉米可以增加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在人多地少的广西尤为重要。为解决玉米与甘蔗争地的矛盾,找出一种甘蔗间种玉米的最佳模式供生产上应用,进行了玉米12000、15000、18000、21000、24000株/hm2等5种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单穴单株比种单穴双株的产量高。玉米密度越大,甘蔗产量越低,以21000株/hm2的密度总体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5.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蔗糖业逐年滑坡,制糖企业陷入困境,路在何方?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福建省南安糖厂从本蔗区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租地办甘蔗农场,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认为产业化经萤蔗糖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并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蔗糖业化经营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镜-能谱仪研究了甘蔗茎皮层的外表面和横切面中Si等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皮层外表面不同形态区域中Si等元素的含量不同,颗粒物是Si高度密集的部位,Si的含量高达58.23%;平坦处的Si含量较低,为44.42%;颗粒物块及其连接处中所含Si的原子数相同,但所含C、O元素的原子数则相反.横切面中,皮层中Si的密度高且分布呈外层低里层高的规律性;维管束及薄壁细胞中Si的含量较低且分布较均匀,皮下纤维层中Si的含量最低,具有明显不同于麦秆的特点.实验结果预示不同部位中硅化物的组成及元素化学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发生情况甘蔗眼点病(眼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甘蔗病害,早在1854年夏威夷有记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爪哇就开始了研究工作。此病在非洲、夏威夷广泛分布,1967年本病在南非严重发生流行,是甘蔗威胁性最大的叶片病害。据统计,跟点病曾经在世界56个地区发生过,故是一个严重的甘蔗病害。1934年我国台湾省曾发生此病,遍及全岛。此后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8.
李宏 《甘蔗糖业》2022,(2):34-39
甘蔗产业作为云南陇川县重要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户脱贫增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在入户调查基础上,总结蔗农甘蔗种植的行为特点,以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出发点,运用Logistic模型对蔗农甘蔗种植行为进行分析,探究蔗农甘蔗种植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蔗常用亲本始花期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海南甘蔗育种场71份常用甘蔗亲本连续5年始花期调查资料。结果表明,亲本的始花期属遗传力较高的性状,广义遗传力达0.7123。亲本的始花期年际间差异在4—55天之间,平均为17天,约75%的品系在20天内,超过30天的仅占8.4%。在杂交季中有必要根据亲本花期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当年的杂交计划作适当的调整。杂种后代的花期可同时出现双亲的中间型、偏单亲型和超亲型。两个早花亲本杂交的后代,通常早花个体的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20.
对6个不同的甘蔗汁进行成分测定,并研究不同甘蔗汁对猴头菇的发酵特性。结果发现,粤选1号蔗糖、维生素E和氨基酸总量最高,黑皮果蔗的果糖、铁元素和锌元素含量最高;粤选1号最适合猴头菇发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