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点,面对政府政策的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和汽车厂商争先规划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目前进入产业化攻坚阶段。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不足1万辆,2012年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万辆达到12 552辆,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3万余辆。显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未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化格局,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催生新的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但是新能源汽车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始终就没有摆脱过制约其发展的一系列困境。虽说新能源汽车的困境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技术能力、配套设施、产业化水平这几个方面的不足,但要真正有所改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本刊特此邀请汽车行业的专家来谈谈新能源汽车的困境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两会已顺利落下帷幕,但代表委员们热议新能源汽车的景象却令人记忆犹新.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迟迟未能出台的背景下,代表委员们提交了十五件相关议案提案.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助推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即便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绝对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产业化仍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目前,消费者和汽车经销商都认为,配套设施不足,价格偏高,技术不及传统燃油汽车受信任等等,依然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走入千家万户的几大“拦路虎”.其中,汽车电子配套技术的成熟度也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环节之一.事实上,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还处于尾随阶段,并没有达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水平.目前,各大汽车电子生产企业都将战略重点放到了新能源汽车方向上,并积极参与国内相关展会,展现其新型成熟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化消费的前提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很适合中国国情。"从今年开始到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和国际接轨,顺利实现‘弯道超车’,与日本、美国等汽车大国看齐并超越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逐步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初期,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  相似文献   

6.
石油安全和减碳压力将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家积极引导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并开展示范.广东省在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样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发展环境,确保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江华 《中国机械》2014,(18):64-64
文章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探析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目前最具可行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就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路线和最终目标是纯电动汽车,有限的氢燃料汽车技术的发展前景,新能源汽车未来中短期发展的补充之一是生物燃料汽车技术,未来电动汽车能源补充的有效辅助途径是太阳能汽车技术。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比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约资源、政府政策和帮助了消费者省钱省力等优点,但现阶段来说,仍然有诸多类似于车辆生产技术和成本的问题阻碍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由此可见,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仅要通过团体的努力改善自身的生产技术,打造高质量低成本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消除眼前的阻碍,实现产量。相信在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定会符合大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道路交通的关键在于开发清洁、高效、智能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要成功开发这些新能源汽车有赖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路线.根据作者30多年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经验,指出研发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正确技术路线和产业化路线,供读者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有关部委和领导关心下,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取得了进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有良好的环境。从科教环境来看,合肥市是科教环境比较好的城市,有大学高等院校57所、科学研究院688个、在合肥院士5个。合肥汽车工业经过47年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汽车零部件》2013,(2):23-25
正2012年7月初,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即: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规划》也对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汽车进行出了区别定义: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列为新能源汽车;非插电式混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瓶颈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培钦 《机电工程技术》2010,39(8):16-17,38
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发展方向,并在政策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汽车零部件》2010,(9):27-2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政策支持。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炉,等待最终定稿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在这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中,纯电动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而政府计划投入1000亿元左右换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国家从战略层面上扶持和引导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朝着数字化时代迈进。对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控,可以深入挖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要载体,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向进行科学预测,并且可以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这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无论是政策实施到位并转化成具体的产业成果,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科研向产业化的转型,均需时日。而与此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放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却与日俱增,相关压力既来自双边,也来自于多边。因此,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压力,将其转化为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同时又不干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转型进程,是我们在WTO多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综合资讯     
1)雾霾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在第三届山西省节能减排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企业有4家,除了纯电动车外,还有混合动力汽车、甲醇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记者看到,到各个展位上询问汽车的人络绎不绝。为防治重污染天气,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9月17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将补贴范围从目前的五大试点城市扩大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细颗粒物治理任务较重的区域。随后,哈尔滨、武汉、重庆、太原等地纷纷向新能源汽车抛出橄榄枝。太原市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综合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在利好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未来的趋势。2)东莞理工学院与西门子将共建数控人才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18.
《汽车零部件》2012,(11):11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将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近日,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的通知》,明确了车企申报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的条件,此举意味着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已经进入政府快速推进通道。在此政策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政策,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由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广州出口基地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主办,  相似文献   

19.
根据广西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广西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建议科学制定广西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性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机会、重点培育优势企业和产品以及优化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等措施,以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通过动力来源和能量存储方式来区分车辆的类别。为了使消费者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分类,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出发,详细地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对各种新能源汽车结构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