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二过碘酸合铜(DPC)为氧化剂,可溶性淀粉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在可溶性淀粉的羟基上引发丙烯酸钠和交联剂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进行聚合反应制备pH响应淀粉水凝胶,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凝胶效率的影响,考察了淀粉水凝胶对pH的响应性。得到了最佳溶胀比的反应条件:引发剂和交联剂的浓度分别为3.12×10-4mol/L,0.0324g/mL,pH值7.01,致孔剂0.08g。  相似文献   

2.
Ni(Ⅳ)引发丙烯酸甲酯与三元尼龙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二过碘酸合镍(Ⅳ)钾〔Ni(Ⅳ)〕为氧化剂,共聚尼龙上的弱的还原基团(酰胺基)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于碱性介质中直接在共聚尼龙分子骨架上产生接枝点,引发丙烯酸甲酯(MA)的接枝共聚合反应,获得了较高的接枝效率(可达90%以上)。探讨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对接枝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i(Ⅳ)〕=8×10-4mol/L,c(MA)=1 5mol/L,θ=35℃时,接枝效率和接枝百分比可达到最高值。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提出了建立在镍(Ⅳ)还原为镍(Ⅱ)的过程为两步单电子转移的基础之上的引发机理。将所得接枝共聚物用作尼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的增容剂,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该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氯霉素在聚茜素红薄膜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及其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聚茜素红薄膜修饰电极(PARE)对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的电催化作用,并应用于对微量CAP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0.010mol/LHCl+1.0×10-4mol/LCu2++0.10mol/LNaCl测定体系中,CAP的浓度在1.0×10-9mol/L~1.0×10-8mol/L范围内与它的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ip(μA)=-0.188×10-8CCAP(mol/L)-7.62,γ=0.9997,检出限可达5.0×10-10mol/L。CAP的标准回收率为95.9%~102.9%,八次平行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3.2%。  相似文献   

4.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系统研究了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BP-2)在不同缓冲体系中的极谱行为.实验表明,在2.5 mol/L的H2SO4溶液中BP-2的二阶导数峰电位为-1.06 V,其峰电流与浓度在5.0×10-6mol/L~3.0×10-5mol/L的对数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ip″(nA/s2)=19 096.79+745.75×lg c(mol/L),相关系数为0.993 6.BP-2的微分循环伏安曲线表明,该极谱波为不可逆还原波.  相似文献   

5.
用氧化剂存在时布洛芬产生的极谱催化波提高分析灵敏度,用线性单极扫描谱法实现快速测定。在0.08mol/L HAc-NaAc(pH=4.2)支持电解质中,布洛芬于-1.06 V处产生一极谱波,当氧化剂K2S2O8存在时,K2S2O8氧化布洛芬羰基还原中间体自由基,使布洛芬再生,产生布洛芬的极谱催化波。其催化波的二次导数峰电流ip″与浓度在4.0×10-8~5.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80,n=8),检测限为2.0×10-8mol/L。该方法可用于药物制剂中布洛芬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35士1℃,离子强度0.5 mol/L(KCl)条件下,丁二酸根催化Cu2+离子嵌入溴化间四(N-乙腈基-3-吡啶基)卟啉(H2T-β-ECNPyPBr4)的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结果显示,在丁二酸缓冲体系中反应遵循阴离子催化卟啉变形机理;根据催化剂浓度、溶液的pH与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得到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uP4+]/dt=5.81{(1.0+1.59×103)[B2]/1.0+1.92×10-5[H+]2}[Cu2+][P]T.  相似文献   

7.
用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染料废水中的H酸(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考察了反应体系温度、氧化剂投加量、初始pH、氯化物对H酸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染料废水中H酸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和阿伦尼乌斯模型(lnk=-5 832/T+13.64,R2=0.962,T=303~333 K),反应的活化能为48.49 kJ/mol。反应速率随氧化剂浓度增加而增加(k_(obs)=0.001 45[PS]_0+0.005 5,R2=0.962,T=303~333 K),反应的活化能为48.49 kJ/mol。反应速率随氧化剂浓度增加而增加(k_(obs)=0.001 45[PS]_0+0.005 5,R2=0.973,[PS]_0=1.2~6.0 mmol/L)。研究发现,在H酸浓度为500 mg/L,PS投加量6.0 mmol/L,体系温度为50℃,初始pH=3~9条件下,pH=9时降解效果最好,H酸去除率达到77%。低浓度的Cl2=0.973,[PS]_0=1.2~6.0 mmol/L)。研究发现,在H酸浓度为500 mg/L,PS投加量6.0 mmol/L,体系温度为50℃,初始pH=3~9条件下,pH=9时降解效果最好,H酸去除率达到77%。低浓度的Cl-对H酸去除效果影响可忽略不计。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物种是SO_4-对H酸去除效果影响可忽略不计。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反应体系中主要活性物种是SO_4(·-)自由基。  相似文献   

8.
铬(Ⅵ)与DBM-偶氮胂褪色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个测定痕量铬(Ⅵ)的新的光度体系。在0.10~0.50 mol/L硫酸介质中,DBM-偶氮胂(DBM-ASA)与铬(Ⅵ)发生氧化褪色反应,褪色后体系在530 nm处产生最大吸收。反应的摩尔吸光系数ε530 nm=4.71×104L/(mol.cm),铬(Ⅵ)质量浓度在0~1.0×10-3g/L遵守比耳定律。用于硝酸铬及氯化铬中痕量铬(Ⅵ)的测定,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5步法合成了一种含推-拉电子基团、窄能隙(Eg=1 63~1 87eV)、大π共轭高分子———聚[(3 乙酰基吡咯) 2,5 二(对二甲氨基苯甲烯)](PAPDMABE)。该聚合物能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和酸性水溶液,在c(HCl)=0 5mol/L的水溶液中溶解度为0 72~0 81g/mL。采用氢核磁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对反应中间产物、聚合物PAPDMABE及其前聚物聚[(3 乙酰基吡咯) 2,5 二(对二甲氨基苯甲烷)](PAPDMABA)进行了分析。通过碘掺杂和w(H2SO4)=98%的浓硫酸掺杂处理,PAPDMABE的电导率提高了3~4个数量级,分别为1 2×10-6S/cm和4 3×10-5S/cm。  相似文献   

10.
用二苯醚、辛醇和发烟硫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辛烷基二苯醚磺酸钠,得到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辛醇)∶n(二苯醚)=1.00∶1.50,60℃下烷基化4 h,得到产率为76.6%的单辛烷基二苯醚;n(辛烷基二苯醚)∶n(发烟硫酸)=1.0∶2.6,35℃下磺化2 h,中和后得到产率为61.6%的单辛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并对所得产品进行分析测试,确定为目的产品。25℃时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4.91×10-3mol/L;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cγm c)为30.12 mN/m。  相似文献   

11.
用环己烷作为连续相,Span8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KPS-TMEDA作氧化还原引发剂,在室温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万的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钾(AA-K)的稳定共聚物胶乳,并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配比对聚合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反应条件:c(KPS)=1 7×10-3mol/L,c(monomer)=3 5~5 5mol/L,n(AA-K)/n(AM)=0 1,温度20~30℃较适宜。对聚合物胶乳的絮凝及泥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发现效果明显,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2.
疏水缔合淀粉制备及其水溶液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祥义  徐晓军 《精细化工》2006,23(3):238-241
利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了疏水缔合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其溶液性质。结果表明,在m(淀粉)∶m(丙烯酰胺)∶m(丙烯酸十八酯)=4∶7.4∶0.6时,40℃反应3 h,单体转化率达94.6%,接枝率53.8%,黏均相对分子质量2.23×106;在试样质量浓度为0.3 g/L时,30℃,在去离子水及c(NaC l)=0.20 mol/L盐水溶液中,表观黏度为21.0 mPa.s及25.6 mPa.s,表面张力为56.4 mN/m及48.4 mN/m;在70℃时黏度保持率69%;在剪切速率1/50 s-1时,黏度降低60%。  相似文献   

13.
反相悬浮法合成高耐盐性的超强吸水剂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多元醇为交联剂、烷基磷酸钠 -司盘 (NP -SP)为复合悬浮稳定剂、丙烯酸 (AA)为单体、过硫酸铵 (APS)为引发剂、环己烷为分散介质 ,采用反相悬浮法合成耐盐性聚丙烯酸钠超强吸水剂。研究了交联剂类型和用量 ,悬浮稳定剂类型、用量和质量比 ,引发剂浓度 ,单体中和度(丙烯酸钠占单体总量的摩尔分数 ) ,聚合温度等对产品物理性状、耐盐性及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当 ρ(多元醇 ) =0 5 3g/L、ρ(NP -SP) =0 0 0 8~ 0 0 1g/mL、m(SP)∶m(NP) =(2 3~ 4 0 )∶1 0、c(APS) =40 5mmol/L、单体中和度x(丙烯酸钠 ) =79 2 %、聚合温度 70~ 76℃时 ,体系稳定 ,产品成球性好 ,吸盐水 (生理盐水 )率 199mL/ g ,吸水 (蒸馏水 )率 86 4mL/ g ,耐盐性高于其他交联剂交联型产品。  相似文献   

14.
根据铅(Ⅱ)催化K3[Fe(CN)6]氧化Luminol产生化学发光的事实,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发光定量测定铅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Pb(Ⅱ)的检出限为3.8×10-7mol/L,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1.0×10-6~1.0×10-4mol/L,测定浓度为1.0×10-5mol/L,Pb(Ⅱ)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n=11),通过对汽油样品中铅的检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海带、紫菜中碘及碘的浸出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汉明 《化学世界》2002,43(11):572-573
提出了用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海带、紫菜中碘的方法。在 0 .2 0 mol/L KNO3 ,1 .0× 1 0 -3mol/L Na2 SO3 ,p H 5 .0~ 6.0溶液中 ,碘离子浓度对数值在 5 .0× 1 0 -7~ 1 .0× 1 0 -1mol/L范围内与电位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3× 1 0 -7mol/L,准确测定了海带、紫菜中碘的含量 ,对浸泡时间与海带中碘的浸出率关系进行了研究。回收率 95 %~ 98%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2 .6%。  相似文献   

16.
潘湛昌  黄宝华  刘千钧  韩榕顺 《化学世界》2001,42(10):517-519,528
在 0 .5 4 mol/L盐酸介质中 ,有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存在下 ,槲皮素与锆 ( )和柠檬酸形成多元荧光配合物 ,其组成比为槲皮素∶锆 ( )∶柠檬酸 =1∶ 2∶ 2。配合物的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432和 495 nm时 ,槲皮素浓度在 1 .0× 1 0 -6~ 1 .0× 1 0 -5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2 .34× 1 0 -7mol/L。该法用于鸡骨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椰油酰氧乙基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培义  胡卉 《精细化工》2004,21(12):906-908
以椰子油酸和羟乙基磺酸钠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通过脱水反应制得椰油酰氧乙基磺酸钠,考察了投料摩尔比、催化剂用量、真空度、温度、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n(椰子油酸)/n(羟乙基磺酸钠)=1 3,w(催化剂)=0 5%,真空度25kPa,235℃,反应3h,在该条件下,产物中w(椰油酰氧乙基磺酸钠)=77 0%,羟乙基磺酸钠的转化率为91 3%,产品外观为淡黄色粉末。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30 11mN/m和1 26×10-3mol/L,在去离子水和c(CaCO3)=0 3mmol/L的硬水中的润湿力分别为448s和440s、发泡力分别为240mm和232mm、去污力(△R)分别为44 6和43 7。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酸类超强吸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丙烯酸烯丙酯作为交联剂、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聚丙烯酸类超强吸水剂。研究了合成条件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当ρ(丙烯酸烯丙酯)=0 594g/L,ρ(KPS)=0 178g/L,单体中和度x(丙烯酸钠)=90%,c(丙烯酸钠)=4 17mol/L,聚合温度为60℃时,制得的聚合物每克吸去离子水最高达到1360mL,吸盐水(生理盐水)162mL。所得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水可逆性,30min的吸水量可以达到饱和吸水量的90%。制得聚合物的热重分析表明,未吸水的该聚合物在350℃开始分解。聚合物吸水前后XRD测试结果显示:吸水前聚合物结构基本无规整性,吸水后膨胀使主链展开,结构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19.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制备了一类由刚性基团联接的特殊双亲水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C12-MADS)、双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C12-DADS)及十六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C16-MADS),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25℃时3种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的CMC分别为1 16×10-3、1 10×10-5和4 51×10-4mol/L,γCMC分别为44 9、43 5和46 8mN/m,C12-MADS和C16-MADS在浓度分别为2 21×10-2和3 80×10-2mol/L时的胶束聚集数(Nm)分别为24和29。合成的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在质量分数高达0 1的无机酸、碱和盐溶液中保持稳定,发泡性低于烷基苯磺酸钠(LAS),但乳化性能优于LAS。C12-MADS在650mg/L硬水中去污比值为14 05%,明显高于LAS(7 18%)。C12-MADS和C12-DADS在4d后的生物降解度≥90%。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托娅  刘学民  殷福珊  林苍 《精细化工》2006,23(4):346-349
二步溶剂结晶法纯化了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盐表面活性剂。将每10 gα-磺酸脂肪酸甲酯工业品用NaOH的无水乙醇溶液中和至pH=7.0,再加入无水乙醇定容至80 mL,60℃过滤,得到的滤液加无水乙醇定容至80 mL,在10℃结晶2 h,所得晶体中α-磺酸脂肪酸甲酯钠盐、α-磺酸脂肪酸二钠盐和脂肪酸钠皂的质量分数分别由74.38%、16.30%和8.83%改善为94.74%、1.12%和4.01%。同时,黑色的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盐工业品纯化为浅黄色的晶体,收率为48.03%。纯化前后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盐在30℃时的临界胶束浓度由6.47×10-3mol/L降低到6.68×10-4mol/L,c20由2.14×10-4mol/L降低到9.48×10-5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