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城市综合交通是《战略规划》三个专题之一,提出了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本文回顾总结了在《战略规划》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指引下,三年来广州市在交通主枢纽设施、高快速道路与快速轨道线、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布局是《战略规划》三个专题之一,提出了广州城市发展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措施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本文回顾总结了在《战略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策略指引下,三年来广州市在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3.
笔者就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讨论,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化进程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深圳的城市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钟铭  普军  周俊 《城市规划》2006,30(9):69-73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城市发展格局,新的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城市间竞争的内涵、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正日益凸显。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开展了各种层面的战略规划,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充分分析深圳城市发展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深圳市在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发展战略规划(《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和《深圳航空城综合发展规划》),体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城市,在城市面临发展的总体转型时期对新型发展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下,生态空间将作为重要要素参与全球竞争,生态环境和宜居品质是重要的一环。公园是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海在公园建设方面仍然与全球城市存在差距。通过对公园体系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全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重点在体系构建上统筹城乡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强化网络连接、在功能引导上注重特色塑造、在建设策略上关注公园活力、在实施保障上探索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同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城乡融合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城乡融  相似文献   

7.
郊野公园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景观空间层次和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日渐成为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重要资源,呈现进一步复兴、发展的趋势。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土地整治与生态空间建设工程,在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同时,提升了城乡景观环境和市民休闲生活的品质。《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试行)》的颁布旨在指导与评价上海市郊野公园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上海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8.
按照《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宜昌市要加快向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为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作为宜昌市城市建设的重要拓展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的东山片区,应采用依托、跨越、融合、联动的空间发展策略,即依托老城区、跨越东山、与新区的生态环境融合、加强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联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提出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实施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底线、融合城乡生态空间、促进城市"三生空间"复合发展,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生态引导.文章通过解析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多层次转型需求、规划定位与衔接关系,并从整体规划框架、多元体系构建、城乡要素...  相似文献   

10.
刘蕾 《中外建筑》2015,(4):90-91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是目前优化城乡绿地空间布局、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常规途径。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各个城市的绿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但规划后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是否达到规划的预期成效,抑或是它是否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应对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需求,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从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涉及的规划理念、编制内容、技术方法、规划协调和规划管控五方面分析,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优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完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1.
陈玲 《福建建筑》2014,(6):59-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提供自然空间以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生活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中,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被破坏,导致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福建省中、小型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从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功能与作用出发,分析了目前中、小型山地城市在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管弦 《中外建筑》2012,(12):72-75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的完满而和谐的理想城市,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将城市规划与生态相结合,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环境,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绿地系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从当今城市所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出发,结合湿热气候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基于主导生态因子的城市中心区生态系统设计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为例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生态系统设计是21世纪城市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设呼吸型城市绿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续光会 《山西建筑》2009,35(14):349-350
阐述了城市绿地的内涵,分析了城市绿地率的计算,探讨了“呼吸型”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自然生态城市的有效措施,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先从建设生态环境开始,从而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让森林进城,让公园下乡。北京市近年来着力打造三级城市森林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选择的宜居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进行解读,分别对新城滨水森林公园、近郊郊野公园、中心城区城市休闲森林公园三种城市森林公园类型进行初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北京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宜昌市历史自然环境及生态现状作了分析,阐述了其园林绿地生态系统规划的意义和目标,探讨了规划的整体构思以及绿化树种的规划原则,从而进一步改善宜昌市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乡一体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8.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圣平  许文辉 《山西建筑》2007,33(27):353-354
针对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从绿化本身出发,介绍了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指出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城市面貌的美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霄鹏 《城市建筑》2013,(14):297-298
文章从中国当前的城市矛盾切入,简述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引出本文的核心论点:用以往几何式的"单一指标"考量城市生态建设是否真实合理?应当如何做出调整,重新寻找中国生态城市的出路,提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于城市生态品质的衡量体系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应文婷  张才荣 《山西建筑》2008,34(17):52-53
对我国城市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做好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大力建设生态园林及住宅小区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以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