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上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陕西省潼关县至枢纽大坝段为库区的主要库段(简称潼三段库区,下同),库区河道全长113.5km。多年来,为防止库岸坍塌,两岸修建了大量的防护工程。三门峡水库排沙运用期间,潼三段库区河道工程都在较短时间内相继不同程度的出现根石墩蛰、坦石滑塌、土胎外露等,险情严重。经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工企业不熟悉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对库区河道非汛期淤积、汛期冲刷情况了解不够,施工时机没把握好。2 工程施工特点及最佳施工期2.1 水库排沙运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  相似文献   

2.
文中介绍了三门峡水库过去多年来的三种运行方式,指出了现行运行方式由于汛期拉沙对库区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双平 《陕西水利》2021,(1):55-57,60
根据2019年度黄、渭、洛河淤积断面资料及河道控制站点的水流沙资料,采用淤积断面和输沙率综合分析法进行三门峡库区冲淤量计算分析,并根据数理统计方法对2020年度渭河可能发生的淤积趋势进行预测,为三门峡库区的防汛、工程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权 《山西水利》2002,(6):47-48
分析了三门峡库区近几年在现有水库任务及运用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的库区治理措施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模型是从水流泥沙运动的基本方程出发,对宽浅河段横断面采用剖分单元的处理办法而建立起来的。模型计算采用差分法,将不恒定流概化为恒定流求非耦合解。经用1975~1981年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得到的模型计算的有关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1973年后三门峡水库进入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时期。1986年以来,进入三门峡水库的水沙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年入库总水沙量有大幅度减少,而且水沙量在年内的分配也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初期,由于对泥沙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及欠缺处理经验,致使运用初期,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库容急剧减小,淤积末端迅速上延,危及上游防洪安全。后经历了一次改建、二次改建及管理运用,通过近50年的长期探索研究,了解和掌握了泥沙运行规律,使水库在多数年份基本达到库区年内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充分发挥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为枢纽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洪水情况1994年7~9月北洛河连续出现了三次洪水,特别是9月1日(氵状)头水文站出现了1933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洪峰流量达5400米~3/秒,9月2日洪水演进到朝邑站,洪峰流量削减为1800米~3/秒,是朝邑站1964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本次洪水峰量大,含沙量高,持续时间长,漫滩淤积多,使沿岸工农业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枝霖 《人民黄河》1992,(2):9-12,47
通过小浪底水库拦沙期下泄清水冲刷下游河道的计算与三门峡水库初期运用实测资料对比研究,根据冲刷强度、河道整治工程状况及河床条件的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不会发生类似60年代初期河势变化造成的紧张抢险局面。但由于生产堤约束形成的槽高于滩的河道形态,宽河段河势变化仍有可能形成横河、滚河的不利情况。同时,文章还结合三门峡水库运用实测资料预估了小浪底水库对下游窄河道的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实测输沙资料和淤积物取样分析发现: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物中,粒径d ≥0.05 m m 的泥沙含量1950 ~1995 年为42.3 % ~44 .5% ,d≥0 .025 m m 的泥沙含量为72 .8 % ~74 .3 % ;从各年代不同粒径组泥沙的百分含量来看,d ≥0 .05 m m 的泥沙含量从50 年代的50 .9 % 减少到90 年代的30 .3 % ,而d ≥0 .025 m m 的泥沙含量从50 年代的81 .8 % 减少到90 年代的61 .9 % ,泥沙有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7,(11):11-14
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主要来源于汛期,受汛期不同时段降雨的影响,小浪底水库入库洪水泥沙具有明显的分期特性。通过优化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策略,研究水库汛期分期运用,有利于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对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优化水库汛期运用必须考虑其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拟定不同的分期运用方案,以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为背景,通过数学模型分别对库区及下游河道进行冲淤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进入正常运用期后,小浪底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每年9月10日后,入库含沙量较低,适当抬高运用水位对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闹得海水库库区及下游河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沙河流上的滞洪水库,能强烈改变水流泥沙过程、水沙搭配关系,将大水泥沙转化为小水泥沙,淤坏河槽,改变泥沙淤积部位,改变河道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中游干流上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大型水库,兴建于1957年4月,1960年9月大坝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运用。由于原设计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1966年7月至1973年10月期间,工程曾两次改建。1973年11月至今,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方式,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库区内库岸大部分为黄土类粉质壤土、沙土,塌岸严重,塌岸段总长105公里,其中严重塌岸段长74公里。由于水库冬春季蓄水,受东北风、西北风风浪淘刷和土壤结构松散等因素影响,自水库运用以来塌岸面  相似文献   

15.
汇流区黄河主流摆动常引起渭河河口位置及汇流方向的变化,下段河道河势随之改变。潼关-大禹渡段主流游荡,河床宽浅,水流分散;大禹渡-灵宝老城段河槽束窄,水流集中,河势以弯道发育为主;灵宝老城--三门峡水库坝前段河势基本稳定。1977年大洪水以来,潼关--大禹渡段河道主流摆动加剧,河槽展宽淤高。大禹渡以下湾道发育,弯曲半径变小,弯道河长增加。由此引起滩岸坍塌,河槽展宽坦化,河床淤积升高,同流量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基础研究工作与库区管理的艰辛历程相伴而生。建库初期,随着库区泥沙淤积的发展和淹没、浸没及塌岸损失的不断增加,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省三管局)在泾、渭、洛河下游增设了三个水文站、八个水位站,布设淤积测验断面70余条,进行入库水沙过程、河道冲淤变化及河势观测,针对库区泥沙淤积发展、河道演变、潼关高程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增强管理能力、推动库区管理和治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管理局及陕西省对库区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治理思路。可以说,库区基础研究工作不仅是库…  相似文献   

17.
赵学民  张松 《人民黄河》1997,19(7):42-44
高含沙洪水的形成皆在中游。高含沙洪水有两个来源,一是晋陕峡谷的支流,如窟野河、黄甫队秃尾河、无定河等。二是经、洛、渭河流域,主要是北洛河和径河。由于黄河的洪水主要是暴雨洪水,有一定的区域性,因而高含沙洪水的产生和影响也不同。晋陕间的高含沙洪水一般年份到龙门已减弱,影响三门峡库区但对下游影响不大,径河和北洛河的高含沙洪水一般影响到渭河下游。众所周知,黄河水沙异源,龙羊峡水库的运用使黄河中下游汛期基流减小,高含沙洪水的出现机会增加。高含沙洪水在龙门以上峡谷到禹门口会发生强烈冲刷,有的年份会出现揭河底…  相似文献   

18.
19.
截止到2015年,三门峡水库已建成运用55年,同时水库实施全年控制运用也已42年.根据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范围内黄、渭、洛河的来水来沙资料及淤积断面测验成果资料,对2015年度库区的泥沙冲淤及河势变化进行了浅析,以便为库区的防汛、工程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分析等,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主要来源于内蒙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该河段河道淤积量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得知,1954-2000年该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11亿t,其中大于0.1mm的粗沙为15.57亿t,占总量的77.424%.小于0.1mm的泥沙约4.54亿t,占总量的22.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06亿t;库布齐沙漠5.85亿t;二者约占大于0.1mm粗泥沙总量的76.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