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筑形态的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建筑形态的有机性可以帮助建筑师更深入的理解自然、建筑及人的关系.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建筑的有机性如形态、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笔者分析了建筑形态注重有机性的意义,研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理论及作品,提出了建筑形态有机性表现的3个方面,即建筑装饰上的有机性、对有机本质的抽象表现和对有机形态的模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中的有机因素.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我国当代建筑的基本途径,而建筑的有机性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和租界在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两种文明形态在中国近代社会碰撞的结果,是强制性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蜕变,并进而推断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实质上是这种蜕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最后,本文还从世界进化之大势的时空观,对当前中国建筑理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
阐述当前中国建筑领域的一些现象,指出中国建筑正处于精神断乳期。并从时期的特殊性、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大众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大众文化及其影响及大众文化对建筑文化扩张的利与弊,指出大众文化向建筑文化的扩张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大众文化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其利避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尤以按“中轴”对称均齐的建筑美为突出特点,被称为“中国式的建筑美”.本文试从空间意识、规范制度、文化心理、审美追求等角度出发,从“中国”观、中庸之道、礼制思想、永恒象征和美的和谐等方面理解和解释这一建筑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升华.每种建筑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演绎人们共享的精神世界.建筑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建筑文化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贯穿整个国家的历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美国的建筑,无论是有意识状态还是无意识状态,都折射出美利坚合众国自己独有的风格.本文探讨美国建筑文化,以美国建筑风格形成所经历的四个主要发展时期为主线:殖民地时期的木板条风格、殖民地风格,独立之后的罗马复兴建筑、希腊复兴建筑,近代的超高层建筑和当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一个侧面探究美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建筑哲学、当代建筑哲学的提出,宏观建筑哲学和微观建筑哲学、建筑哲学与建筑学概念的发展等方面对当代建筑哲学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域建筑文化是人类建筑历史上不断积累和发展而得到的瑰宝,地域建筑文化是地域建筑的灵魂。所以应该从文化内涵入手,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创造。本设计从陕西和四川地域建筑文化出发,从韩城和成都传统民居中吸取精华,灵活运用,力求实现南北地域建筑文化的回归。通过运用实地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及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传统建筑精髓和对当今建筑的反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之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之发展,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一些建议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在建筑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分析了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印度,现代建筑走向成功的先进经验.提出以扬弃态度,深入学习西方现代建筑,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探求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将《红楼梦》的杨宪益与戴乃达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相关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就译者在译入语中建筑文化信息的阐释进行评析,总结出建筑文化英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西传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哲学的辩证思维,异彩纷呈。其中阴阳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体现十分全面。基于对山水自然环境的追求,建筑高低俯仰的布局,静动互释的变化,相互渗透的情调,兼容并蓄的发展,体现着建筑自身的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本文为探求中国建筑发展的理论对以上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佛教化的研究和跨化交流的研究入手,论证了跨化交流与佛教建筑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从化的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系统梳理佛教建筑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研究要点与主要概念。  相似文献   

13.
从21世纪中国建筑发展来看,各民族文化是我们挖掘与吸收的源泉,羌族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民族建筑文化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羌族庄房空间设计的文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羌族建筑的三种形式;以庄房建筑形式为主,分析它的建筑结构,以及影响建筑空间分布的文化信仰与环境艺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传统图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元素和题材.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如何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我国传统图形的认识、形式重构、色彩与意象表现等实证研究,探索既能体现本土特色和民族性格,又能反映传统文化精神和具有时代感的设计手法,实现传统图形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15.
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是从1898年由水皇俄国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作为铁路枢纽地开始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纷纷传入哈尔滨,并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整合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因此,全方位研究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移植性,中介性和交融怀三个方面对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表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为切入点,利用归纳法和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建筑创作特点的分析,以及西安近代建筑现状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在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老建筑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利用和改造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古城风貌保护献策献力.  相似文献   

17.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的封笔之作。苏州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与贝聿铭先生纯熟的建筑设计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必然会建成一座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范例。通过对该设计中建筑与自然交界面的模糊性的研究来分析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其用建筑语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文化学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及继承的局限性,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拉物,提出只有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才能挖掘出其精髓。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是一部波浪推进式的发展史,了解传统元素艺术形式的特征,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化建筑融糅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是城市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载体,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符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对其保护工作,为历史建筑的改造以及创新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对挖掘发展地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阐述了保护济南近代文化建筑的重要性,分析了济南近代文化建筑的发展和变化,探讨了济南广智院的文化表现特征,总结了广智院西方化变异的表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