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15)
<正>玉米双株紧靠栽培技术即二比空栽培技术,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经过多年试验,此栽培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下面将其主要技术简介如下: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性及抗病虫性强的早熟、适合密植的玉米品种。(1)种子精选种子播前进行精选,淘汰小粒、秕粒、破粒、虫食霉粒及杂物。种子纯度、净度标准到98%,发芽率标准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9)
<正>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双株紧靠栽培技术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经多年试验,此栽培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下面将其主要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
<正>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双株紧靠栽培技术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经过多年试验,此栽培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性及抗病虫性强的早熟、适合密植的玉米品种。(1)种子精选种子播前进行精选,淘汰小粒、秕粒、破粒、虫食霉粒及杂物。种子纯度、净度标准到98%,发芽率标准到90%。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
<正>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双株紧靠栽培技术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经多年试验,此栽培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下面将其主要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性及抗病虫性强的早熟、适合密植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正>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目前在我国被广泛的种植,其种植面积高达三千多万公顷。但是实际情况是,虽然玉米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其产量却没有与种植面积成正比,产量并未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气候、地形等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其原因,但是栽培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故而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是迫切的,因地制宜的改进技术使得栽培技术可以与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想符合已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1当下玉米栽培技术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达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的玉米,其种植面积仅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越来越收到农民的喜爱。提高玉米的产量、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改进玉米栽培技术对促进玉米更广泛的种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栽培技术进行具体的阐述,希望对玉米高产、专业化种植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为了适应机械化种植,必须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来达到玉米高产的目的。本文从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方面进行论述,提高玉米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6)
相比于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在广大消费者中很受欢迎。这就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玉米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和极佳的经济效益,而玉米的产量主要依靠栽培技术。在栽培阶段,要充分注意到玉米在不同时期对养分的吸收情况,以及施肥和灌溉方法的掌握,还要了解玉米的生长特点和生长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农业生产力的要求在不断加大,其中也包括了玉米的栽培,玉米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更进中。不同的地形及气候条件对玉米的栽培影响也大相径庭,不同地区应当也有相应的不同的栽培技术,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本文针对辽宁省的各项具体特殊条件因素对玉米栽培技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玉米栽培技术的创新方面提出了些许意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种植玉米的这一领域中的种植方式也有了新变化。传统的玉米单株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玉米生产的需求量,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玉米双株种植这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打破了玉米单株种植方式的自身局限性,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增加了玉米之间的种植空间,增大了玉米与玉米之间种植的密集性,有效的改善了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4)
<正>为增强海伦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支撑。结合海伦市养殖场及养殖农户现状,通过种植鲜食玉米,并在鲜食玉米收获后,其秸秆全部用于青贮饲料养殖肉牛,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循环技术模式,每年创效益800余万元,促进农民增产,农业增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耕整地技术1.1选地:选地应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三年内未使用过长残效除草剂的地块。1.2轮作与倒茬。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
玉米在我镇的种植量及为辽阔,其栽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地膜覆盖技术对于玉米产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膜覆盖技术应结合杂交技术、分带轮作、合理密植、水肥结合,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的新的栽培技术,才能整体提升玉米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
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对粮食的需求量也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较大,因此在农业方面的栽培技术发展工作一直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玉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栽培技术跟不上现代化要求,那将会是对各项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养料资源等的极大的浪费。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几点主要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4)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它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同时还是重要的畜禽饲料,玉米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发展玉米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玉米高产的栽培技术、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玉米生产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6)
<正>1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南省玉米制种区。2主要技术指标2.1产量指标:亩产700-900千克。2.2产量构成:母本亩保苗6500-8500株(紧凑型7500-8500株,半紧凑型6500-7500株),亩收获穗数6000-8500穗,每穗粒数250粒以上,千粒重280-400克。2.3生育期指标:播种期3月底至4月上中旬;出苗期4月中下旬;拔节期5月底6月上旬;抽雄期6月底7月上旬;吐丝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8)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家一直把农业发展作为建设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种植水平与种植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种植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玉米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本文主要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总结,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6)
云南省江城县位于我国南部与越南、老挝接壤,其气候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因此雨水较为丰富,并且光照条件较为充足,因此在玉米的栽培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由于江城县可利用土地面积广阔,因此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更加需要注意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提高,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玉米的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本文即从玉米栽培的高产技术手段出发,结合江城县实际情况,提出栽培方案和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玉米的增产和增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有几个关键环节,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单总结,主要探讨了选种、耕地、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5)
玉米主要采用通透密植栽培技术,以选用高产优质良种、精细整地、科学施肥、农机农艺融合保证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3)
<正>一、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方便的地块,前茬未使用长残效除草剂的大豆、小麦、马铃薯或玉米等肥沃的茬口。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松一次。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整地标准化。二、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根据生态条件,选用通过国家或黑龙江省审定的亩产具有600~800公斤潜力的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