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线密度和面密度关系到站域步行环境是否能满足其人流集散的需求;地铁站点与多层面步行路径及不同层面路径之间的垂直转换、地铁公交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转换对站域人流高效集散意义重大。本文从密度和转换两个视角量化分析研究上海、香港两地四个案例的多层面步行路径特征,其结论有助于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规划设计思考和决策。  相似文献   

2.
地铁交通是大中型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其站点往往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之地,形成城市中具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关键场所。同时,地铁站点的规划营建又与地铁线路的走向、周边业态的布局及地面覆盖区域的城市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提高站点与配套空间的一体化程度,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地铁站点的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本文以武汉地铁洪山广场站为例,分析其在换乘、商业及公共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一体化设计尝试,为其他地区地铁站点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居少捷  孙琳珊 《城市建筑》2023,(6):87-89+93
轨道交通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站点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为预测站点内人流的空间分布,研究将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凸空间模型转换为距离模型,建立了一种评价平均步行距离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指标反映人流空间分布。平均步行距离指该空间到达全部目的空间的最近距离的平均值。研究发现,新街口站点整体步行距离合理,换乘效率高,能比较均匀地分散人流,但部分空间仍存在易拥堵、人流稀少、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提出重点提升局部运力、置入目的性空间、调整通道路径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地铁站点出入口是城市人流最密集的地段之一。文章在梳理当前众多地铁站点出入口存在城市形象差、服务功能不足、用地粗放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广州市首批地铁站点出入口便民设施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提出了结合地铁站点出入口建设便民设施的以解决相应问题、实现城市综合效益的新思路,并探索了针对地铁站点便民设施的"五位一体"规划控制程序和具体规划方法,为规划建设面向市民及游客的最人性化便民设施,打造系统性、网络型城市CI精品建筑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铁站点地区的步行环境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站点地区步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搭乘地铁的人流量,同时,步行环境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加强站点地区步行环境的建设示范有必要。文章在对成都市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后,以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为准则,从便捷性、安全性、公平性、舒适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步行环境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9.
地铁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周边集聚了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研究地铁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情况,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符合当前规划精细化的趋势。文章利用百度地图POI数据,通过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对站点进行便利度评价,研究地铁步行生活圈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聚集情况以及便利性并探究其内在规律,最后针对设施规划、线路选址、拓展步行圈范围、站点业态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 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 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 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 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 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洋  姚璇 《室内设计》2021,(3):106-115
地铁站是衔接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 的关键节点,其邻近商业空间成为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作为联系郊区与城市核心区的重 要枢纽,郊区中心型地铁站邻近商业空间的 发展演化在提升郊区经济活力、满足居民生 产生活需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 文利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成都市犀浦地铁站 建立前后站点邻近商业空间的演化过程,发 现影响商业空间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组织、他 组织、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 此类商业空间自组织演化的规律、方式、动 力和根源。最后提出郊区中心型地铁站点邻 近商业空间的发展策略,为站点地区商业空 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商业街区的业态分布与其空间系统的匹配性问题,文章结合商业空间业态布局理论,以武汉市楚河汉街商业街区为例,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其外部空间形态,并与楚河汉街实际业态分布情况进行对比,评价楚河汉街的外部空间组构与功能分布的合理性,进而揭示商业步行街区中潜藏的商业行为活动规律以及背后的空间与功能组织逻辑,探讨了有利于激活商业步行空间的空间形态与业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地铁上盖综合体因其流线更复杂多变,对地铁人流的聚集及疏散更具有依懒性,从而对其中的商业模式、出入口布置及交通流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变化。以"三花国际大厦"综合体内商业部分的人流设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出入口的分布、商业首层及二层平面交通、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接驳关系的分析,对地铁上盖综合体及接驳商业内人行流线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关系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进入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地铁带动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站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而言更是必不可少。面对地下空间常常给人带来消极空间感受、并且一旦建成很难改造优化等问题,就需要在建设之初便做到人性化设计。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人民广场站、南京新街口站为例,针对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四个维度,借助问卷调查、人群活动观察等手段获取使用者空间使用偏好的一手数据,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和多途径分析结论的相互印证,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理论研究,国内外案例分析和现实,总结地铁站点与大型商业建筑的衔接空间布局形式,继而提出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结合杭州庆春广场的工程实践,对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站点的空间衔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及应用,着重从人流动线、人流引导、消防分区和疏散设计、空间环境营造、分期建设及技术措施等要点,提出了衔接空间设计改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步行是轨道交通最重要的进出站方式。因此,创造便捷、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环境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仅仅将步行者的需求简单理解为站点地区的步行接驳范围,而缺乏对地铁步行环境的定量化评价和分析。本文以长沙地铁二号线长沙站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层次分析法对站点地区的步行可达性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到影响站点地区步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并为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步行街区业态多元化是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竞争激化,呈现出乱的"病态",科学合理的业态分布以赢得竞争优势变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区现状业态分析,从业态定位、业态策划、业态空间布局3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探讨城市步行街区业态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枢纽人流强度、密度和周转频率最高,具有其他的交通节点不具备的商业优势,依托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商业综合开发是大都市商业开发的重点,然而如何将交通客流尚有效引导为商业客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使用后评价理论,从使用者感受的角度,对已建成的北京地铁枢纽商业空间进行使用成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分析地铁商业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重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以期提高地铁商业的吸引力,促进地铁客流转化为商业客流。  相似文献   

20.
陆姗姗  常健 《华中建筑》2007,25(2):115-117
以武汉地铁二号线即将实施为契机,基于建筑策划的角度,通过对地铁换乘站与其周边商业空间的分析与研究,以街道口地铁换乘站及周边商业空间为案例,提出以地下商业空间为联系带的城市整体商业空间模式发展思路与策略,希望能给国内正在兴起的轨道交通周边物业的开发提供某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