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居民的客观诉求开始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和碎片化,我国城市社区在提升环境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过程中,社区治理需要进行创新调整来应对转型期的挑战。本文通过治理的视角,构建了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的4个重要维度,即参与主体、社区管理和组织方式、相关政策法规及资源分配和管理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参与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主要参与主体未明确、过度行政化、相关法律法规未健全和资金管理机制未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的机制决策和行为框架,即通过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和参与途径的多元化提高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的针对性和效率,为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框架指引。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开始盛行于西方国家,两者交互影响、共同发展,成为引发西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动因.20世纪末,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也分别被我国城市管理学界和城市规划行业引入,成为各自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在实践层面,两者在我国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两者之间应有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界和城市管理学界应积极推进城市战略规划从一种城市规划形式向城市治理核心工具转型,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善治”的政策平台和指导城市层面其他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元规划”. 相似文献
3.
4.
《Planning》2015,(35)
近年来,城市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但大部分养老社区还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资源募集面较窄、经费短缺、服务内容单调、社区能动性差等问题,养老社区的自治能力普遍低下。本文以养老社区为核心,纳入组织自主性的观点,进行养老社区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网络互动关系研究,探索养老社区自主能力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城市消费型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外需拉动的作用逐渐弱化,扩大投资作为救急性政策难以持续.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文章意在探索世界经济危机宏观背景下.城市消费型转型的特点及其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运用过程分析法对城市在消费型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产业空心化,经济软性化.社会极化加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城市消费型转型将是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城市复兴与良性发展的有效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城乡规划是中国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实质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长期行动。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近期建设规划发展演变的梳理和以往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困境的分析,对面向城市治理的近期建设规划的转型作出了思考,近期建设规划面向治理的核心思想是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是一个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市场和公众等各主体经协商所形成、可实施的共同行动纲领。在规划编制组织上,主要是处理和协调各行动主体,达成共同的行动大纲。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组织的核心即是确定这些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共同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捷运社区是基于以轨道交通为主要交通模式的一种土地开发模式,是符合绿色城市发展的土地使用战略。居住社区与轨道交通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土地使用效率和轨道交通效率的双赢,是适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开发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当代城市治理与空间转型的现实背景出发,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逻辑已从以二维扩张为表征的增量开发转换为以多方参与为特征的存量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将由上海里弄构成的遗产社区选作观察对象,通过剖析遗产社区的基层治理议题和空间发展问题,尝试从社区建设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探讨遗产社区治理与空间转型的发展方向。首先,将遗产社区置于上海社区建设运动中进行分析,指出遗产社区面临的3大问题并未在这场运动中得以解决。然后,尝试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回应,并通过梳理公共参与理论的演进过程指出,在上海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下有限度的公众参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在对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情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社区共同利益的公众参与方式。最后,提出面向遗产社区3大问题的公众参与渠道构建方式,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治理逻辑需要在均衡各方权益并发挥各方作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 相似文献
11.
12.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新时代社区警务治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通过对样本社区的调研发现社区警务治理存在不少难题,社区主体规模庞大且组成复杂、社区主体素质有待提升和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矛盾多等方面,主要是尝试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高新技术运用于社区警务治理,构建社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融入多元公权力共同参与社区警务治理和合理... 相似文献
13.
14.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对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数字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多,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解读——以单位空间向社区空间转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空间最基本的细胞单元,承载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履行国家制度政策的职能。这一社会空间组织,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叙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随着管制放宽、市场经济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单位空间景观开始解体。随着个人主义泛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社会结构中出现离心力加速的趋势,这对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梳理单位空间的演变过程,试图理解与阐释中国当前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发展特征、地方政府的行动实践以及城市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坐拥东方自然山水,绵延千年华夏文明。《六经》有云,“礼,天地之序也。”自周礼肇始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礼制以来,城市规划即成为构建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以及空间秩序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宏大王城营建,还是唐宋以来的婉约园林叠置,无不渗透着对宇宙天地、山水人文的秩序象征。 相似文献
17.
《国际城市规划》2017,(6)
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多方面的制度变迁。受这些变迁影响,中国城市工业景观开始转变。一方面,以往的工业用地正逐渐被再开发,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建筑被改造再利用成为城市中的文化空间。在西方文献中,这些转变引起了城市研究者的不断关注。相较于国内研究,西方文献中的这些研究更偏重于通过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来解释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对工业用地转型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通过归纳近年来西方文献中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笔者认为中国工业用地转型的动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解读:经济转型、政治制度变迁和后工业文化要素的兴起。从这三方面入手,本文对西方文献中的中国工业用地转型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及综述,以丰富国内文献对于这一转型过程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20)
"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农村社区治理发展的方向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之一。与相对完善的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治理过程还存在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完善、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农村社区的特点和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总结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经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城市单位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内部空间的快速重构已经得到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转型是渐进式的;并且,在市场化与旧有制度的历史惯性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更加复杂、更具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城市土地与住房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剧烈变化。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引发了以地价为基础的城市土地功能置换;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城市单位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内部空间的快速重构已经得到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转型是渐进式的;并且,在市场化与旧有制度的历史惯性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更加复杂、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