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城市病”风险源头治理的安全城市建设诉求,从精细化风险管理视角,识别当前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编制及实施的现实困境,提出耦合“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的规划路径,并结合实证从区域、城区、社区三个层级分 析安全风险治理导向下的规划策略。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中,存在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设防标准多 样导致防灾能力失真、责权事权混乱导致多规对立等矛盾。应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准备、编制及实施阶段,将风险监测、 评估、管控技术融入到多层级防灾空间规划中,形成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8)
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基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划观念、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并以深圳为例,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三个方面提出城市安全运行框架与应对策略,增强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山地城市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韧性城市的理念为山地城市的防灾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文章在对山地城市灾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山地城市"韧性防灾"框架体系,包括山地城市的灾害风险识别、系统韧性评估、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响应和策略制定四部分。最后在该框架指导下,从韧性思维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别针对山地城市低、中、高度风险度分区的灾害防控手段以及非工程性防灾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我国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显得尤为紧迫。但是,由于综合防灾法规和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的缺失,给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面向实施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处理的三大关键问题,即灾害风险与防灾能力的匹配度、相关规划的协调性以及规划对策的可操作性;进而针对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建设的六大板块提出了对策框架,并提出基于"三结合"的实施策略,即与法定规划相结合、平灾结合、部门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韧性概念的过程特点出发分析了城市韧性的内涵,在总结以往城市防灾理念过分强调防抗灾害物质环境建设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理念下的城市安全提升策略。即从物理、社会、信息三度空间分析城市系统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对应以实体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三大支撑要素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相互配合吸纳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冲击对城市系统的影响,以提高城市韧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滇中新区东片区的综合防灾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规划中韧性理念的应用,包括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防灾应急设施的弹性设置,以及与韧性理念相契合的管理架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模式和公众参与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风险挑战愈加复杂."城市韧性"概念的出现,为应对不确定性问题和理解城市复杂系统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演变逻辑,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必然走向"演进韧性";通过进一步梳理城市...  相似文献   

7.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级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2020年南方肆虐的洪灾叠加了城市防灾救灾难度。医院、交通枢纽、体育馆、街道等公共开放空间是综合防灾的重要场所,承担了疫情期间的重要防疫任务。从韧性与健康城市建设层面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的概念,梳理疫情等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的发展。基于综合防灾存在的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性,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完善叠加灾害预防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立平灾结合的开放空间弹性复合功能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空间向城市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防灾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界对城市生态空间自身防灾韧性理论与实践的关注尚有不足.文章首先辨析了关于城市生态空间防灾韧性认知的"贡献说"和"自身说"两种观点,并从协同视角对其进行定义;其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防灾韧性的类型与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21,37(3)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化城市运行与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和新理念,为灾害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提供了一种全新技术途径与解决方案。文章在概述智慧城市的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当前我国综合防灾规划存在的现实困境和薄弱环节,结合综合防灾规划的智慧化决策需求,从综合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动态赋能的空间防御系统和全生命周期政策法规系统三方面提出基于智慧城市技术的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框架,希冀能够为我国的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分析有关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性,研究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提出城市外部空间韧性、城市内部空间韧性、城市关键设施韧性、城市建设与管理韧性等方面的安全防灾策略,试图从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灾害的应对,出台了包括建设韧性城市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城市雨洪灾害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但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如何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实践方面尚无明确的行政指南或导则。从规划视角,阐述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借鉴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规划实践体会,基于风险治理的过程、要素、主体、层级、灾种等五维体系,尝试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自然灾害扰动是韧性城市构建面临的重要挑战。避难场所的选址是构建韧性城市防灾空间的重要技术。地震灾害是我国城市遭受的四大自然灾害之一。汶川地震后,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家标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B/T51327-2018),在各类城市中加强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前言:2008年-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救灾治理机制中,人们的家园得以重建,损毁的城市得以修复,地震带来的伤痛也正在远去,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从救灾举措、重建规划、防灾减灾、对口援建、灾后跟踪和韧性城市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救灾治理能力,还能推动城市建设理念的完善和更新。  相似文献   

14.
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围绕"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主题,邀请了王世福、黄建中、张天尧等多位专家学者笔谈。王世福通过对我国人居环境的短板和治理盲区的反思,从宏观的城市到微观的社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包括:将健康影响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加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的公共健康韧性;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公共设施空间通用性和稳健性;提升韧性社区的应急治理能力等。魏成以疫情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出发,探讨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主的"新基建",积极纳入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之中,以期改善和提质设施供给与防灾减灾的智能化应用,并推动多方协作、多元互动的创新治理决策平台的形成。袁媛对在疫情中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医疗设施的应急能力,提出规划构建合理的基层医疗分区,梳理医疗设施配置模式在医疗分区内选择基础条件优良的街镇一级医疗设施作为传染病初级分诊点,以及培育居民分诊就医习惯,提升城市在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的韧性等建议。单卓然基于线下零售服务空间组织的"规模收缩、多心扁平、均衡分散化"过程,正在超常规加速,而且可能难以逆转的趋势,反观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中现行的线下零售空间组织政策,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定点造极"转型"动态组网",有限公共资源优先向市边缘区、区边缘街道投放;研究优化零售商业网点规划配建标准;增强评估零售商业用地调规效应;搭建城市"一张网"零售服务动态监测平台。向科围绕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展开辩证的讨论,通过对疫情期间,物理性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的变化的研究,指出在快速变迁和不断拓展的现实中,需要反复思考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立场,从而构建新的公共空间结构、内容和形式。黄建中从社区角度的疫前、疫中、疫后三个阶段,分析城市规划和治理工作之间相对脱节的问题,重点指出需要增加对基层单元的社区治理;后疫情时期,社区生活圈应该是衔接空间与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单元。张天尧认为社区是卫生防疫等基本单元,作为基层区域性共同体,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健康社区治理的制度构建,从制度保障、协作网络、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健康社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韧性城市理念逐步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将其与现今城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路线相结合,使其由理念转化为策略并落地实施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近年来规划实践案例,从城镇体系规划、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四个层面论述了安徽省在落实韧性城市理念方面的探索,认为应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在规划目标和愿景中体现广义韧性和狭义韧性,将韧性城市研究框架与传统规划的技术路线融合,具体规划策略应包括合理空间布局避让风险、防灾设施建设减轻风险、通过优化管理组织降低风险等。最后笔者提出要进一步落实韧性城市理念,首先应实现风险管理和城乡规划两个学科核心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理解风险扰动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和影响机制,对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流网络与物质空间网络的耦合关系,解构“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关联逻辑,剖析风险扰动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以要素流动为介质,将风险扰动、空间结构、居民生活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从风险扰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空间应急响应四个层面,建立起风险扰动视角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韧性机理研究理论框架;结合典型风险扰动场景,从空间网络构建、城市韧性测度、关键要素识别和智慧韧性治理四个方面提出韧性机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本文可为城市韧性机理和可视化优化调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7,(8)
韧性城市为不可预测的危机和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文章首先对韧性城市涵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辨析,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和三种尺度下其关注的重点;其次,探讨了韧性城市系统背景下,规划范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指出必须在目标导向、理念视角、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方面进行转变;最后,结合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系统理论的河流整治、空间治理和协同行动策略,并探讨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城市减灾防灾与安全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韧性城市"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本文在解析韧性城市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韧性建设遇到的问题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体制建议.最后通过深圳市创建综合减灾社区的典型案例,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从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多层级协同的统筹规划和实施、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和重视智慧化在韧...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了破解城乡防灾减灾二元化问题,本文基于韧性理念探索了城乡防灾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在剖析城乡系统防灾内涵的基础上,从规划的基本原则、防灾本底、空间结构、防灾设施和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完整的防灾规划策略,为城乡防灾一体化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21,37(1)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应对灾害的主要手段,其规划理念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可,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充分融合。文章对韧性城市和韧性城市规划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韧性城市规划相较于传统的规划理念,更加关注城市治理的韧性,更加关注多情景分析方法,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动态适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融合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方法和路径: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应强化韧性城市规划理念的落实,同步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为总体布局提供支撑;在专项规划层面,应统筹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以更好地协调原有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在详细规划层面,应重点细化韧性城市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如应急避难场所和人防工程等,并对具体地块提出韧性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