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信息化与网络化为基础的智慧化环境作用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街道空间的一系列空间特征。通过对以智慧环境为出发点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归纳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智慧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未来城市街道的空间需求,为城市智慧化街道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以及面向未来的智慧社会发展,对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亟待突破。在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创新发展、民生改善、产业融合、城乡治理等角度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创新,并以江苏省为案例,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进而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完善体制机制等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讨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智慧城市的典型实现路径,提出了"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市民、企业、市场各尽所能、互相依存,进而形成共存共荣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共享单车"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如何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城市的新生态系统,使市民、企业和政府三方能够以共享单车为载体,进行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下的产业与社会创新,进而解析智慧城市新生态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价值特征。最后,本文将共享单车的空间载体、街道的智能化视为智慧城市生态未来发展的一种典型场景,详细说明了其建设目标、设施构成、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这对未来智慧城市新浪潮下,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规划实施编制的应对及智慧城市的管理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万物互联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行为变得更加信息化、快捷化,日常活动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向着私密化、小众化发展,城市中原本属于街道空间的活力逐渐丧失。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索这个时代背景下城市中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其在街道空间层面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集约化融合等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智慧再生,重塑街道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龙瀛  高炳绪 《规划师》2016,(4):23-30
ICT技术的发展使其影响扩展至城市运作的各个方面,对"互联网+"的讨论即是对这个趋势的回应。文章立足于城市街道空间,试图从ICT技术和城市空间两方面讨论两者之间的影响与互动。在ICT技术方面,通过回顾与分析已有的理论研究,根据ICT技术的发展阶段探讨ICT技术如何从基础设施、内容和连接方式三个角度影响城市以及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街道空间方面,文章在已有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ICT技术与"互联网+"时代下街道活力丧失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提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结合ICT技术及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平台,实现对街道空间的量化分析,并介绍三个国内外采用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城市街道空间的案例,以期补充说明采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街道空间的前景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白舸  窦逗  刘雨柔 《华中建筑》2022,40(3):93-98
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形成了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智慧社区".当前我国正面临公共卫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如何借助智慧技术缓解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困境,为老年人打造宜居的环境,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该文通过对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社区街道的测绘与街道行为活动的调查,运用POI数据分析、SD语义解析法...  相似文献   

7.
提出在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建筑设计需遵循6个"有利于"的原则,即建筑设计要"有利于"形成城市街道、整合城市院落/街区、营造城市广场、构建城市公园、呈现郊野公园、创造城市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进而展现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整体美;并以朱文一工作室完成的6项建筑与城市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场所营造之街道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华中建筑》2010,28(1):94-97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城市街道表层对城市场所感的营造影响越来越大。该文将"表层"定义为沿街公共空间。从表层属性、要素、管理等方面阐述。通过学习国外街道表层的营造成功案例,对我国街道表层提出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9.
用户体验(Uscr Experience,简称UE)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ISO 9241-210标准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①将街道步行空间看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产品,行人是其最重要的用户。本文着眼点在于提升城市街道两旁的步行空间"用户体验",通过对现状城市普遍存在的注重交通性而忽视步行者体验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内部环境设计作一粗浅探讨。1、摄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1.1以人的体验为中心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城市商业步行街、公园、水系两侧步行空  相似文献   

10.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活动场所。当前,通过"车本位"设计理念设计的城市街道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交通拥挤、不安全、步行空间狭小、舒适性、景观性不足,直接导致了街道的活力不足,街道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实现街道的安全、人性以及舒适性成为了城市规划及建设者的共同目标。笔者通过对西方国家近年来"完整街道"设计理念的研究、分析,并结合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提出道路改造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期望可以为相关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丹丹  张妍  周雨婷 《城市住宅》2021,28(10):121-122
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着眼于多源大数据在微观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郑州市金水区祭城片区心怡路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多源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对街道空间和人群的影响要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利用城市设计方法和智慧化家具的使用使街道空间布局更加适宜,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改善街道美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城市微更新的实际需求,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提出了面向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操作框架。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和虹口区为案例,基于街景图像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街道空间要素进行提取,进而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训练评价模型,构建大规模且精细度高的街道场所品质测度。与此同时,通过叠加sDNA的空间网络可达性分析结果,建立以"品质评价"与"可达性分析"为维度的评价矩阵,找出分析区域中"具有更新潜力的街道",为城市微更新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城市建设向注重活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公共产品、公共空间、历史人文载体的角度重新认识街道,思考街道在新时期城市设计、街区更新及城市双修中的作用。提出与街道价值转型相适应的街道设计策略,强调人性化导向、街道定位与一体化统筹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上海街道实践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道空间不仅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曾经是人们主要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它是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及当下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空间还体现着城市的特色与活力,影响人们对城市的印象。然而,当今社会缺少对它的关注,导致街道功能混乱、缺少活动空间等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发现城市街道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街景重构五原则,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亲身创作实践,指出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性研究大多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实践的指导性较为有限,研究聚焦场地尺度,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看待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实践。在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文献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需求的三大因素及其需求类型的划分方法,甄别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选取上海苏州河市区段进行实证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并基于GIS进行需求目标与供给能力的空间制图。通过拟合分析比对创新性地提出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的三大空间智慧:1)基于需求目标研判制定发展策略的空间智慧;2)分段分类型供给满足存量更新需求的空间智慧;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匹配的空间智慧,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提出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使用后评价(POE)关注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况,并将使用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形成一个良性回馈机制来改善项目体系。为使七彩云南第一城周边街道空间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通过对街道空间设施情况的观察分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行人使用街道空间后的使用评价等,对城市街道空间中的不足提供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城市中车水马龙的繁华空间与无人问津的消极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消极空间不光占用着宝贵的建设用地,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改造消极空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求。文章通过对城市消极空间的了解,概括出消极空间的特征,探讨了消极空间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街道消极空间改造的案例分析,对街道的消极空间重塑提出了具体的积极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际上成熟的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的案例研究与借鉴,总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发展模式、创新要素、空间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区域分为"城市中心创新区域"、"更新创新区域"和"城市科技园(科学城)"3种类型模式。同时结合上海现状科技创新中心空间要素和问题梳理,将3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区域在上海进行空间落地、整合。提出上海适应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空间模式,最终形成1个中央创新区、1条黄浦江创新走廊、3条创新带的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19.
正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开发及规模应用示范作为整体项目的基础性课题,重点选取具有地方特色和借鉴意义的城市展开合作并推进国家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形成贯穿城市、街道、社区、家庭和居民等多层次,服务于社会综合管理和幸福民生构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空间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的"智慧城市"模式与产业化推广体系,带动无线宽带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城市基础产业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文首先对影响近人空间"围合性"的街道尺度展开研究,根据两类人群"流动人群"和"静止人群"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沿街建筑面宽等几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推导出适宜的街道尺度指标,并提出一些设计实施建议。本文还对近人空间的"连续性"形态展开研究。通过中西城市的取样,发现街区肌理对空间连续性有很大影响,近人空间的"连续性"不只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街区"建筑密度"的影响,也受到街区"贴线率"的影响。由此对影响街道连续性的"通透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得到了当前规划控制管理下的地块建筑密度偏低,并藉此提出街区应保证"适宜的建筑密度"的控制理念,提高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到50%的建议。随后对贴线率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发现中、西方城市传统街区贴线率较好,而中国新城区街区界面。将"街道尺度"与街区"贴线率与通透率"相结合的量化指标运用于城市设计导则中,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保证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