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5)
<正>本文重点分析了黑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黑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大豆病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1发生特点及原因我地黑大豆品种主要是丹波黑大豆和乌皮青仁豆,其病害相对较轻,虫害比一般大豆品种要重。大豆病毒病由种子带毒形成病苗,一般在单叶期显症,呈花叶、纵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1~2复叶叶片均呈皱缩、淡浓绿相间、卷叶、黄叶,有的沿主脉出现疤斑,或叶脉坏死,在某些品种可形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1)
<正>本文重点分析了黑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黑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大豆病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1发生特点及原因我地黑大豆品种主要是丹波黑大豆和乌皮青仁豆,其病害相对较轻,虫害比一般大豆品种要重。大豆病毒病由种子带毒形成病苗,一般在单叶期显症,呈花叶、纵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12复叶叶片均呈皱缩、淡浓绿相间、卷叶、黄叶,有的沿主脉出现疤斑,或叶脉坏死,在某些品种可形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9)
<正>防治病虫草害是大豆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要及时防治大豆根腐病、豆根结线虫病、大豆食心虫、红蜘蛛及杂草等,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将大豆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此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7)
<正>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而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大豆纹枯病1.1发病特征。大豆纹枯病主要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8)
<正>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与危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叶片下垂变黄,并向上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正>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现将大豆主要病害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大豆猝倒病1.1症状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8)
<正>1大豆病害1.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一、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7)
<正>一、大豆根腐病1、症状识别与危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病斑初为褐色点状,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病株地上部生长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4)
<正>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现将大豆主要病害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大豆猝倒病1.症状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后幼茎变细腐软,呈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使病株矮化。2.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2)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2)
<正>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以农业防治为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适时晚播,发病轻。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5)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5)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0)
<正>1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以农业防治为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适时晚播,发病轻。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9)
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病菌依靠菌核过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春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长势过盛使田间郁闭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3)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6)
<正>1品种选择"麦引千里,豆引百里"。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除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外,还和当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耕作制度关系密切。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的大豆当家品种至关重要。我县宜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例如中豆20、中豆26等。2精细施肥与播种播前施土杂肥15.0~22.5t/hm2。一般播时施二铵225 kg/hm2、钾肥150kg/hm2作基肥。种子精选时需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和杂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18)
<正>1品种选择"麦引千里,豆引百里"。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除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外,还和当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耕作制度关系密切。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的大豆当家品种至关重要。我县宜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例如中豆20、中豆26等。2精细施肥与播种播前施土杂肥15.0~22.5t/hm2。一般播时施二铵225kg/hm2、钾肥150kg/hm2作基肥。种子精选时需剔除病斑粒、虫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