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灌溉诱发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艳丽  戴福初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0):1493-1499
基于斜坡土体的原位应力状态及现场应力路径,利用GDS三轴测试系统,对原状黄土开展了等压/偏压固结不排水剪(ICU/ACU)和常剪应力排水剪(CQD)试验,研究了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得到了其稳态线和状态边界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模拟和观察边坡在重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利用一个1 m×1 m×1 m(高×宽×长)的透明边坡模型槽,通过掀开挡土板,触发模型边坡的滑动。采用高速摄像机采集滑坡的破坏过程,并对滑坡产生的滑坡台阶、滑动面、拉张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黏性土坡的滑动并不是一个纯剪切的过程,坡顶处的拉张破坏和坡体内的剪切破坏是同步进行的。边坡在失稳时常常并非沿一个滑动面整体滑动,滑坡体内部可能有多个滑动面,不同滑动面上覆不同的滑块,在滑坡过程中多级分块下滑。  相似文献   

3.
 加速度响应规律是解释滑坡震害、合理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的基础。为此,设计完成了50倍重力加速度条件下的堆积型滑坡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用来研究堆积型滑坡的加速度响应特征及规律。模型滑坡放置于600 mm×400 mm×500 mm(L×W×H)的刚性模型箱内,采用汶川地震清溪台站反演的基岩波作为基底输入,调整其幅值,研究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堆积型滑坡的加速度响应特征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坡面水平向和竖直向峰值加速度(PGA)放大系数随滑坡的高程增加而增大,趋于坡顶时,增速明显变大,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地震动作用下坡面与坡体内部的加速度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具有坡面浅表放大效应;滑床岩体自下向上水平向加速度有放大趋势,但与滑坡浅表土体相比,放大倍数则明显减弱;坡顶附近存在显著的波型转换现象;随着输入地震波强度的增大,PGA放大系数总体上表现为递减趋势。所得到的成果初步揭示了堆积型滑坡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为解释滑坡震害、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等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库岸古滑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库岸古滑坡进行了水位骤降条件下 失稳机制 的离心模型试验。 离心模型的制作考虑了原型边坡的大尺寸和非均质特征,离心试验过程中进行了上下游水位的实时控制,试验后进行了边坡土体物理特性和强度特性的对比试验。离心试验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导致坡脚抗滑阻力降低,坡体前缘出现裂缝并随着水位上升出现坡脚坍滑;水位骤降坡体内产生向外的动水压力,加剧坡脚滑动并形成牵引式滑坡趋势;坡脚被加固后边坡变形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滑动被阻止,边坡整体稳定性提高。离心试验前后边坡土体的物理力学试验结果揭示:坡脚滑动会造成坡体土密度和含水率重新分布,并导致近滑动区土体强度特性改变、强度指标下降。 另外,水下土体随浸没时间增长黏聚力会降低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灌溉型黄土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的离心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方台地区,自1968年开始人工大规模农田灌溉之后,随着灌溉量的不断增加,台塬面上陆续出现了大面积沉降湿陷,相继发生数十次大规模的黄土滑坡,在台塬周边形成了黄土滑坡群。本文以黑方台焦家13#滑坡为地质原型,利用原状黄土制成1∶200室内灌溉模型,采用成都理工大学500 g·t大型土工离心机进行离心试验,模拟和实时监测灌溉诱发黄土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对区域边坡预测预报、现场防治施工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岩地质灾害逐渐增多。楔形体滑坡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岩质斜坡失稳形式。针对此类滑坡,基于自主设计的适配土工离心机的温控装置,开展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及水力条件下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其启动机制与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寒区楔形体滑坡的破坏过程可概化为4个阶段:裂隙产生阶段、蠕变变形阶段、裂隙加速扩展阶段和楔形体失稳阶段;(2)冰雪融水是寒区楔形体滑坡启动的关键诱因之一,其对滑坡失稳的影响既具有长期性也具有突发性,对岩体结构的劣化作用影响了滑坡的长期稳定性,造成的孔隙水压力激增使滑坡突然失稳;(3)冻融循环作用是寒区楔形体滑坡启动的重要外动力,其在冷冻过程中表现为冻胀作用对岩体结构的冻胀损伤,在融化过程中表现为融水导致岩体结构的劣化和孔隙水压力的升高。采用的冻融离心试验可较为真实地再现冰雪融水与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楔形体滑坡演化过程,初步揭示了高寒地区楔形体滑坡的启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此类滑坡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江茅坪滑坡形成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茅坪滑坡是清江隔河岩库区当前变形最严重的大型滑坡,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茅坪滑坡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首先,论述清江茅坪滑坡的研究现状,根据清江河谷岸坡发育演化的的地质历史和环境,从河谷演化的角度推定茅坪滑坡发生的时间上限为晚更新世。其次,研究茅坪滑坡的滑带和滑体结构特征,使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茅坪滑坡滑带和滑体物质的来源和成因。最后,讨论茅坪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龙头山滑坡是三峡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中重点监测滑坡,通过对其进行滑坡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失稳过程的孔隙水压和土压力以及滑坡位移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观察总结,并探求库水位变化和降雨条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开挖和堆载对黄土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采用原状黄土在离心机上模拟黄土边坡在开挖和堆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得到了两种工况下黄土边坡的位移变化规律和破坏特征。位移矢量图表明:开挖和堆载前,坡体变形以自重应力作用下的竖向变形为主;开挖和堆载后,坡体中后部土体以垂直向下变形为主,前部土体变形以水平变形为主;对模型边坡控制点位移特征分析,发现开挖对前部土体变形影响较大,堆载对后部土体变形影响较大,但开挖是影响边坡变形的最主要因素;开挖和堆载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变形过程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支护模式下黄土高边坡的开挖变形特征和支护结构性状,以观音堂隧道进口明洞段黄土高边坡为实例,采用土工离心机,开展黄土高边坡在无支护、全断面土钉支护、上部土钉下部预加固桩复合支护模式下的离心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桩–钉复合支护体系能够显著提高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坡体上部土钉的布设有效地调动了边坡更大范围内土体变形的调整,使得边坡土体的潜在滑移面向坡体内侧转移,将潜在滑移面的剪出口位置限制在预加固桩桩顶以下,而下部预加固桩的布设则有效地承担上部滑体的推力作用,保证坡体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2) 全断面土钉支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固边坡土体的作用,但由于土钉支护范围有限,当潜在滑移面深度超出土钉加固范围后,边坡土体发生更大范围内的失稳现象,加剧坡体的破坏。(3) 对于黄土高边坡的加固,桩钉复合支护要优于全断面土钉支护。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灵台县西塘湾滑坡的形态、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及地质构造等情况,分析了该滑坡形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得出该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应停止进行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治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黄土滑坡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土滑坡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工程活动的加强,黄土滑坡成为近年工程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黄土滑坡后缘地裂缝发育,具有高陡的后壁以及演化特征。泾阳南塬自1976年大面积农业灌溉以来,发生了27处50余起黄土层内滑坡。2005年~2007年6月,对南塬黄土滑坡进行了多次现场调查和滑坡特征测量,获得了详实的野外资料。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地下水位上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机制、塬边地裂缝成因机制、滑坡高陡后壁成因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及黄土滑坡演化机制与演化平衡等当前黄土滑坡研究亟待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蕾 《山西建筑》2001,27(2):42-43
长岭220kV变电站为大面积回填土,下伏湿陷性黄土,建站运行两年以后地面开始产生明显的龟裂和狗洞,局部范围内出现沉陷,后于1996年35kV配电场地东侧挡土墙及站内土体产生滑坡。直接危及到阳泉市的供电系统,通过采取截、排、疏、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确保了长岭变电站的安全正常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李向阳 《山西建筑》2007,33(33):111-112
从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入手,结合黄土型滑坡的特殊性质,给出了黄土型滑坡的一般分析方法和防治措施,并对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滑坡微型桩群桩加固工程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黄土为滑坡介质,采用土压力盒和位移计等测试手段,完成一系列微型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加固滑坡体的承载机理、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微型桩所受的滑坡推力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布,且随加载量的增加合力作用点逐渐向滑面靠近;桩后滑床抗力相对较小,主要分布于桩底附近;桩前滑体抗力和桩前滑床抗力均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分布,分别分布于滑面上30cm以上的范围和滑面下0~35cm的范围;滑面上33cm至滑面下27cm范围内的桩身弯矩较大,最大弯矩位于滑面下7cm处;不同配筋形式微型桩的破坏模式不同,桩周配筋的微型桩于滑面处产生弯剪破坏,桩心配筋的微型桩于滑面上下各1.2~1.8m的范围内发生弯折破坏;微型桩附近的滑坡体中产生拉张裂缝和剪切裂缝;微型桩可有效提高滑坡的稳定系数,采用桩周配筋和桩心配筋两种微型桩加固稳定系数为1.10的滑坡后,可分别将滑坡的稳定系数提高至1.58和1.46;桩周配筋微型桩治理滑坡的效果要优于桩心配筋的微型桩。研究结果可为微型桩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微型桩连梁在抗滑作用中的效果,进行了滑坡微型桩抗滑作用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比了有无连梁情况下,微型桩的破坏情况及其抗滑效果。试验结果为:连梁能有效减小微型桩桩身的破坏程度;能减小微型桩桩顶60%左右的位移;能够有效减小滑面处桩身位移,提高桩体的整体抗滑性,能促进其滑面处抗剪强度;连梁能有效提高滑坡体稳定性4.5%。研究结果可为微型桩加固滑坡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错落式黄土滑坡运动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健  杜斌  李小豹 《山西建筑》2010,36(16):73-75
在分析错落式滑坡运动学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运动学模型,并根据离散元程序反算出滑坡运动过程中的综合内摩擦角,计算出错落式滑坡的滑距,从而为高危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剪切试验分析滑坡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晓东 《山西建筑》2007,33(13):120-121
通过制样并做饱和前后的剪切试验对比,测得其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结合土的力学性质,具体分析了滑坡发生的层面和机理,为更好更全面地预防滑坡、治理滑坡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1920 年海原大地震( Ms = 8 .5) ,1718 年通渭大地震( Ms = 7 .5) 和1654 年天水大地震( Ms = 8 .0) 等诱发的高速黄土滑坡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黄土体解体、斜抛和粉尘化效应。通过动力变形分析导出了黄土滑体斜抛运动的全过程及滑速、滑距公式。以海原大地震时,西吉县(10°区) 回回川高速黄土滑坡为例,对这些公式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0.
范伟 《山西建筑》2014,(23):119-120
简单介绍了岑巩县大榕村新龙组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初步分析了滑坡的形成原因,同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关治理建议,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