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实现电力行业温室气体的有效减排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碳捕集技术分析,以区域发电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碳排放量为约束条件,构建区域电力结构优化模型;分析在不同减排水平的场景下,区域电力行业不同发电方式的分配结果,论述碳捕集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年排放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基于电力需求动态调整逐月碳排放额度将有效降低发电总成本,降低碳捕集成本及太阳能发电成本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下一个目标.此研究成果可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众用电》2011,(1):19-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用电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为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用电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栋  周昭茂 《供用电》2008,25(6):48-50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国外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回顾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情况,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的概念,以及我国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及需求响应的现状,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与需求响应的实现方式以及两者对电力供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中长期规划》在准确把握当前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电力供需情况、工作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需求趋势,明确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对策措施,对河北省中长期科学、合理、均衡、节约用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在"十二五"加快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功用,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需要全面深入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电力需求侧管理运作模式。说明了四川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理由。分析了政府主导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适合四川省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化运作方法和运作流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排污配额的优化配置,以某一区域的电力行业为例,基于电力企业运营资源费用、发电成本、污染物治理成本、污染物减排绩效、污染物排污交易价格以及污染物排放配额等因素,构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CO2)排污交易优化模型,采用多情景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各因素对电力行业污染物交易以及电厂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和政府的绩效价格,各电厂的电力生产量以及区域的外购电量不变,但各电厂污染物的交易状况发生改变,出现多种交易类型.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环境治理及电力行业污染物减排问题,实现对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控制,为未来区域能源规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电厂运行优化以及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力需求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需求侧管理(Electric Power Demand-Side Management)是近年来引进的关于能源使用与管理的一种新观念和方法。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DSM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结合天津市电力公司城西供电分公司实施DSM的经验,提出了开展DSM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力行业传统的碳排放计量都是以电源为排放源,这种计量方式没有考虑电力的传输过程,用户也无法直观感受到自身消费行为引起的碳排放。为了鼓励绿色电力的接入,明确用户消费电能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发展,有必要从用户侧进行碳排放计量。文中在计及网损的复功率潮流追踪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碳流追踪模型,将无功功率对于有功功率的间接作用通过共同追踪的方式体现,全面分析了电力网络中二氧化碳伴随功率从电源侧向用户侧的"流动"。通过IEEE 57节点算例检验了碳流追踪模型的正确性,碳流追踪结果可以计量引入绿色电力后用户侧各节点以及全网网损的减排比例,亦可为各区域间减排责任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线路网损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低碳电力调度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力行业作为中国优先纳入碳交易体系的行业,已成为实现碳减排的重要主体。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碳交易体系中的数据安全、运行效率等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文中在构建电力行业碳交易体系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碳配额成本决策模型、碳减排奖惩模型和碳交易匹配模型,并引入减排努力值指标,作为上述3个模型子系统的流程推进与联系桥梁,以实现安全、高效的碳交易。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碳交易体系的有效性,并给出仿真设计,说明采用区块链组织碳交易体系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宋卫东  陶维华 《广东电力》2009,22(6):1-4,63
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部权重及整体权重,探讨模糊综合评判应用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评价的可行性,并用模糊评判对某地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量化评价结果,从而验证所提出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袁书林  马瑞 《现代电力》2014,31(6):70-75
提出一种电力系统碳排放产权界定分配的模型。分摊模型以电力系统碳排放结构分解为切入点,借鉴负荷分析理论将电力系统碳排放以其所对应的电能用途分成了综合用电负荷碳排放、网损碳排放、厂用电碳排放等3部分。确定结构成分并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计算指标对应后,计算得到系统中各碳排放流成分分布;运用潮流追踪对系统网损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配定量,最后得到系统实时碳排放的产权分配结果。在对IEEE14标准节点进行算例分析后,其结果证明了本文所述模型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陈启鑫  康重庆  葛俊  夏清 《电网技术》2009,33(19):44-49
以CO2减排目标为强制约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深入探讨我国电力行业的CO2减排场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排放总额度约束的标准排放轨迹模型。根据该模型特征,总结了我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几种CO2减排模式,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通过调控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实现减排目标的控制手段。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标准排放轨迹模型量化地计算和比较了各种减排模式,并对我国未来电力CO2的减排场景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放轨迹模型可实现对CO2排放更有效、精确地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赵晓丽  王顺昊 《中国电力》2014,47(8):154-160
环境的恶化迫使政策制定者们寻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发电的新途径,但是高额的发电成本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在考虑CO2减排效益的情况下,利用2012年中国部分火力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场发电情况的有关数据,基于全生命周期法和年限平均法计算了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CO2减排效益的情况下,2012年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只比火力发电的综合成本高出0.027元/(kW·h)。当风力发电年度利用小时数达到并维持在2 200 h及以上时,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将低于火力发电的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17.
考虑未来碳排放交易的需求侧备用竞价与调度模式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需求响应,对碳排放交易制度下需求侧备用的竞价和调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未来电力输送的过程还将是碳汇流的观点,并据此分析了基于碳交易的需求侧备用交易原理;其次根据可调度负荷、电动汽车和微网等需求侧备用资源的性质,分别建立了考虑碳交易机会成本的竞价模型;然后建立了包括碳汇流通和需求侧备用调度在内的日前调度框架,给出了...  相似文献   

18.
考虑碳减排效益的可再生电源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给电力系统规划带来的显著影响,将各种能源发电的碳减排效益引入电源规划之中。首先介绍了风、光、水、火等各种发电形式的碳排放强度,结合单位CO2处理成本,得到各种电源的碳处理成本。在此基础上考虑风电、光伏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在保证电力电量平衡的前提下,以发电运行成本、CO2处理成本最小为电源规划的目标函数,建立考虑碳减排效益的电源规划模型。最后,以IEEE 30节点测试系统结合我国某地区实际数据构造算例,应用蚁群算法求解,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规划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网企业在碳排放评估时忽略电能产生和传输过程的问题,引用比例分享碳排放模型对电网进行碳排放评估。在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引入网损的总碳排放率指标,建立了基于量子遗传算法(quantum genetic algorithm,QGA)的电网碳排放优化模型。该模型将目标函数值作为个体适应度值的评估依据,并通过量子旋转门对动作进行调整,最终选出最优个体和其相应的目标值。IEEE 39节点仿真实例表明QGA可更好地解决电网碳排放评估和优化等问题,且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QGA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