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娟 《通信世界》2005,(5):20-21
中国的手机市场是一个培育梦想的地方,绝大多数时候厂商们都在进行惨烈地厮杀,国际大牌、国内名企,都对这个市场充满期待,并且没有哪一家敢稍稍放松,波导、TCL们虽然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2004年国外品牌手机的大举反攻,使国产手机销售量大幅下滑。2004年上半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已经从58%下降到38.1%,其中科健、夏新、波导、TC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说,国产手机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寒冬。然而,这一连串的数字只是一幅大幕,阻隔在市场表象与各个手机品牌的真实发展进程之间,掩盖了国产手机企业真正的生存状态。揭开这幅大幕,中兴手机的发展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关注来自于中兴手机技术、质量管理和高效营销支撑起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2.
秦立超 《数字通信》2004,(15):98-100
2003年的第二季度,是国产手机出人头地,最为扬眉吐气的时候。虽然历经“非典”肆虐,国产手机群雄毕竟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风水轮流转,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国产厂商的后劲不足、国外厂商的蓄势后发已露端倪,国产手机2003的荣耀似乎注定将迅速陨落,2004年第二季度,国产手机乍暖还寒的征兆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2003年,国产手机风头正旺,打下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占有率达到54%。有人预言,国产手机将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力量。然而半年过后,已有多家手机厂商宣布市场份额在明显下降。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上半年,国产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到48.1%。  相似文献   

4.
在度过了无限风光的2003年之后.一贯高调的国产手机突然在2004年集体“刹车”,不约而同地放慢了新品的上市速度,或仅在部分市场投放新品,这与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显然有些不甚协调。而国产手机也是有苦难言,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手机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部件的供不应求令国产手机厂商陷入“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5.
2004年的第一季度,国产手机进军海外突然成为一种风暴,并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外手机巨头所垄断的海外市场上赚了个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6.
《数字通信》2005,(12):14-16
2005年,在很多业界人士眼里是国产手机的洗牌年。国产手机在2004年底遭遇了寒流,市场状况一泄千里。2005年初,信产部终于取消了备受争议的手机牌照审批制度,而改成了更得人心的核准制。这样又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国内外厂商进入到这个本已十分拥挤的市场中来,市场的动荡已经不可避免。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动荡中,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的实力,将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冲击的第一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先后已经不成为是否会被淘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秦立超 《数字通信》2004,(23):106-108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2004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再次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与2005年的此时相比,国产手机少了些锐气,多了些消沉。取而代之的是洋品牌手机厂商的杀声阵阵,重新崛起,国产手机五彩的光环在渐渐地散去,曾经赖以制胜的法宝也逐渐失灵。国产手机再次遭遇明日危机,陷入困境。临近岁末,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国产手机何以杀出重围,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8.
乔楠 《通信世界》2004,(17):85-85
聚焦2004年国产手机的命运和整个手机市场的变局,不能不注目正在快速成长的CDMA板块。  相似文献   

9.
2005年,在很多业界人士眼里是国产手机的洗牌年。国产手机在2004年底遭遇了寒流,市场状况一泄千里。2005年初, 信产部终于取消了备受争议的手机牌照审批制度,而改成了更得人心的核准制。这样又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国内外厂商进入到这个本已十分拥挤的市场中来,市场的动荡已经不可避免。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动荡中,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的实力, 将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冲击的第一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先后已经不成为是否会被淘汰的决定性因素。老牌的国产手机厂商TCL,新进入战团的清华紫光,似乎不约而同地都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虽然两家厂商相继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争辩和解释,但问题既然已经暴露出来,显然争辩不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小印 《数码》2004,(10):60-61
从日本手机的功能,到韩国手机的外形、屏幕,这两个国家的手机都以独有的亮点在手机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中国的国产手机在发展中也正在逐步地努力褪去令人尴尬而无奈的“舶来品”外皮。国产手机新品在一部部地发布,进步也是一点点地积累。2004年8月联想发布了闪客三剑客之一的V858手机,也许它带不来中国国产手机的飞跃,但是亮点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国产手机奋起直追,终于使销售额超过了整体市场份额的50%,第一次超过了洋品牌。最新市场调研显示,2004年国内手机市场总容量将达到6900万,巨大诱惑让刚刚从“市场大清洗”盛世危言中挺过来的国产手机厂商欣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争抢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和阵营核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波导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依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凭借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把握,公司适时推出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多媒体手机系列,抢占了市场发展先机.在国内市场上,波导销量稳定增长,继续保持国产手机国内销量第一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波导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渠道,对外手机出口再创佳绩,成为国产手机出口的佼佼者.2005年,波导以良好的市场表现,成为国产手机阵营稳健的领舞者.在2005年第六届CCID中国手机用户满意产品调查结果发布中,波导又摘得"用户满意品牌"、"用户满意娱乐手机"、"用户满意质量"、"年度海外市场开拓成就奖"等四项大奖.  相似文献   

13.
VOT 《数字通信》2004,(23):109-110
从2004年国产手机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对于国产手机,2004年的寒冬已经到来了。  相似文献   

14.
倪兰 《通信世界》2009,(27):31-31
2001年到2003年是国产手机的“黄金时代”。短短两年时间,国产手机从无到有,击败当时一统天下的洋品牌,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7%,但价格战让国产手机在2004年陷入集体滑铁卢,市场占有率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国产手机比较沉寂的一年,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新品发布,国产手机厂商的声音都弱了许多.也许是竞争的激烈,使得国产手机厂商们开始理性的面对市场,务实多于做秀.不过,在这些低调的环境中,部分国产手机厂商却表现突出,夏新手机就是其中之一.夏新不仅在今年7月份高调推出低价智能手机,冲击智能手机市场,而且一改上一年亏损现象,连续3个季度实现盈利.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国产手机慢慢有了起色,但是整体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国产手机大多采用贴牌模式,把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手机换壳进入国内市场。有人戏说 他们从事的只不过是组装和换壳,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贴牌模式使国产手机对国外手机企业产生了依赖、请诸位就国产手机贴牌这一现象的起因、发展、现状以及对将来的展望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印制电路资讯》2004,(5):30-32
对经历了2003年规模盛世的国产手机来说,2004年上半年过得平淡且异常紧张。康佳一位市场人士说,一场持续了半年之久的元器件缺货危机,让国产手机厂商真实感受到了日韩等国供应商的“牛气”。与去年上半年;中入“国产前三强”时的意气风发相比,今年上半年康佳正在为如何调整因元器件严重短缺而被迫打乱的生产计划焦头烂额。  相似文献   

18.
从80年代末,中国手机市场由国外品牌一统江山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1998年,科健率先打响了国产手机突围战的第一枪,随后厦华、TCL、东信、波导、康佳、海尔、南方高科等国产品牌陆续亮相,形成一支国产手机突围兵团、当年这支突围军团曾发誓:力争在三年之内,夺下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三年已逝,国产手机远没有达到当初的期望,总体市场份额依然徘徊在10%左右,由此可见国产手机的突围战整体而言是不成功的。虽然如此,但是三年中所取得的战绩是不容抹杀的。国产手机与国外品牌相比在产品外观、质量以及服务上都有…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是中国手机年。定下这个基调原因有二,一是国产手机在是年迅速崛起,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为首的洋品牌独霸国内市场的坚冰首度被打破。二是在2001年的时候,国产手机还集  相似文献   

20.
2005手机产业市场走向(上)2004年国产手机销售大幅度滑坡,引来业界颇多质疑,因此 2005年手机走向更引人注目。为此,本刊“产业市场”栏目组织“2005手机产业走向”专题。专题共分两期刊登,围绕产业市场分析、终端趋势以及手机发展模式等热点问题展开。其中,本期专题汇聚了如下精彩观点。● 刘高峰认为2005年国内手机市场将呈五大趋势:中外手机厂商将在扩大的市场上展开拉锯战;手机集成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手机渠道的整合和拓展将成为主旋律;国产手机厂商将努力寻求核心能力的突破;政府将加强对手机生产企业的宏观引导。● 在刘衡萍眼中,2005年则是手机市场孕育希望的新拐点:3G手机将崭露头角;手机功能翻新成市场发展的新动力。● 张福新则从产业链方面侧重讨论国产手机的增长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