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单相大功率的电源和负荷接入配电网,配电网的三相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对三相不平衡进行对症治理,基于牛顿-拉夫逊法的三相潮流,对电网中常见的造成电压不平衡的原因进行罗列分析。首先,对电网进行初步的三相潮流计算,圈定电压不平衡的范围;其次,对一定范围内的负荷、设备等进行摄动处理;最后,根据前后三相潮流结果对比,得出电压不平衡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韩紫烨  骆宁  朱珈葳  李强  方谦 《机电信息》2020,(24):26-27,29
随着现代化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急剧提升,分布式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传统电网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充分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其电压产生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功能模块,对分布式电源和典型负荷两个部分分别搭建了典型的配电网模型,并从分布式能源接入与否与接入位置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传统电网产生的影响。经MATLAB/SIMULINK仿真运行得到配电网模型中各节点的电压,并进行数据处理,找到分布式电源接入传统电网中对其影响较小的位置,即配电网系统的中部以及靠近配电网母线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张瑞 《机电信息》2022,(19):7-1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基于这一情况,光伏电源的使用逐渐变多。而高渗透率的光伏电源出力大于负荷的消耗时,配电网的电压波动影响会变大,网络发生故障而造成部分负荷失电停止运行后也会导致配电网的电压波动。鉴于此,在MATLAB中搭建仿真模型,同时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模拟,得出光伏并网模型发生故障而导致切除部分负荷后的电压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由于风电出力的随机性、波定性和不确定性,随着风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大,对电力系统运行影响越来越严重,本文分别对枯水期和丰水期两种不同的潮流负荷下,对风电接入区域电网后潮流和无功电压分析以及静态安全分析,分析接入后电网电压、线路潮流、无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针对现有山区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规划方法缺乏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考虑,且未针对实际线路情况进行差异化规划指导的现状,立足于馈线自动化建设模式及分布式电源接入对自动化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及DG接入的10kV山区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规划方法。该方法以自动化配置的综合年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馈线自动化规划模型,结合实际线路聚类情况,优化求解得各场景下馈线自动化配置方案、开关配置数量等,形成自动化规划推荐表,指导山区配电网的馈线自动化规划。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在满足可靠性指标的前提下,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静态励磁在大型发电机中的广泛应用,其产生的轴电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这种轴电压过大时,会击穿轴与轴承之间的润滑油膜,造成电蚀,损害轴承等部件。分析了发电机静态励磁轴电压的产生及危害,通过对一台大型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仿真,对轴电压防范措施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容易造成节点电压的波动,影响用电设备的工作。随着电池技术的成熟,通过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energystoragesystem,BESS)控制电池充放电实现配电网电压调节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电池充放电次数有限,提出一种节点电压排序调节算法以减少电池的充放电次数,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并根据节点电压值设定储能系统充放电阈值,使未越限节点辅助参与电压调节。并检测电池的电荷状态(StateofCharge,SOC),根据SOC选取合适的充放电组合,避免出现过充、过放问题。利用IEEE33节点配电网模型对提出的调节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调节方法能够实现电压的调节,并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9.
李逸驰 《机电信息》2012,(15):9-9,11
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直接求特征根的方法对简单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研究闭环特征根的分布情况,从而对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系统静态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自身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微电网电压不稳定的问题,给出了一种交直流混联结构微电网的典型系统,建立了双向AC/DC变流器(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分布式电源逆变器及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向AC/DC变流器控制方法,根据微电网的电压与功率关系,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和功率环等的反馈控制器,并给出了相应的下垂控制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电压特性及其对微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能够有效抑制分布式电源功率波动、提高微电网电压质量的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双向AC/DC变流器能稳定地控制微电网电压,具有很好的稳态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针对配电网电压质量进行优化的遗传算法实现,采用整数编码策略能大大降低可行解的维度,提高了算法的性能。优化算法以尽可能降低配电网中最大电压偏移量为目标,同时需满足电网运行的诸多约束,能更体现电网的实际情况。以实际配电网的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四足步行机器人行走时的静态稳定性,就步行过程中重心偏移量对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静态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机器人的步态生成方法作一定程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2):323-328
以一等剖面均匀直机翼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基于概率颤振的定量风险评估和参数灵敏度分析方法,以降低颤振失效发生的概率。运用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结构运动方程,通过特征值分析得到结构的颤振速度。假设模型中的结构参数均满足正态分布,采用蒙特卡罗法得到在不同给定速度下发生颤振失效的概率分布,在此基础上选取颤振失效概率为0.1%时的颤振速度构造线抽样法进行参数灵敏度研究以得到影响颤振失效的重要影响参数。结果表明,减小展长和弦长的期望值和变异性,或者提高弯曲和扭转刚度的期望值,均可以降低颤振失效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以某款全新开发的电控适时四驱SUV为研究对象,为同时发挥四轮驱动(4WD)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的优势,建立适应于动力性及操纵稳定性的汽车动力学系统模型,提出基于轮胎最小滑移率同时保持横摆角速度跟随的适时四驱智能扭矩分配策略,采用PID算法计算出保持车辆最小滑移率及横摆角速度跟随所需的四驱控制器控制电流并加以控制。然后将该算法移植到单片机中进行低附试验,全油门加速工况、蛇形工况及定圆加速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制定的智能扭矩分配策略在迅速抑制车轮打滑的同时能有效提升车辆在低附路面的操纵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配电网中改善电压偏差的多种措施的实现机理,论述了各自的优缺点,并以改善一条实际配电馈线低压台区存在的电压偏低问题为目标,详细分析了各种电压偏移改善措施具体实施的效益及实施难易程度。得出的结论具有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基于区间灰数的通用生成函数在可靠度计算过程中会造成灰度增加的情况,首先将区间灰数分解成基于实数形式的白部和灰部2个部分,然后将元件的通用生成函数采用白部和灰部的形式来描述,通过元件间的结构算子进行运算,得到多状态系统的通用生成函数,根据多状态系统的性能水平,得到多状态系统的可靠度区间,最后通过算例计算得到的可靠度区间比用传统的区间灰数直接计算所得到的区间小,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灰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随机模型修正方法以确定结构不确定性参数的概率统计特性,使得模型修正的应用更符合工程实际。将随机模型修正过程分解为一组确定性修正过程,利用蒙特卡罗仿真得到的响应样本并结合响应面模型的快速运算特性,构造优化反演过程来求得各个样本所对应的一组参数值,进而基于大量样本统计得到参数的均值和方差。所提出方法经过一组试验钢板的验证,准确求得了钢板厚度和材料参数的均值和方差,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提高输配电电网保护水平,隔离单相接地故障,本文论述了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系统接地电流大小、方向,形成原理,并介绍了一种初级配电自动化产品,阐述了发展单相接地保护断路器的必要性,在负荷末端、分支线路安装带接地保护功能的断路器能有效减少对主干线路的影响,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维力传感器静态解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力  刘宏  蔡鹤皋  高晓辉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24):2100-2103
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多维力传感器静态解耦的方法。维间耦合是制约多维力传感器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为克服传统线性解耦方法的局限性,利用BP神经网络的强非线性逼近能力研究了多维力传感器的非线性静态解耦。以研制的微型5维指尖力/力矩传感器为对象进行了解耦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最小二乘的线性解耦方法相比,提高了解耦精度。  相似文献   

20.
祝德春    吴明   《机械与电子》2016,(12):3-7
为解决柱上低压智能配电台区自然对流散热条件下关键元件温升过高的问题,计算了太阳辐射环境下自然对流散热所需的冷却风量,设计了台区机柜热流通道,基于CFD技术仿真计算了侧风、迎风和背风状态下铜排和智能电容器的温升。仿真结果表明,智能配电台区补偿室前后门及侧门上、下方分别开设百叶通风孔,在任意风向条件下智能电容器均能满足温升要求; 为保证40 ℃环境温度时铜排表面温度不超过75 ℃,需在进出线室前后门上下方分别开设百叶通风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