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文化开发与保护是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民宿发展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宿景观的关系,提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宿景观设计要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景观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民俗的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中华民族农业遗产,使其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当下遗产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青岛西海岸旺海社区的农业遗产资源,剖析了村庄规划与农业遗产保护的内在关系,在农业遗产的扬弃中实行景观改造和旅游规划,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蒸蒸日上,也迎来了新的高峰。在这个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大多数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他们更加倾向于能使身心都得到放松和能亲近大自然的旅程。此时的民宿旅游也恰好得到了发展机遇,它能满足大多数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我国的民宿旅游表面上如日中天,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的民宿旅游发展经验以及如何开展特色民宿旅游,采取文献资料分析法,对贵州省开阳县的特色民宿水东乡舍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开阳县的特色民宿水东乡舍在旅游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发展特色化民宿旅游提出一些建议,更深层次的发掘开阳县的特色,以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民宿水东乡舍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
文章对安徽歙县休闲农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歙县依托本地特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提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融入到黄山“旅游+”的大旅游和全域旅游环境中,依托歙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强化统筹规划,突出与徽文化、乡村旅游、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美食民宿融合发展,差异性打造特色农业基地,突出地域性和唯一性。注重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休闲农业基地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建议阶梯式推进、滚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221-228
为应对全球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2005年,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自此也开始了中国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笔者在全面梳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成果,认为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为价值挖掘与多功能拓展开发、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2个方面;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有许多的争论,但这些争论促进了对这种新型遗产的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的可持续机制赋予了它价值多样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凸显了保护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有2种途径,即在其多功能价值认识基础上的多功能农业发展,包括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以及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进行动态性和适应性管理与保护,"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管理办法的建立必不可少。虽然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相较其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要在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系统演化特征与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在体制与机制建设、动态保护范式与典型模式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并注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130-132
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更新、文化变化日新月异,人口较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社会大变迁中,如何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并使其长期生存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和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发掘与保护工作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历史与文化反思,唤起全民族对于农耕文明优良传统的文化觉醒,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使农业文化遗产在社会变革中得以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133-140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认定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上述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农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分布地域、发展目标、可用资源等方面紧密关联和高度契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开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积极探寻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蒋怡辰  卢航 《中国园林》2020,36(12):117
意大利因历史遗产数量众多而闻名国际。其中,作为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意大利一项不可忽视的保护和发展对象。农业文化遗产的再生、发展和创新可以看作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以米兰广域市为例,首先梳理其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其次分别从总体规划政策到具体新型农庄的产业振兴进行探讨。并详细分析了4个不同发展定位的农庄,探讨了其农业历史、发展模式及相应管理策略。旨在通过米兰经验的学习为中国相关的农业旅游、乡村景观及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开封市历史悠久,旧城改造项目繁多,传统民居因其环境复杂、难以保护等原因逐渐消亡。文章尝试通过民宿改造方式对传统民居等老旧房屋、空置房屋再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开封旅游城市定位,展示开封生活文化特色。文章文通过对开封现状分析,结合民宿起源发展及其行业前景,为开封民宿改造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116-1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结合当地生态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流传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而堪称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118项涉及13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38项涉及45个县级行政区域;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5项,涉及3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地区有6项,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域。通过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区域、民族、类型以及经济、生态、技术、文化与景观特征,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并在总结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入发掘、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休闲农业旅游结合的原因,以湖北某项目为例,结合该项目的基址概况,从人文资源、总体布局、道路规划等方面,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休闲农业旅游结合的规划实践内容,从而扩大旅游规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少数民族活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但其保护的方式方法却十分匮乏。文章以浙江省龙游县沐尘乡社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总结出社里村畲族活态文化"本体+载体保护"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龙游县沐尘畲族乡社里村活态文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成立旅游发展推进小组,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规模集聚效应,以及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等提升策略,以期对少数民族活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华中建筑》2021,39(7)
传统民居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其保护修缮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在乡村旅游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将传统民居改建为旅游民宿,既保护了原有街道风貌、延续当地地域文化,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一定的游客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民宿发展应具地方特色,基于当地地域文化的同时,根据不同旅客需求定位民宿的功能倾向,进行旅游民宿改建,最终通过特色民宿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民宿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体验式全域游的旅游发展转变,民宿由最初的家庭旅馆,向体验风土人情的餐饮服务设施的精品民宿转变,带给旅客家一般的感觉,满足了体验式旅游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通过对民宿现状的梳理,认知民宿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趋势,为民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我国社会关注,近几年来更是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所以,为了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达到"共赢"的目的,本文针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16,(6)
正当今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民宿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是一种新型乡村旅游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居民对于乡村休闲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民宿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得以迅速发展。聊到民宿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便是建筑的改造,当然建筑是主体,是民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4):140-142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以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为主要研究背景,探讨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中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更为科学、适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主人的民宿不能称之为民宿。民宿经营最大的差异化来自民宿主人的个性展现,比如说他的观念、理念、服务、管理市场创意,这些决定了民宿经营的好坏。我过去曾经在中国很多地方做过经营者,我想从经营者度来看古村的发展。我把古村作为旅游产品,民宿作为旅游品之一,来阐释乡村旅游和民宿的关系。我认为,发展古村旅游要先认识旅游产品。要知道,资源有当它有市场价值,或者学者、专家判断它有开发价值时,才变成旅游资源。但是只有加上服务,加上相关的设施、设,才能形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作为经营者,需要明白自己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独特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其具有不可再生性。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遗产与城镇规划建设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开发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将城市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是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周口市的文化遗产型旅游城镇——淮阳县为例,基于其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其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情况,并为其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压力的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休闲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农业资源,并提出相应的资源开发策略,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休闲农业旅游提供发展思路,以期为其他乡村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