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空间神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现代社会中空间概念多元化,以及空间与建筑学本体之间关系较含混的现象,通过梳理各种类型的空间概念,分析空间概念的演变及其在建筑学中的体现,探讨空间概念的发展对于建筑学的影响,以及所产生的建筑学本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当代城市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建筑学与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广泛联系,肩负着促进城市发展、优化社会问题的责任。基于城市微观实体研究的建筑学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建筑学"?由建筑学的空间形态要素研究转向融入城市设计和规划学科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要素,从而反映出社会性在建筑学科中的重要性,从主流学科系统  相似文献   

3.
谭峥 《时代建筑》2023,(6):6-15
建筑学的“本体”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常用于学科自主性的探讨。当下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学的“本体”的认识偏重其基本的结构要素,缺失了对围护、设备、装饰、基础设施等环境技术体系的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回到“环境的建构”话语产生的历史现场,从对建筑本体观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吉迪恩开始,逐步涵盖班纳姆、富勒、道萨迪斯、索亚等理论学者,再思“环境的建构”议题在当代建筑学转型期的演变。文章为这一议题的发展设置了中国的城市化与产业化语境,最终延伸到环境建构对中国建筑学科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该文将塚本的XS和库哈斯的L所体现出的立场差异,置于XL的都市语境进行比对解读,表达了对"东京制造"和"疯狂纽约"两种大都市状态引出的对立批判性理论的深入思考,由此展开对上海的都市语境的分析。上海当代都市语境实质上是XS与L的混合和断裂,具有在世界城市中鲜明的独特性,是建筑研究的基础,建筑学也必将承担修复都市空间断裂的使命。最后,文章回到建筑学的原点,探讨在该语境下,建筑设计如何回应本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材质性     
材料是建筑的必需组成。材质性是建筑学理论思想与设计实践的本体问题之一,表达了材料的物理、知觉属性与构造、结构及建造方式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由此赋予建筑空间的独特内质。它包含了材质与知觉意义、建造逻辑及空间特性三个层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建筑学和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现象学中甚至占有本体论的地位。本文从身体-空间角度出发,对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初步探讨了身体-空间与人类-自然的一元化和身体-空间的原点、结构、要素和边界等问题;借鉴相关理论,简要概括了身体-空间的生物/物质的、社会/政治的、文化/技术的、几何/建筑的、知觉/审美的五个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7.
对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在建筑数字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研究。选取近百个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将研究原型根据智能体代理的主体不同分为:多智能体代理人、多智能体代理建筑空间单元、多智能体代理城市空间单元、其他代理类型等类别。从研究内容、智能体的控制指标、具体运行规则、研究所对应的建筑学问题以及研究所属的建筑学本体维度等角度分别分析各研究案例特征并进行统计。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多智能体系统在建筑学本体维度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希望统计分析的结果能为未来多智能体系统在建筑及规划领域的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南,即面临相应问题时可选择何种智能体代理模式、控制指标及运行规则。此外,还分析比较了MAS的不同研究平台和研究工具。最后,提出结合了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系统是其在建筑学本体维度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设计的起点这一元命题出发,从理论层面厘清城市社区的固有特征及其挑战,聚焦城市历史社区退化现状以及公共空间的权利问题。进而以一个上海城市历史住区中公共空间的再生实验作为案例,通过回溯其在空间功能、尺度等建筑学本体层面的考量与历史态度、生态策略、社群培育、合作治理等紧密相关的外部议题,探索城市建成社区再发展的本质意义与实施进路,并探讨了建筑学的学科边界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我在上一期短文中介绍了几个培养空间知觉的小练习.这些练习的基本目的是要达到一种思维的状态,即你操作的对象(图形)只是手段,而没有直接操作的部分(空间)才是你的目的.在"平面游戏"这个练习中,我们操作的目的是要使得空间也具有图形的品质.当空间具有图形的品质时,我们就认为这个空间有意义.我们通常把操作的对象称之为空间限定的要素,它可以是杆件(柱或梁),或板片(墙或楼板),或体块(房间).这些空间限定要素在平面上的投形就是点、线和面这三种形式要素.有关空间限定的知识如今大概属于建筑学常识的范畴,但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对空间的精确控制?我很怀疑.就在我写上面关于空间限定要素的那段话时,我已经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我能够将空间限定的要素作明确的描述,但是却很难以相同的准确语言来描述空间.由此可见,找们对设计操作的目的——空间的各种特点仍然缺乏系统的了解.本文试图以图解方式来解读空间知觉的一些基本机制.对相关图解的阅读,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一种视知觉的体验.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基本形式要素的空间意义,隐含形状和透明空间,连续空间的三种状态,以及连续空间建筑案例的平面图解读.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设计》2016,(8):24-27
城市与建筑·地域性 李翔宁:南沙原创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是一个特殊的样本.很多建筑师更专注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多从建构、材料、空间等更核心的建筑学角度进行创作,而南沙原创选择的角度是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用“模糊的边界”来形容非常合适.  相似文献   

11.
寿焘 《建筑遗产》2021,(1):68-77
文章以"建构"为线索揭开民居装饰话语中所涉及的结构性、空间性等建筑学基本问题,抽取徽州乡土建筑典型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各类装饰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从材料、构件和空间三个核心维度,探寻装饰在建造部位、空间塑造及意境表达中的层级性与秩序性,探讨其中蕴含的建构理性思维,以揭示徽州乡土建筑装饰表象背后的物质构形规律、材料建造逻辑和空间营造智慧,进而拓展建筑学视野中对传统民居装饰的认知边界.  相似文献   

12.
钟力力 《华中建筑》2010,28(10):196-199
空间构成是建筑学专业设计原理、方法的重要部分和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亟待改善的问题,提出强化形式与空间的认知、加强与建构的结合、探寻数字技术下的新趋势等,推动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朱昊昊 《建筑师》2023,(6):36-47
本文基于建筑学专业的自主性特征,以南京招商局办公楼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资料与最近的结构检测信息,从场地与方位、功能与布局、结构与空间三个层面展开设计分析,释读杨廷宝应对具体专业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探析其背后蕴含的基本观念和立场,借此引出并探讨有关他的建筑学遗产的三个重要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他在“恪守与应变”持续张力下的现代建筑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由笔者与张永和教授的多次访谈内容整理而成.访谈内容以建筑教育为主题,从本体建筑学、超越专业的建筑学、建筑育人三个方面展开,呈现了张永和对建筑学的核心知识、作为设计学基础和通识教育的建筑学,以及教学体系的策划、教育建筑的设计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黄晓辉  汪芳  陈丹丹 《华中建筑》2007,25(8):113-115,121
旅游形象认知的根本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对旅游形象的认知可以通过对形象认知要素的解构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线型旅游空间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旅游地类型,其旅游形象设计受到普遍的关注.线型旅游空间的形象认知要素由背景形象要素、本体形象要素和形象修正要素组成,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要素法是线型旅游空间旅游形象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无锡古运河为例,对线型旅游空间的旅游形象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付小利 《城市建筑》2013,(14):202-202,204
在当代"符号消费"的空间语境中,建筑学本体语言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和嬗变,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正悄然转向为对"日常空间"的关注。本文借由当代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作品,展开对当今建筑本体语言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7.
关于空间意识现象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意识现象学所要讨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有空间意识,客观空间是如何在空间意识中被构造起来并且被客体化的。建筑与空间、场所以及空间意识、场所意识是内在相关联的。现象学把空间意识的研究视为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空间问题显然是联结建筑学与现象学之间的一条重要中介线索。  相似文献   

18.
《建筑创作》2017,(3):184-193
课程题旨 结构与结构的表现法是自阿尔伯蒂时代就奠定了的建筑的内在性(INTERIORITY)内容,现代以来,由于学科分离、分工协作的社会状况,建筑师需要将结构与空间加强关联,让结构摆脱仅作为技术概念的限制从而进入文化的语境。在具体的设计中,“架构”的概念作为结构与空间的媒介对于学生理解设计是有益的。架构是结构在进行空间构成时发生意义叠加或转化的状态,它是结构这一技术性的要素融合了场地、功能、尺度甚或建筑学的先在性(ANTERIORITY)历史等众多建筑要素后的结果。它是建筑学内在性在当代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建筑成就,通常被视为南亚地区将现代性和地方性高度融合的典范.论文试图突破以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主流建筑学价值体系与可识别标签,从非识别体系的角度来探讨巴瓦的建筑世界:其独特的图纸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对主义的立场、拿来主义的策略和实用主义的方法,糅杂的构筑体系以及世俗中的精神空间.同时认为,巴瓦所达到的建筑高度可以成为当代建筑师在寻找识别体系之外的建筑学拓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崇明陈家镇生态艺术展示馆是绿色建筑本体设计的典型实践。设计从建筑空间、平面、细节等要点出发,将绿色技术要求当作设计要素融合于建筑中,并在建筑与环境、绿色建筑与本体设计、功能与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