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随着5G 700 MHz频段建设许可的获批,现有移动网络空口频段再填新成员.对于已经负重累累的楼面、塔顶,需要慎重选择天馈整合方案,以保障4G、5G网络协同共存.通过一站一方案的精细规划和设计,确保4G网络质量的同时开展5G基站建设,降低干扰,以多样化的频段、天面方案应对不同业务场景的复杂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4G网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洞察4G高价值区域,聚焦三高用户集群,兼顾夯实4G网络覆盖,从而精准确定5G发力区域。通过编制合理预算,精确投资,获得最大收益比与品牌凝聚力的提升,为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打下坚实基础。本项目研究最大的技术特点是从容量、覆盖两个维度进行4/5G协同规划方法研究。基于4G网络存在的覆盖黑点以及容量不足区域,通过规划5G站点反补4G,借助AAU开通3D-MIMO以及规划建设锚点站等手段最大化提升4G网络质量。同时通过4G网络评估指导5G精准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投资收益比。  相似文献   

3.
随着5G频谱划分确定和商用牌照发放,5G正式商用提上日程,运营商已开始进行5G网络规划部署.对于铁塔公司,有必要研究5G网络特点,提出规划思路,编制站址规划,统筹运营商5G业务发展需求,深化资源共享,促进5G产业健康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廖亚  方东旭 《中国无线电》2022,(2):52-55,66
随着5G网络的部署和发展,运营商对4G无线网络的投资逐渐降低.但是由于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现阶段4G网络面临着业务持续增长、新增投资收缩的双重压力.网内高负荷问题、负荷不均衡问题仍然大量存在,用户感知难以保障.本文从容量、覆盖、质量三个方面对4G宏基站进行综合评估,在确保用户感知体验不下降的前提下,制定了4G低效率基站...  相似文献   

5.
中国移动提出“5G+”计划,在转型发展期,“5G+4G”协同发展成为网络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5G+4G”协同既需缓解4G容量压力,又需保持5G网络竞争力。本文以“5G+4G”高效协同、低成本建网为目标,详细分析了组网协同中面临的站址、频率及功率协同等问题,分别提出不同发展策略;同时为保证容量、干扰和架构协同,提出“5G+4G”能力协同建设方案;最后根据业务发展特点提出5G时代新的计费模式。“5G+4G”协同发展策略不仅可以产生巨大协同效益,为5G大规模商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降低建网成本,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建设性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5G网络由于其业务类型、网络架构、分配频率、空口技术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5G网络规划变得复杂。在进行5G网络规划时,可充分利用现有4G的现网数据,如基站工参、MR分析、DT/CQT、网管数据、流量分布等协助进行5G规划和5G覆盖预测,同时在频率资源、站址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实现4G和5G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对3G、4G网络规划的思路进行简要说明情况下,分析了3G、4G网络规划建设与实际使用产生差距的原因。针对5G通信的新型技术带来的新型业务,结合3G、4G网络规划建设的经验,分析了5G网络规划建设的思路,建议5G网络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和4G网络进行协同组网,满足增强移动互联网业务,中后期在加强初期业务建设时进行满足5G其它业务的建设,总体建议先进行重点建设再以点成片,以线连接成面进行网络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前,移动运营商5G工程建设不断推进,4G资源投资收紧但承载业务量不断增长,网络容量资源缺口逐渐扩大。随着5G站点的不断入网,通过5G站点反向开通4G小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容量压力,但由于这些4G小区未纳入载波潮汐调度,导致载频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本文通过研究4G/5G共模场景下4G小区载波潮汐调度方案,并利用已搭建的自动化平台实现了载波潮汐智能调度,最大化利用网络4G/5G共模站点载波资源,为后续进一步开展4G/5G协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5G网络为连续覆盖双层网结构,低频段覆盖层和高频段容量层的承载能力差异巨大。5G互操作采用频率优先级配合负荷均衡切换的策略,则5G网络互操作优化的目标只能在保障用户感知和保护运营商投资中二选一。本文通过分析具有相同结构的4G网络,发现采用这一策略的网络普遍存在负荷不均衡问题。同时发现,忽视业务特征,将用户下载速率等同于用户感知是采用不合适互操作策略的根源。经过实践验证,细化业务级别的用户感知,选择合适的频段承载不同的业务,基于业务的多频智选切换策略是一种更为合理的互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5G+4G”无线网络协同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出发,指出4G/5G协同建设天然具备的频率、设备、站址等优势;在此基础上剖析了“5G+4G”无线网络覆盖协同、容量协同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协同组网方案,基于这种方案,既能应对当前4G网络容量挑战,又能构筑5G领先竞争优势的无线网络演进基础架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地打造5G精品网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移动4/5G业务协同预测方法、网络协同规划流程及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针对规划设计指标、链路预算、规划仿真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与4G网络协同的5G网络规划策略,包括价值建网、频率、覆盖、容量等协同,为5G商用网络规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基于AI的4G/5G基站协同节电方法以AI技术为突破口,构建重叠覆盖拓扑结构,研究重叠覆盖核心算法,建立业务长时和短时预测深度学习算法,精细化分析网络业务负荷潮汐效应时段,输出智能节电策略,通过系统自动编辑下发休眠和唤醒指令,在保证网络覆盖和客户业务体验情况下,实现业务闲时4G/5G协同的智能节电,达到移动通信网络整体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5G SA网络的商用部署,5G与4G协同演进是运营商十分关心的迫切问题。首先,分析了EPC网络为何将长期存在,提出5GC与EPC融合组网是移动核心网的中长期架构,随后,重点分析EPC网络如何与5GC网络协同演进发展,探讨了MME、DRA等EPC网元的演进路径,同时考虑了后续EPC网络的部署形态,为未来的移动网络演进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5G网络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以"基本实现与GSM语音同等覆盖水平,保障部分热点区域容量需求,兼顾投资成本与效益"为农村5G网络建设目标,综合评估各频段性能与成本,提出了以700 MHz作为广覆盖基础频段、2.6 GHz为容量补充频段的农村5G多频协同网络建设策略,同时结合2G/4G现状,给出...  相似文献   

15.
当前4G方兴未艾,而5G已经到来,我们需考虑二者的协同发展思路,在二者共存期间,既要利用4G网络的现有优势,又要发挥5G网络的全新能力,让两者发挥更大合力,创造更多价值。本文首先对5G+4G网络建设协同方案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NSA初期5G+4G网络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伴随5G网络投入使用,运营商步入了5G网络发展的快车道,基于移动网络信令数据采集分析的信令监测系统将面临巨大的流量数据处理压力.本文从2G/4G/5G信令监测系统入手进行分析,探讨2G/4G/5G核心网融合组网架构下信令监测系统的建设思路,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7.
新的业务和新的容量需求催生了5G的到来。部署5G微站是提升频谱效率、提高网络质量和改善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文章首先阐述5G网络的两个需求:流量需求和业务需求,接着指出了5G微站"宏微协同"的总体部署原则,从延伸覆盖和分摊容量两方面探讨了微站站址的部署策略,以及不同站址场景下的微站设备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当前5G规模化应用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集约化管理、业务灵活接入、终端自主管控以及降低5G应用成本的实际问题,以广东电网公司5G规模化推广应用为例,从网络、终端、管理、应用4个方面开展基于省地协同的5G电力虚拟专网规模应用及自服务管理模式的研究。针对国内多运营商网络部署特点和不同地市电力业务差异化需求,提出了省地协同的5G电力虚拟专网部署架构。针对电力业务特点,提出两类定制化融合5G的智能终端,实现5G与电力异构组网通信。在面向电力业务的支撑和管理方面,设计了一种面向5G自服务的电力业务支撑系统,实现对5G网络切片、5G电力卡以及5G终端设备的实时管控。最后,对所研成果系统性规模化应用的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障陕西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场馆密集场景[1]下用户多种业务需求的良好网络体验,进行了基于4G/5G模型的容量规划[2],并采用4G/5G全频段建网。按照功能区定制建网方案[3],其中看台区域采用Lamp Site(FDD/2.3 G/2.6 G)组网、中央场地BOOK2.0异频叠加、立体协同的组网方式,同时为验证容量规划模型的准确性及模拟开幕式现场观众的无线网络环境,开展多小区多业务容量压力测试及多轮的4G/5G协同的网络优化,确保开幕式下高密度多业务用户的业务感知。  相似文献   

20.
结合5G网络的数据洪流和万物互联两大业务特点,引出5G网络的关键技术。再结合5G网络的业务特点和关键技术,分析5G网络部署的关键点,主要从5G标准进程、终端成熟度、业务需求成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分析各个国家、各运营商的5G网络演进规划,得出5G网络演进的基本步骤,并指出演进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