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7)
<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对于汉语言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写好汉字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实际行动。规范汉字书写需从教学入手,从学生抓起。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中学历史课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借力中学思想政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其"形"是思想、科技、教育、文艺和习俗,"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结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已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通性和相互促进性,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美育开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育者们应该不断探究创新的、因地制宜的价值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47-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具有提升留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增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随后从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针对性弱、教管人员思教主体性发挥不足、留学生生源汉语言基础差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问题,最后,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多项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大学生的血脉,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基因式的影响,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备文化育人和文化育德的作用,这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出发点。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论述。基于大学生思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和实践教学方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对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意义,园本课程的灵活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是陈鹤琴等老一辈幼教人的理想,然而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思想和理论仍然是以引进居多,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在此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技艺和地方性文化。合理的团队建设、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以及教育基地的建设都是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责无旁贷。掌握并灵活运用大学生对事物的心理认同过程与机制,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认同,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小学时期是人的思想观念养成时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要求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到小学生德育体系中去,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评估,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大力培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和加大对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力度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