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延林  李长风  高红梅 《山西建筑》2014,40(30):253-255
以结构力学课程为核心,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知识讲授+综合训练+工程实践"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1+0.5+0.5"全程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2.
建筑学造型基础涉及范围较广,如何进行有效造型训练,培养观察方法,是建筑学造型基础教学中的难点。为攻克此难点,需要引入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并无缝对接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是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的"1+3"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实践课程开展。"1+3"教学模式,"1"是指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的1个主要目的,即培养学生的造型思维与审美能力;"3"是指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的3个关键要素,即基础造型能力、平面转换能力、空间构建能力。遵循"1+3"理念,本文分述了建筑学专业造型基础实训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价值与意义、平台建设、教学模式与师资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以结构力学教学为中心,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高层建筑两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体系规划、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建设,形成了"知识—训练—实践"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在更宽更广的层面上进一步加快融入国际承包市场的进程,要求从根本上提高参与国际对话和国际交流的能力。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研究生"三师人才"的培养定位,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形式、考核方式等要素入手,对适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构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研究生双语课程体系,并提出双语课程质量保障与监控评价体系标准。  相似文献   

5.
渗透式双语教学在土力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精专业、懂英语的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双语教学就成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举措。根据课程特点、资师条件及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介绍了渗透式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对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广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交通人才的有力措施。首先,概述了华中地区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介绍了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再次,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迁移;最后,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设计。实践证明:通过采用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房屋建筑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建筑物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及建筑物构造等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需求,文章提出"1+4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校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中国双语教学实践要求,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现状。根据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从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实践表明,双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双语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国际工程承包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配置"外籍教师+专业教师"、精选特色双语教材、采取案例教学,以及构建互动化教学课堂等方面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为了提高高校电气前沿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多年双语实践性教学经验,总结了目前课程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并将课程体系分为了三大模块,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理念,探讨了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电气新技术应用的知识结构及强化国际化的专业交流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