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7,(8):57-59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犯罪案件逐年递增。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完善了对水污染犯罪入罪标准的刑事立法,但是如何通过刑事责任的追究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立法原则理论上还存在争议。本文针对"罚金刑"在水污染犯罪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污染犯罪适用"罚金刑"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促进"罚金刑"的立法完善,以更好应对日益频发的水污染犯罪。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增加新罪,扩充旧罪,增加罚金的方式扩大了犯罪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扩大是必要的,但只能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犯罪圈的扩张有利于刑法保护法益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保护公共安全,但是也有以下副作用:刑法过度化,刑罚权膨胀;与刑法谦抑性的矛盾;犯罪标签的负面影响严重;不利于刑法效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刑法修正案(九)》对我国1997年《刑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评论不一,迎头抨击者有之,沉默不语者有之。在内容上,共有52个条文,其中增设的现行刑法分则的罪名总共是24种,对现行刑法分则已经明确规定的10种犯罪增加了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并且将其犯罪情节规定在内,将部分预备行为明确规定为刑罚处罚的对象,对现行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罪名补充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和并处罚金的情形,极大的扩大了犯罪圈的范围。因此有学者认为刑事立法与刑法修正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其实并不然,刑法谦抑性并不代表刑事范围的限缩,刑事范围的扩大并不代表是对刑法谦抑性的冲击或者抵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犯罪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且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呈现上涨趋势。《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更是在法律上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本文鉴于此,基于现行新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3)
随着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打破了关于老年人犯罪的立法空白,体现了矜老的文化传统,实现了与国际刑事思潮的接轨。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老年人犯罪制度仍有诸多缺陷。本文拟通过厘清现行刑法中老年人犯罪的现实困境,提出老龄化背景下刑法立法应然的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8)
我国1997年刑法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提高了罚金刑适用率,但也陷入了罚金刑执行难的尴尬境地。文章通过从立法状况入手分析,对罚金执行难的原因进行探讨。从立法上解决罚金刑执行难,提出应完善刑法总则确定罚金数额的根据、改进刑法分则具体犯罪适用罚金刑的规定,增设罚金易科制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8)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终身监禁制度,终身监禁制度作为介于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之间的特殊刑罚措施入刑贪污贿赂类犯罪,其在适用过程中必然有所争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8):23-2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最终得以出台的大背景。《刑法修正案(九)》中也对恐怖主义犯罪做出了大幅度的修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对于恐怖主义坚决的的态度,体现出我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本文立足于《刑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的视角,思考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和反恐形势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在法治的大前提下准确、有效地打击预防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主义势力,使恐怖主义在法治与各种综合性措施所构建的防治体系内无处遁形。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9):58-59
《刑法修正案(九)》针对恐怖活动犯罪增设了系列罪名,实现了帮助行为正犯化、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进一步完善了恐怖犯罪体系。修正案迎合了严峻的反恐态势,体现了从严惩治的刑事政策化思想,凸显了刑法的法益保护功能。面对严峻的反恐形势,刑事立法应当如何自处,如何在公共安全和人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深思。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恐怖犯罪修改所展现的刑罚介入时间前置化存在的合理性及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1):225-226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新增设的罪名。该法条的设立主要针对我国当前社会日益凸显的权力腐败现象以及新出现的贿赂形式,旨在从严惩处贿赂犯罪,重点打击"利用影响力"的受贿行为,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是我国法治发展的一大进步,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了贿赂犯罪行为,但是它本身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