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     
《新材料产业》2004,(5):54-57
依据使用方向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大致可分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电源的小型锂离子电池和为交通工具提供动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2类。前者的技术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产业规模比较庞大,产能集中在东亚,有越来越向中国大陆聚集的趋势。后者尚处在商业化启动阶段,软包装液态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问世标志着中国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2.
《纳米科技》2011,(4):75-76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斯坦福大学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崔艺(音译)和其研究生杨远(音译)研发出了一款“透明的锂离子电池”,其柔韧性非常好,而且,成本与常规电池相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非晶碳纳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氧化处理对其嵌锂容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20mAh·g-1的充放电条件下,原始非晶碳纳米管首次可逆容量为305mAh·g-1;在300-450℃氧化处理后,非晶碳纳米管中的氧和氢氧根中和了管壁中的大量不饱和键,非晶碳纳米管中死锂的位置减少,纯度提高,嵌锂可逆容量增加.在300℃氧化处理的非晶碳纳米管首次可逆容量最高可达533mAh·g-1,并有良好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4.
剖析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将添加剂分为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导电添加剂和多功能添加剂四类,开发了新型成膜添加剂,使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技术探讨该添加剂的性能,结果表明有效的成膜添加剂不仅能提高电极的可逆容量,而且能显著提高电极的倍率充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产业》2005,(3):79-79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是通过电池的使用寿命来体现其体积和功能之间的平衡。索尼公司于2月15日在业内推出了一种新型复合锂离子充电电池,使这种平衡达到新一阶段的极致。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随着交通、通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动汽车、电脑、移动通讯工具等产品对发展新型化学电源提出了更高且十分迫切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应运而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独特优势,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从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研究生提出了锂、钠等活泼金属做电池负极的设想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始引人注目。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实用化研究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直到1990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成功地采用碳材料作负极、氧化钻锂作正极、高氯酸锂-碳酸乙酯+碳酸二乙酯(LiClO4-EC+DEC)作电解质,研制出新一代实用化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液态锂离子电池(LIB)。从此,锂离子电池便以其比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产业》2001,(1):41-41
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厂家三洋电机宣布,投资5亿日元在北京技术经济开发区成立了该公司100%投资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公司“三洋能源(北京)有限公司”,2001年2月开始组装锂离子电池。2001年度的雇佣人数约为400人。这是首家在中国建造锂离子电池制造工厂的日本企业。三洋电机早在1995年就在  相似文献   

9.
碳负极材料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适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硬碳具有嵌锂容量高、倍率性能好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研究者通过改变碳源、优化制备工艺,相继制备了一系列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硬碳材料。基于硬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以不同碳源制备硬碳材料的研究工作,并简要分析了硬碳的微观结构对材料嵌锂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据媒体报道,由海归博士其鲁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他们通过几年的攻关,在大量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合成出结构独特的微孔聚合物复合膜,然后用一种独特的聚合物电池生产工艺研制出这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是继液态铝塑膜锂离子动力电池之后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它毫无疑问将会增强中国电池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目前,该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现代材料动态》2010,(9):22-23
一种超大容量圆柱形单体400Ah锂离子电池近期由天津大学和北京天路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成功。天津市科技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天津大学对这一成果进行了鉴定。出席鉴定会的院士和相关专家认为,这项成果系统地研究并解决了圆柱形动力锂离子电池在正负极材料匹配、工艺配方优化和电池内部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魏春光  张清岑  肖奇 《材料导报》2005,19(Z1):251-253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研究重点是电池负极材料.根据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阐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发展动态,介绍了新型负极材料中的铝、硅、锡、硼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合金三类,重点介绍了锡基材料,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提高锂的可逆贮量和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有利于负极比容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提出了新型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硅因具有大的比容量,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工业化需其具备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硅-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提出制备低成本、性能稳定的硅-碳复合物将成为硅基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新型智能锂离子电池测试仪的组成及性能 ,它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 ,特别适合于生产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乙醇体系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FePO4,通过Mg2 掺杂对其进行了改性,最后以葡萄糖为碳源,制备了不同含碳量的Li0.98Mg0.01FePO4/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Mg2 掺杂产物中,Li0.98Mg0.01FePO4在0.1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40.1mAh·g-1;Li0.98Mg0.01FePO4/C复合材料中,含碳量为6%的材料性能最佳,尤其是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尤其是小型电池所存在的巨大商机,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各大电池制造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有前景的储能器件之一,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广泛应用。然而使用传统电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不够高、耐久性差、成本高,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纳米碳材料的发展为设计适合锂离子电池的新型储能材料提供了机会。纳米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包括独特的形貌结构、高比表面积、低扩散距离、高电导率和离子导电性能、可控的合成和掺杂等优点。因此,纳米碳材料在高可逆容量、高功率密度、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碳材料普遍存在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压滞后等缺点,且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决于碳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解决这一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对纳米碳材料的形貌和微结构调控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2)通过异质原子掺杂改善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3)将纳米碳与其他储锂材料复合形成复合电极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多孔碳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纳米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纳米结构和形貌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纳米碳的合成、电化学储锂性能和电极反应机理。本文还对纳米碳材料未来...  相似文献   

18.
硬碳具有嵌锂容量大,造价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制备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潜在的优良材料。介绍了硬碳材料的结构、特性及其用途,并综述了硬碳材料改性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潘钦敏  邓正华 《功能材料》1999,30(4):342-344
论述了目前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概况,并且对碳材料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影响锂离子碳负极 材料结构因素。同时简述了碳材料表面修饰2对碳负极嵌锂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各种表面修饰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吕成学 《材料导报》2006,20(Z1):300-30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锡基复合氧化物SnFeO2.5,再用氢还原法将SnFeO2.5还原,得到SnFe合金粉.通过XRD对其进行结构和组成分析,发现在390℃时,无定型的SnFeO2.5完全转化成SnFe合金;通过SEM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发现SnFe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300nm左右;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利用恒电流电池测试仪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其首次放电容量为360mAh/g,首次充电容量为340mAh/g,其效率为94.4%;第20周的放电容量是首次放电容量的75%,充电容量是首次充电容量的66%,其充放电效率为83%;SnFe的循环性优于SnFeO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