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前人对含油气系统的定义总结引申到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类型中前陆盆地在中国中西部油气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就中西部前陆盆地发育的机制、构造位置、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前陆盆地划分出前陆褶皱冲断带、前渊坳陷带、斜坡带和前渊隆起带四个构造单元,各个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对油气形成和聚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Bongor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是受中西非裂谷系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Bongor盆地下白垩统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生烃潜力较大,整体达到了好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并且具有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以及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以及聚集成藏,勘探前景很好。  相似文献   

3.
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4.
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在对前人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输导体系的概念和分类,将输导体系分为砂岩输导体、断裂输导体和不整合输导体。总结了砂岩、断裂和不整合输导体的研究思路和存在问题,指出输导体系研究要从动态角度出发,以油气运移成藏时期的输导性能研究为主,结合对输导体进行静态精细刻画,指出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车排子西部地区油气化探指标的综合处理及特征分析,认为该区属于中高丰度背景,非均匀—均匀地化场。优选了四个化探指标:热释烃甲烷、热释烃重烃、荧光320/405及酸解烃SiC4/nC4。通过对单指标异常及综合异常的分析,共圈定了6个综合异常,其中Ⅰ级异常二个,Ⅱ级异常2个,Ⅲ异常2个。经综合评价,研究区中部的甘家湖林场-六间房综合异常区带位于地层上倾尖灭区,是油气有利运移聚集区,三维荧光图谱显示为凝析油—轻质油型异常特征,是本工区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发现更多油气田,成为石油工作者当前重大任务,对于地质人员来说,则需要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过程。本文以克拉2气田为例,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最终总结出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以准噶尔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为例,介绍了中国东西部两个含油气区,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并通过对它们的构造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各自的油气生成特征,以及运移聚集的规律。并对两大含油气区进行了对比,有利于我们搞清它们的构造演化过程,总结规律,预测出有利的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8.
针对内蒙探区白音查干凹陷主要目的层段地质条件、油气性质复杂,录井现场解释困难等地质情况,综合利用气测—地化参数,采用地—气一体化解释方法,建议录井现场解释标准.  相似文献   

9.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表现为三期成藏:距今约125-120Ma的伊敏组早期、距今约120-90Ma的伊敏组末期以及距今约89-85Ma的青元岗早期。其中伊敏组末期应为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油气成熟度不同,早期油气成熟度较低,以区域不整合为主要运移通道,运移距离较远,可在远离烃源灶的圈闭中聚集成藏;中后期由于凹陷断裂活动,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受到限制,以垂向运移为主,同时,不整合与断裂裂系相互配合也可使油气呈“阶梯状运移”,此阶段油气主要在烃源灶附近的圈闭中聚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验阐述出:1)盆地沉降中心由西向东迁移中,形成了金湖、溱潼等持续快速沉降型凹陷,其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品质好,热演化程度高;2)处于盆地西部大型河流入湖区的金湖凹陷西部,形成了与阜二段优质烃源岩配套的阜宁组有利储集相带。3)在吴堡运动的残留坳陷区——金湖、溱潼凹陷,烃源岩整体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油气资源丰度高.次生油气藏发育。  相似文献   

12.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金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127-129,141
针对塔木察格盆地构造活动频繁和油气成藏期次复杂的情况,使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显微一红外光谱测法和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等方法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认为,塔南凹陷油气大量生排烃时期为距今125Ma~100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成藏时期主要为距今116Ma~88Ma,对应于伊敏组沉积晚期至末期。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的确定,对塔木察格盆地油气成藏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奈曼凹陷储层属于中生代残留型凹陷,在生储盖有效配置的制约下,仅九佛堂组储层为有效储层。九佛堂期为凹陷快速下陷期,储集岩成份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并具有横向分布不连续、纵向分布成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主要集中在近海数个含油气盆地中。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油气藏的生成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很好的了解这些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我们进行近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中国南海边缘盆地的构造和演变过程,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最后就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对南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含油气盆地勘探和开发程度的深入,地层精细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可以建立含油气盆地内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以露头、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利用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技术进行地层对比能进一步提高储层精细评价和预测能力,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盆地中热传导与岩石热导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盆地中热传导是最主要的热量传递方式,在大地热流一定的情况下制约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是热导率的大小。前人对岩石热导率与温度、压力、岩石孔隙度的关系以及岩石热导率的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下一步应该加强沉积岩平行层面方向和垂直层面方向热导率差异的研究及热导率与岩石输导性能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塔盆地的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固井质量问题逐渐显现,应用常规的固井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求,迫切需要提高固井质量。本文针对海塔盆地的地质特点、施工环境的特殊性,首先从地层、钻井液及水泥浆等方面开展分析,找出了影响海塔盆地固井质量主要因素。通过对水泥浆外加剂及外掺料的实验评价,优选出了适合海塔盆地的矿渣水泥及抗盐降失水剂,并对水泥浆体系与地层储层特征适用性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海塔盆地的水泥浆体系及冲洗隔离液体系。经过现场应用,使海拉尔、塔木查格两个油田固井质量合格率平均提高了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适应海塔盆地特点的固井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结合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物性评价面临井区地理位置分布广、储层纵向分布分散、岩芯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实验数据匮乏、测井建模困难、部分井区存在水溶气等难题,充分利用核磁测井技术在储层物性参数评价,尤其在孔隙度、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评价、识别孔隙流体方面的优势,提高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计算精度,为以后在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孔隙度测井物性参数定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