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滨河植被对河湾横向迁移的作用,以及河湾迁移对滨河植被群落分布的影响,对黄河源区兰木错曲弯曲河段崩塌块、凹岸植被生物量和凸岸植被多样性进行现场调查统计,给出了河湾迁移速率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其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呈指数关系;河湾凸岸边滩的泥沙沉积在不同重现期洪水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植被条带,对应于5种典型的植被群落;河湾的横向迁移对滨河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形成一种牧草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草场更新机制,原生演替不断循环进行,以维持草场的长期可持续放牧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识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滨河植被的带状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2015-2016年在黄河源区兰木错曲的河湾凸岸沿中轴线方向展开植被样方调查、植物种鉴定和土体级配特征分析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兰木错曲河湾凸岸浅水区至河漫滩上,滨河植被普遍具有4个明显的带状或弧状带分布,依次呈现从水生草本植物、湿中生草本植物、中生草本植物至矮生灌木的植被过渡。植被覆盖度由10%增大至100%,地表土壤机械组成由粉土质砾逐渐过渡为粉土质砂、粉土,级配由不均匀过渡至均匀。由灰色关联结果可知,植被覆盖度与土体粘粒含量、粉粒含量和根密度的关联性较强,关联度分别达到0.907、0.900、0.815。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滨河草甸对弯曲河流河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源区弯曲河流的6个河段进行水流特征和边岸植被特征等方面的野外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岸植被对弯曲河流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普遍发育于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分布区,河岸植被发育良好,河流形态发育良好;②研究区6个试验点的植物种类繁多,以中生、湿中生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凹岸和凸岸的植被覆盖情况差异明显,凹岸植被生长时间长、植被群落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植株平均高度较高,平均覆盖度是凸岸的1.5~2.0倍;③凹岸草甸植被的淘刷主要发生在每年7—8月的洪水期,植被根系层下部因淘刷临空而坍塌形成护岸,从而减小了凹岸河湾演变速度;④发育良好的河岸植被不仅减轻了河岸侵蚀程度,而且提高了河岸土体的机械强度,有利于保持河湾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翟文华  付宇  曹文庚  李泽岩  任宇 《人民黄河》2023,45(1):112-117+122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 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以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为基学习器,线性判别分析(LDA)为元学习器的堆叠(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对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关键环境变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0.01~190μg/L,超标率为16.74%;相对于RF、XGBoost、SVM模型,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uracy)、特异性(Specificity)和敏感性(Recall)最大;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及黄河决口扇地区,占总面积的33.81%;黄河决口情况、年均气温、年降水量、高程、水力梯度是影响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沉积环境与地下水中砷富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发育众多的弯曲河流,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形成4个弯曲河群:玛多-达日草原、若尔盖盆地、甘南草原和黄南草原弯曲河群。结合遥感影像与野外调查,研究黄河源弯曲河群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黄河源弯曲河群的河曲带宽度大于1 000 m的支流都属于若尔盖盆地弯曲河群,最宽为黑河(3 300 m),其次是白河(2 500 m),且牛轭湖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也在若尔盖盆地;平均坡降最大的是玛多-达日弯曲河群(0. 022),最小的是若尔盖盆地弯曲河群(0. 009);平均弯曲度最大的是若尔盖盆地弯曲河群(1.67),最小的是玛多-达日弯曲河群(1.19);弯曲河群的平均坡降与弯曲度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弯曲河群的边界条件是滨河植被作用下的二元河岸物质,其上层为根土复合体,下层为非黏性砂层或卵石夹砂层。  相似文献   

6.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实测水沙资料,系统分析了1950~2005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河段、不同分布单元黄河泥沙分布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主要是引水引沙和水库调度,其影响机理都是减少了进入中下游的输沙水量,从而增加了河道淤积;中游地区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水土保持和水库调节,水库蓄水拦沙运用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著的,而水库正常运用期,水库调度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段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产生影响;下游地区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引水引沙和滩区生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河源区2002年前的来水来沙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流域水沙来源及输沙变化特性,到上下游各站及本站的水沙关系,进行了水沙变化及关系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河源区9个气象站1997—2018年的逐日气温、地表温度和冻土深度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基于ArcGIS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高程插值法和相关系数法,对黄河源区温度和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以及封冻期起止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最大冻结深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布性,纬度较高地区大于纬度较低地区,海拔较高地区大于海拔较低地区。同时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相较于纬度低海拔低的地区来说,冻土冻结起始日出现的更早,解冻日出现的更晚,封冻期更长;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的冻结起止时间均发生了变化,大致表现为冻结起始时间延后,冻结消融时间提前,封冻期缩短,不同地区变化幅度有所不同,源区平均缩短速率为8 d/(10 a)。近20年来,源区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地温和负积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和冬季平均气温地温、周期内平均气温地温、负积温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负积温的响应最为显著,相关系数R=-0.762 7。这说明负积温每上升100 ℃,最大冻土深度将减少7.07 cm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晓燕  常晓辉 《人民黄河》2005,27(2):6-8,14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径流量大幅度减少的现实,以及对影响径流的关键因子存在一定分歧的研究现状,对源区径流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降水是引起径流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季节降水变化以及降水强度变化等原因可能导致了径流量减少;源区气候变暖,但气温增加与水面蒸发量没有密切相关关系,二者相关性仍需要深入探讨;源区下垫面发生变化影响了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但尚难明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下垫面变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初步掌握黄河源区藻类的概况,于2016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河源源区重点湖泊河段开展了浮游植物系统调查研究。调查记录浮游植物7门52种,以硅藻门(21种)和绿藻门(18种)为主,优势种多属硅藻门中的贫营养或中营养型种类。调查发现浮游植物密度整体较低,介于6.90×10~4~1.17×10~6 cells/L之间,夏季明显高于秋季,湖泊明显高于河流。通过对浮游植物的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认为,黄河源区水质介于极贫营养水平到贫中营养水平之间,水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良好。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源区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新民 《人民黄河》2000,22(1):29-32
黄河源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地草原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区内人口稀少,居民多以放牧为主。由于近年来气候升温、持续干旱,加上超载放牧及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加重,土地沙化,使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威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加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建议建立黄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治  相似文献   

12.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66,自引:0,他引:166  
由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田间试验资料,着重介绍和探讨了其研究方法。对田间土壤的颗粒组成(粘粒和粉粒含量)、干容重、土壤水吸力、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等进行了测定租统计分析,按一定精度和置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取样数目。根据半方差和自相关图分析了土壤特性的空间结构——方向性和相关距离;做为示例,应用Kriging法进行了最优内插计算。根据12个入渗试验资料,对所用入渗方程的适用范围和入渗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黄河源区河流自身的特点,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p,q),概化为ARMA(p,1),并运用最小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佳阶数p,运用修正的可变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的动态修正,以达到最佳参数的跟踪效果,并在白河流域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精度较高,其径流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均在0.8以上,径流总量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是黄河水文循环的起始地 ,对于黄河的水量 ,水质影响很大 ,维系着母亲河的源远流长。本文对源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为保护源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源区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辐射、潜在蒸散发等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要气候因素,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冻土消融也使得水源涵养单元受到显著影响。为科学认识和理解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对湿地保护、水资源调蓄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评估方法,阐述了黄河源区生态景观演变过程和泥炭地储水量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水源涵养单元对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指出融合多种研究手段、方法,多尺度、多过程、多要素揭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变化机理是未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区径流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年径流量占黄河流域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近20 a发表的有关黄河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对比。各研究成果在黄河源区径流整体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近几十年黄河源区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存在丰枯交替的演变特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未来一定时期黄河源区径流仍将有所下降。但在径流演变驱动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气温和蒸发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未来径流变化的定量预测仍存在差异。基于此,未来应注重开展黄河源区径流演变驱动机制、空间特征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源区水样、土样的离子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确定源区离子变化特征。离子的典型变化通过趋势图加以表现,具体说明当地气候条件、岩石、土壤以及水文特征对于源区干流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为源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源区作为黄河产水区,由于受到人类影响相对较小,水质较好。干流中离子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当地气候、支流、土样以及水体水文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利发展研究》2006,6(12):57-57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黄河源区湿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已成为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维岳  张玉琴 《青海水利》1997,(2):38-42,48
素有中华民族之称的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地区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广布冰川,湖泊众多,沼泽广阔,植被良好,水草丰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其独特的高寒草甸,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多样的自然类型,原型的生态环境,无论在科研上或自然生态保护上,还是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自然和近代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致使区内部分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