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沙帐地区白垩系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理清了东部白垩系与腹部、南缘白垩系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工区内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并探讨了本区白垩系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针对主要含油气体系域展开了高频层序划分,综合研究了含油气准层序的构造特征和成藏模式,并总结成藏特点,为白垩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指明方向。结果表明: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SQ2的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中,可将其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和14个准层序,并通过油气显示归位确定其中3个准层序为白垩系的含油气高频层序地层单元; 白垩系底部3个含油气地层单元均为超覆尖灭,其构造形态可划分为沙南鼻突、西泉鼻突和北38鼻突; 典型出油点主要形成了西泉鼻突成藏模式和北38鼻突成藏模式,前者为斜坡背景下岩性尖灭控藏,后者为构造与地层沉积尖灭复合控藏; 白垩系成藏具有受鼻突构造、局部断裂、地层超覆尖灭线以及岩性突变带控制的特点。总之,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西斜坡白垩系下一步勘探应以西泉鼻突与北38鼻突的地层超覆尖灭线附近发育的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垩系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东探区白垩系油气主要受阜康凹陷株罗系烃源岩的控制,平面上主要沿阜康凹陷周边分布,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中下部。白垩系构造面貌是由南西向北方方向笞升的大斜坡,构造圈闭不发育。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有利的相带主要集中在五彩湾凹陷-沙丘河、北三台地区,而该地区油气的保存条件相对较差。综合分析认为北三台西斜坡-阜康断裂带西段是准东白垩系今后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石东地区白垩系气测显示特征与一般情况下C1高,重组分含量低相反。原有的气测解释评价方法都不适用,通过对该区气测组分特征的研究,应用图版法作出了石东地区白垩系气测解释图版:TGAS-(C2 C3)/(iC4 nC4)图版,经石东4井应用证实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重矿物、黏土矿物分析、地震解释,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方法重新解剖石南21、石南31油藏给腹部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研究后认为石南油气田主体为地层油气藏,石南21为单斜削截型地层油气藏,石南31的两套油层分别为J/K不整合面上下的超覆型和侵蚀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它们均受前白垩系古地貌的控制.腹部前白垩系古地貌表现为"两凸一槽一坡折",其中盆1井西凹陷北环带的坡折带控制了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发育,东侧的3个泉凸起和西侧的达巴松凸起上由于沟谷下切形成的众多残丘型地貌单元,是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发育区.结果表明:按照残丘型地层油气藏新模式,在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北部部署前哨1风险井,钻井证实残丘型地层圈闭模式的存在,并且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在白垩系清水河组、侏罗系头屯河组获得丰富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及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入手,对克参1井白垩系划分对比进行了详细探讨,并解释了白垩系厚度巨大及未钻遇侏罗系的原因。指出:井探2700 ̄6150米地层归属白垩系,可划分为三个组,本井未钻遇侏罗系。  相似文献   

7.
原油指纹技术在陆梁油田产能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油色谱指纹是指原油中通过色谱分离的正构烷烃之间的化合物。分析陆梁油田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及白垩系内不同储层的原油指纹特征,确定这些原油指纹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两层与三层原油的配方实验,建立了分层产能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对于两层及三层合采的情况,实际配方与指纹计算的误差分别在9%以内和12%以内,说明原油指数可以用于计算该油田多层合采井中各层的产能贡献、监测油层的产能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抚顺老虎台矿区各类水体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研究,阐述了地表水与矿井各开采水平及73003#突水点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论证了矿井上覆白垩系砾岩含水层与73003#突水点的联系。研究表明:73003#突水点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与地表水及其他开采水平差异较大,而与白垩系砾岩水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相似。根据同位素、水化学特征及混合计算发现,突水点的水是白垩系地下水与第四系地下水的混合,且白垩系砾岩水占67%,占主导作用;矿井突水通道为活化的F1断层。  相似文献   

9.
对江汉白垩系冲积扇沉积储层进行模式识别及定性预测,从振幅、波阻抗、速度三种方法预测结果比较分析看,速度反演结果更可信、更可靠,速度反演为该区白垩系储层预测的主要敏感参数,对江汉白垩系下步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结合钻后效果分析,认为速度反演更能有效区分砂、砾岩,是白垩系冲积扇储层预测最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江汉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是油气资源的新领域。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实验室分析数据,研究了潜江凹陷南部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000m的新沟嘴组、沙市组、白垩系和前白垩系潜山的沉积微相、储层岩性、物性特征及砂岩分布规律,提出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盐池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与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盐池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和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了该地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与水化学特征,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因类型,结果表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贫乏,且水质较差,多不具供水意义;白垩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水质普遍较差,但白垩系与第四系的混合潜水水质相对较好,须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截锥型旋转壳力学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截锥旋转壳的力学计算中利用了环状样条单元,这种单元的构造采用沿截锥型旋转壳的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分别取Hermite插值和样条函数插值,文中推导出了环状样条单元的单元列式,并用这种单元计算了截锥型壳基础的内力和位移  相似文献   

13.
板料拉深数值模拟的效率和精度与单元的选择有很在关系。ANSYS中基于单元公式的不同提供了大量的单元,在介绍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的基础上,提出了用SHELL93和VISCO107两种单元来模拟板料拉深成形过程,并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白垩-下第三系泥岩盖层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平原南部中、古生界地层具有多旋回残余改造盆地的特征,油气成藏表现为"多期多源成烃、晚期次生成藏",而对晚期成藏整体封闭保存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白垩系-下第三系盖层封闭能力和对油气保存的有效性。利用常规测试方法、气体吸附法与压汞法,对白垩系-下第三系泥岩盖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粘土矿物及微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泥岩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埋藏深度1400m为本区盖层封烃门限深度,预测了白垩系-下第三系泥岩盖层有利分布区,结合中、古生界烃源岩演化和构造演化评价,论述了盖层对油气保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白垩系与第三系界线异常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在白垩系与第三系界线上的几个最主要的异常现象的地质记录,并就冲击论和火山论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不同的解释和概要的综述。认为K-R界线地质记录中诸多的异常现象主要由地外撞击引发的巨大灾变而造成,而火山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及环境渐变的累积效应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常用的平面欧拉梁单元位移插值模式应用于大变形问题的T.L.有限元分析时,不能满足单元间转动位移协调要求,降低了有限元的求解效率和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导出了Lagrangian描述下平面梁单元节点转角和位移导数间的关系,根据单元间平动位移和转动位移的协调条件构造出大变形梁单元的位移插值模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单元Green应变的表达式,并基于虚功原理得出了平面欧拉梁大变形条件下的有限单元列式.编制了采用修正牛顿法求解的有限元程序,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单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该单元具有计算量小、计算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哈萨克斯坦NB油田白垩系储层和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促进油田构造低部位的滚动勘探开发进程,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沉积微相和储层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系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好,以中高孔—中高渗储层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北偏东方向,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物性高值区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基本一致。明确了白垩系沉积微相类型和有利储集体分布特征,有效指导了NB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18.
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荧光分析、地震层位精细标定、连井剖面砂体对比等技术方法,证实了石南47井区清水河组早期存在古油藏,重新认识了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形成的过程,并为白垩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纪,三个泉凸起西段清水河组发育低幅度背斜构造,受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和侏罗系油藏次生调整油气的共同充注,形成规模古油藏,表现在石南47井区2 040~2 084m的QGF指数较大;2)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清水河组背斜幅度变小甚至消失,三个泉凸起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变成南低北高的形态,使得清水河组油气向上向北调整,由2 040~2 048 m的QGF-E强度较低可以证实,调整的油气运移至呼图壁河组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3)现今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的形成不仅仅受断裂、不整合、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也与清水河组古油藏的形成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西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西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前中生代基底上的中生代盆地,其内部被两个隆起带分国六个坳陷,并沉积了侏罗-白垩系两套生油层系,与有关储集岩,盖层相结合,具有形成多种型油气藏的可能性,如能加快该盆地油气勘探步伐,则有可能获得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确定了松滋油田新沟嘴组、沙市组、白垩系红花套组和渔洋组的油源关系,认为万城断层上下盘各层位的原油均来自于梅槐桥洼陷。运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分布等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油气运移充注方向,白垩系渔洋组、红花套组的原油均为梅槐桥洼陷内新沟嘴组生成的原油沿万城断层运移而生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