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在建立基本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地震层序、体系域、地震相、沉积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研究区内侏罗系有利的储集体发育体系域、有利相带及平面展布。最终,针对出油目标层,应用几种有效的反演方法完成岩性圈闭的识别,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3.
4.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川西拗陷中段须四下段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测井、录井、露头资料综合研究方法,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划分出了四、五、六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并分析了各相带不同级别旋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横向和纵向上旋回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基准面旋回分布模式.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须四下段为一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其上升半旋回代表一个典型的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退积型扇三角洲平原相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其前缘相的旋回类型较丰富;西部龙门山冲断带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凹陷区为上升半旋回为主的完整旋回,而在远离物源的东部斜坡带多发育近似对称的完整旋回.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7.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玲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16(2):37-39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 ,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 ,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 ,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 ,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 ,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8.
9.
10.
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地震等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了桂中坳陷中泥盆统罗富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分别为SQ1和SQ2。区内的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上超和削蚀,在垂向上主要出现在地层叠加方式的转换带。通过对基干剖面、辅助剖面和主要钻井资料的分析,绘制了桂中坳陷中泥盆纪东岗岭期(SQ1,SQ2)的沉积体系图。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分地西缘延安组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小(准)层序进行了重新定义,它既可以是向上变浅的层序,也可以是向上变深的层序;根据构造作用面、煤层或煤组具有的等时性,对鄂尔多斯地盆地西缘侏罗纪延安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划分为21个小层序,5个小层序组,组成了三个体系域;初始充填体系域主要由辫状河沉积体系组成,超覆充填体系域由曲流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组成,退覆充填体系域由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表明它是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经历了盆地形成、发展、萎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结合钻测井资料,将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5),平均延续时间约为3.4 Ma.三级层序界面主要为Ⅱ型层序界面,表现为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也可表现为暴露溶蚀面,以界面下溶蚀缝洞及其方解石斑块发育为特征;顶部为Ⅰ型层序界面,与东吴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叠合到一起,可表现为非均质、强烈的岩溶.受陆表海台地背景控制,在区内广大地区三级层序仅见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发育,海侵体系域多表现为低能的台内洼地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多表现为相对高能的生屑滩沉积.三级层序往往具有海侵体系域的厚度大于高水位体系域的厚度的特征,反映了三级层序海平面变化是一个缓慢海进一快速海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四川西部松潘—甘孜地区广泛分布一套三叠系黑色砂板岩层系,由于其岩性单调、古生物化石贫乏,给该
区地层划分、对比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从锶同位素地层学基本原理出发,对甘孜北部西康群新都桥组中薄层状
灰岩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6件样品的N(87Sr)/N(86Sr)分别为0.708688、0.708659、
0.708907、0.708223、0.708341、0.708266,平均为0.708514。表明该地层的碳酸盐岩样品可能遭受了不同
程度的成岩蚀变,多数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偏离同时代的全球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14.
裂缝是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油气富集和单井产能。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成像测井资料,对川中地区致密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地质成因上,该区中下侏罗统沙溪庙组一段致密砂岩和大安寨组致密灰岩储层的裂缝可以分为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两种类型,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按照裂缝倾角,构造裂缝可以进一步分为低角度裂缝(0°~30°)、斜交裂缝(30°~60°)和高角度裂缝(大于60°)。由于低角度裂缝的直井钻遇率高,而斜交裂缝与高角度裂缝的直井钻遇率依次降低,所以对其裂缝密度统计时需要进行校正。根据裂缝与岩芯的空间几何关系,采用裂缝面法线方向上单位长度的裂缝条数进行校正。结果表明,该区沙溪庙组一段和大安寨组高角度裂缝线密度远大于低角度裂缝,反映该区致密油储层具有以高角度裂缝为主的特点,修正了过去长期以低角度裂缝为主的认识,对深入认识该区裂缝发育规律和指导致密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陆相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耀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20(1):38-41
介绍了四川盆地区域地质概况;采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论述了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特征和成油气史;研究了生、运、聚与油气成藏关系;指出位于生油中心西南侧的早期古隆起圈闭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 ,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 ,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 (如 Ba,Cs,Rb,Sc,Hf,Zr Co,Cr)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 K+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 Ca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揭示 :自晚侏罗世开始 ,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含油气区构造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方法,研究了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对盆地内层序界面或区域性层序界面进行了追踪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含气区可以划分出5种类型的构造层序界面,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12个二级构造层序。一级构造层序揭示了盆地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5个盆地原型。二级构造层序揭示了大的构造幕中次一级构造作用(如构造沉降)所引起的充填地层层序变化序列。 相似文献
18.
以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进行单井层序地层划分。通过对单井层序地层特征的分析,结合三维地震,选择典型联井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横向对比,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利用每个时期的古地貌图叠加地震相,得到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最后分析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可划分为2个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为Ⅱ型层序界面,层序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 2个三级层序中,海侵体系域厚度较薄,SQ2中高水位体系域在元坝X井中较元坝22井更为发育; 礁滩主要在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中发育,海侵体系域中虽也有生长,但是规模小。 相似文献
19.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相似文献
20.
分析川西坳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源岩可溶有机质、族组分特征和镜质组反射率,发现其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为0.53%~62.02%,平均值达5.9%,有机质类型以Ⅱ型有机质为主且大多已达高成熟阶段,处于大量生烃期。通过烃源岩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有机质沉积时期主要为内陆泥炭-沼泽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