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对我国油画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西学东渐"、在借鉴、引进西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表现方式、主题等实践过程中,更要意识到中、德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的差异性,油画家要达到"中西融合",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还要努力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精神,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油画艺术表现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在绘画艺术上走的道路与西方绘画不同,究其思想根源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一方面是孔孟儒家所显现的"中和之美"的典型;另一方面是由老庄道家所显现出来的彻底的纯艺术精神的性格。中国艺术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明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期,被寄予厚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新民改良运动,曾经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次发展。由林凤眠等老一辈艺术家引入的新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林凤眠先生一生致力于"架设一座沟通东西文化的艺术桥梁",探索欧洲社会以理性思辨为特征的艺术"现代性",与中国艺术传统结合后可能具有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重视理性的现代艺术观念对当时的社会改良带来了促进作用。他的艺术历程,反映出中国早期现代艺术发展的特点,也同时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实践在艺术文化领域的回响。  相似文献   

4.
牟永祥 《网友世界》2014,(16):70-70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文章着重从出席时间的差异、座次安排的差异、餐具的差异、进餐礼仪的差异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博采众长,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水"和"彩"是水彩艺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特征和绘画元素,中国水彩艺术工作者在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精神、研究西方美学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西方传统水彩艺术以水性美为审美趋向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对水的理解和体味,同时结合西方绘画中对形、色的认知和理解,创造出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中国水彩艺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意大利设计团体"孟菲斯"的设计以及"后现代"对装饰的复兴和重视,对中国当代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基础上的所谓"中国元素"设计风格,一直以来都缺少对当代文化的体现和响应。所谓"中国风格"的当代设计,要么沿袭传统的装饰样式,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亦步亦趋;要么一味崇尚西方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语言,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将自己束之高阁。当代设计必须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吸收营养,寻找出路,并适应当代的审美趣味,否则,中国的设计只能在历史的断裂中,在西方设计艺术成果的阴影下亦步亦趋,永远找不到出路。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油画成为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艺术,是中国当代油画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将丰富多姿的宋代花鸟画植入人物写实油画中,是将中西两种传统审美形式进行结合,寻找人物与花鸟之间、油画与国画之间、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融合产生的意趣与意境,既是对宋代花鸟画的一次新认识,也是油画形成个人化绘画语言,创作有意味、有意境艺术作品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文化与艺术发展转折的年代,文革与西方印象派、现代主义书籍、文化的传入,引发了"人的觉醒",追求自由、解放个性的呼声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青年艺术家登上艺术的大舞台。徐冰、黄永砯、谷文达、蔡国强作为这个时代的"四大金刚",他们都经历了八五思潮,后又旅居海外,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中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子,文章通过对黄永砯、徐冰部分作品的分析,从材料运用、作品表现形式以及作品表达中西方文化碰撞内涵三方面来研究文化碰撞下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华文明和以欧州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形成了源自于各自哲学思想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及艺术理论,在绘画、雕塑和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中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文章从地理环境因素出发,以绘画艺术为例,多维度深层次分析中西绘画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所产生的原因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艺术创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绘画的方式,而是用更多元的语言来表述。借助数字技术和新材料应用,通过纪实或观念影像、装置雕塑、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表达观点与情感。艺术家吕胜中作品——"众"的创作灵感根植于对中国民间美术的深刻认识和西方当代艺术的体悟,包涵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他的艺术态度是为实现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为背景和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为土壤,开辟具有中国式、国际化当代艺术所坚持的实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正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本土文化的时候,我国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却忽视了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缺失的问题,表面上是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面对西方文化巨大冲击,完善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确保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是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艺术特色独特又浓厚。民间玩具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族玩具是研究民间艺术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丢掉自己宝贵的文化,因此研究民间玩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重要的设计运动,体现了以农耕文明和渔猎文明为基础的古代设计向以机械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设计的转变,在世界现代设计史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设计是中国设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大众图像的呈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绘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研究有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分水岭之称的波普艺术,有助于认清这段艺术的历史价值。本文针对大众图像在中国当代波普艺术时期油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结合画家个案分析,提出大众图像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生机和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几千年的历史连续性构成了其独特延续的艺术魅力,而现代设计艺术区别于传统的中国式工艺美术,引入中国,要想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就不能脱离、割裂甚至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本身的独特位置及其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包容与影响。所以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融和是导致设计作品能否以旺盛的民族生命力,生存于世界设计艺术之林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艺与道合     
艺术是思想的产物,是艺术家素质修养的自然流露。艺术的表现需要出色的表现技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正所谓艺与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国的艺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们需要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表现语言、形式上应当在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博古通今,消化融合才能真正达到艺与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艺术设计与其思维过程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本文以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为依托,将道家的理论精髓置入新兴的艺术设计思维领域,剖析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思想的接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思维模式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当下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但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施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在诸多直接的原因之外,本文立足于深层文化思考,对中国视觉民俗文化主体之一的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作了进一步的透析,以期寻绎出在宏阔的民俗文化生态中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教育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元素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浓郁的民族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艺术的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面对全球以西方文化和艺术为主流的发展方向,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基础,积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民族的和世界的充分结合,才能使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世界性,带领中国的平面设计走向一个更宽的领域,迈进一个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商业化广告在艺术领域中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很多设计师都想到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墨艺术作为传播形式,但是有些设计师只是盲目地追求水墨艺术,以及水墨艺术对受众的易读性,却忽略了水墨元素最本质的内在特性以及文化内涵,在平面设计长久的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弘扬水墨文化,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重新调和水墨元素易读性和水墨设计内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