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莉 《数码设计:surface》2010,(9):199-201
文章通过论述产品创新中人性化设计的发展与定位,个性化设计由人性化设计开始及个性化设计可行性以及实现途径,说明创新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沟通表达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因素,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在此前提下将个性和风格融入进去,为产品创新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3.
在人性化设计成为当今工业设计潮流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设计必须考虑的前提,设计将更多地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本文试图将设计心理学中的消费者心理规律应用于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中,以求更好地为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出能够让消费者心动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惠普(HP)近期新推出了黑晶U系列个人电脑,它在以往惠普个人电脑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时尚、人性化的设计要素.是针对追求轻松数码应用的家庭以及看重生活品质的时尚年轻人推出的新一代产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惠普黑晶U系列个人电脑有何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5.
石宜慧 《数码设计:surface》2009,(4):161-163
现在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不再以成人世界为主流,市场趋势逐朝向更年青的消费者为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家人、亲友陪伴,伴随成长的产品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对少年儿童产品设计仍存在些主要问题:设计创新能力不足、造型美感能力薄弱、对使用者的人性角度关怀不够、使用材质与安全性欠缺考虑和考虑角度不够人性化。设计者应在儿童产品设计上,添加更多人性化角度,在产品中应强调细节开发、色彩等,从中建立儿童个人独特个性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新林 《数码设计:surface》2014,(12):51-53
文章针对老年药品包装设计发展滞后的现状,提出了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实施人性化包装设计的方法与评价尺度。人性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视觉与行为两个层面,前者注重药品信息传达的易识别性和设计语意表达的准确性,后者注重通过对老年人服药行为的引导、支持来有效规避各种用药行为障碍。人性化老年药品包装的设计评价则由形式尺度、功能尺度和伦理尺度构成。形式尺度强调形式美感与信息传达效果,功能尺度强调用药行为的实现方案是否合理,伦理尺度强调设计者善意与爱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8.
张晶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7,(7)
文章简要介绍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通过搜集整理成功的工业设计案例,提炼出产品造型人性化设计的若干方法,并在汽车造型设计上的应用给予了介绍。以期对当代汽车的造型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农业经济的发展,全球农机企业激烈竞争。而在农机产品革新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民们对农机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机产品的人性化理念的深入,对提高农机产品设计及加强农机企业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对农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进行重点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部分可行性设计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晓莉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7,(2)
随着网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形象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人性化设计是网络形象设计的首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受众有其自身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对博物馆展示设计有着特殊的需求和感受。本文结合对国内博物馆青少年受众调查研究结果,总结出我国博物馆展示在与青少年受众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试图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容和手法方面提出一些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产品设计越来越关注固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反映和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的产品在设计领域逐渐凸显出来。把握生活形态研究和设计艺术两者的关系,让产品更加趋于特定人群的需求。从而使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张帆 《数码设计:surface》2010,(2):121-12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要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中贯彻和实施这一理念仍面临着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城市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水平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笔者考察了日本的五个城市,包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东京,学习了日本很多先进的城市设施设计理念。我用很长时间去收集日本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总结出其中的设计规律,希望能对中国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徐秋苗 《数码设计:surface》2010,(2):47-4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不同,随之设计方式为符合大众消费得以转变。本文以美国消费文化的变迁和设计的转变为研究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之间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轨道公交站台中的信息传达设计进行展开,以满足公民最基本的平等出行、社交的权利为出发点,结合通用设计理论的核心价值,把握其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以“如何能被功能有障碍的人使用,就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⑴的设计准则,引入到我国城市轨道公交站台的信息传达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6.
定艳秋 《数码设计:surface》2014,(5):63-65
文章通过缝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提出其设计原则,并且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分类研究.剖析不同类型道路景观设计的要点,从而更清晰地理漓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以期对于以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柯 《数码设计:surface》2014,(9):134-136
文章以作者亲身参与的编著项目及田野考察为契机,将蒙古族传统马具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蒙古族传统马具设计的系统性为论点,探讨其系统构成、单元功能及三个子系统的分工与关联。 相似文献
18.
余岚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7,(7)
本文从消费文化环境视角出发,探讨了“设计美学”的重大变化。阐述了消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展示了“视觉快感”和“符号语意”在“设计美”中的表现,并阐明了消费文化对“设计美”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情感设计美”与“符号设计美”是当今“设计美”一种发展趋势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现今急速增长的老龄人群及相对滞后的老龄产品这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无障碍设计为切入点,从老龄人群无障碍产品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上分析了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老龄产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性的提出了老龄人群家用医护床创新设计与研究,并希望通过设计与研究真正起到引导社会、企业、学校及关爱这一群体的大众去探讨,设计研究出为他们服务的好产品。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young people's access to and use of computers in the home and at school. Drawing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2001 and 2003 with over 1800 children in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on group interviews in school with over 190 children and with visits to 11 families, the paper discusses: (1) children's current use of computers in the home and in school; 2) changing patterns of computer use in home and school between 2001 and 2003; (3) the impact of ag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area on young people's computer use in home and school. The paper then goes on to discuss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use of computers an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young people's home and schoo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CTs) are really ‘different worlds’. Through analysis of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re less distinct in terms of young people's ICT use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proposed, in particular through young people's production of virtual social networks through the use of instant messenger that seem to mirror young people's social school context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effective home–school link strategies might be adopt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ermeability of home/school boundar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