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五机架冷连轧厚度AGC系统稳速轧制数字计算机仿真”是冶金部重点科研项目,目的是为改善AGC系统的性能创造条件。通过武钢冷轧厂和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仿真结果与实测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参照仿真计算结果修改实际控制系统的参数后,一机架出口带钢厚度偏差和1~5机架间的张力波动幅度都有所下降,该项成果于85年6月在武汉由冶金部科技司主持通过了技术鉴定。 该仿真器程序设计采用模块结构,应用FORTRAN语言编程,方便移植,通用性强。根据控制系统及工  相似文献   

2.
冷连轧机液压AGC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φ90/φ200×200四机架冷连轧机液压APC、动态设定型AGC、监控AGC及张力AGC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原理、系统配置、程序设计及系统调试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某1720mm五机架冷连轧厚度自动控制AGC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设计了其带钢冷连轧机组AGC系统方案;以典型产品为例确定轧制工艺参数;选取合适的冷连轧机组厚度控制数学模型;给出了典型产品厚度控制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四机架冷连轧机的自动厚度控制(AGC)系统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实施方法。在对四机架冷连轧机进行技术改造中,改进了该连轧机原有的压下机构,改原来的电动压下为液压压下,进行厚度调节,原来的电动压下只用来进行换辊之后的调整轧制线用。为消除厚度偏差,在厚度控制系统中设了两个微机子系统。第一机架为闭环系统,它有三个功能。粗调AGC主要是在第一机架消除坯料的各种波动,以达到预定的比较精确的厚度。因此在后几架采用了接近等压条件的轧制控制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厚度和板形的综合指标。由于磨损和温度变化对轧辊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成品厚度的误差,这些误差经第四机架出口测厚仪检测,将信息反馈给DIR 4微机子系统,由计算机按设定的模型通过调节第四机架或第三机架的工艺参数,来消除这些误差,这是由连轧机的精调系统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冷轧带钢压下厚度控制和流量厚度控制实现方式的原理,在分析单机架可逆轧机和冷连轧机组的张力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指出单机架可逆轧机以及冷连轧机组采用入口恒张力控制的第1机架需采用压下厚度控制实现方式,采用入口张力极限控制的机架需采用流量厚度控制方式,并从流量厚度控制的角度剖析冷连轧轧制特性,分析、比较了流量厚度控制方式在冷连轧机组常规AGC系统、全秒流量AGC系统、扩展秒流量AGC系统中的不同应用。最后总结出2种厚度控制方式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1概述冷轧板带厂1550mm酸轧联合机组设计年产能100万吨,于2008-05投产,轧机采用5机架连轧方式,均为4辊轧机,采用全液压压下式AGC控制系统,厚度控制精度0.002mm。AGC系统采用单组阀台控制一个伺服压下液压缸方式,每个压下缸由一个伺服阀单独控制,没有备用阀组,伺服阀为射流管式,抗污染能力强,可以在清洁度等级NAS8级工况下正常工作,机架快开也是采用插装阀组,反应速度快,3 s内可以将  相似文献   

7.
轧机一机架AGC控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博 《冶金设备》2003,(1):35-38
主要描述了宝钢 1 5 5 0冷轧机组第一机架的自动厚度控制 (AGC)的构成 ,分析了AGC各控制方式的作用及其各相互之间的关系 ,重点阐述了各控制参数的优化及调试效果。从而突出了一机架在AGC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善热连轧机出口带钢厚度精度一直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目标。针对基于弹跳方程的AGC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现象问题,分析了温度波动对轧机出口带钢厚度的"重发性"影响,提出了兼顾板形的硬度前馈自动厚度控制KFF-AGC策略,实现了F3~F4机架的硬度前馈控制和F5机架的硬度过补偿控制。在鞍山钢铁集团公司1700ASP的实际应用表明带钢厚度与板形控制精度得到很大提高,系统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2 230 mm酸连轧机组存在带头厚度控制精度偏低,5#机架出口厚差呈周期性厚度衰减振荡波动等问题。对2#机架前馈AGC的控制逻辑进行了优化,对AGC系统的板厚-张力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将T45低速下张力死区减小至±1%,并研究开发了FGC带头厚度补偿的方法,补偿了由于△S为正值出现的带钢减薄和FGC带头辊缝变化量ΔS为负值出现的带钢增厚等问题。对于厚度超调问题,针对4#机架MN-AGC控制增益系数中的比例系数Kp和TN进行非对称分档处理,解决了非稳态过程中带头厚度控制的“震荡”问题。经过以上优化,2 230 mm酸连轧机组月均厚差切除量从2018年的170t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35 t。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冷连轧机组厚度控制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分析了影响冷连轧带钢厚度精度的因素,说明了厚度自动控制的原理和几种常用的AGC系统,并提出了新钢1 550 mm五机架冷连轧厚度自动控制系统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段为萍  冯旻  程绍娟 《宽厚板》2006,12(3):35-37
本文以济钢中板2 500 mm精轧机液压AGC系统为例,阐述了液压AGC的工作原理、用过程机进行轧制规程优化及基础自动化与数据库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宝山钢铁厂2030mm五机架冷边轧机的第一、二和末架AGC系统为基础,分析了三机架冷连轧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了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提出了改进末架轧机AGC系统结构的措施,并采用计算机对该系统的动态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系统工作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3.
热连轧机液压压下变系数控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轧机架液压压下系统振动一直是热连轧工序研究的课题,而热连轧AGC控制又是带钢厚度控制的核心.本文结合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热连轧厂1 549 mm热连轧机生产线实际,应用了压下变系数技术,在保证带钢厚度精度的前提下,对液压压下系统进行控制.生产实际表明,在采用该技术后,厚度精度由95.52%提高到96.2%,同时也克服了液压压下系统的振动.  相似文献   

14.
马钢UCM冷连轧机厚度及板形控制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UCM轧机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并分析了马钢4机架6辊UCM连轧机AGC、ASC等系境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全连续冷连轧机带钢厚度自动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树刚  王京  杨荃 《冶金自动化》2006,30(6):55-59,62
介绍了各种厚度控制策略在河北中钢1250mm八辊五机架全连续冷连轧机组中的应用。针对SI监控AGC的大滞后问题,提出了采用改进后的Smith预估控制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和现场运行证明此算法有较好的鲁棒性。在实际轧制过程中,各种AGC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带钢厚度的精确控制,现场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凌源钢铁集团880mm中宽带热连轧机生产线是1992年从德国引进的旧设备经整体改造建成的,在2 0 0 3年精轧区的改造中,精轧机增加了AGC控制功能。由于原活套系统响应速度慢,跟随性不好,其调节能力难以适应液压AGC系统的要求,因此同时对活套系统进行了改造。该热连轧系统共有五套活套控制器,分别位于六架精轧机之间。改造后的自动化系统采用美国GE FANUCVMIC公司双CPU、VME总线的高性能HPC工业控制器,完成精轧区的速度主令控制及活套系统控制,活套张力控制信号通过内存映像网传送;传动系统选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5台6RA70全数字直…  相似文献   

17.
厚度精度是衡量带钢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首钢京唐酸轧机组厚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包括1#机架FF-AGC、BISRA-AGC和GM-Smith AGC以及2#-5#机架MF-AGC的综合的厚度控制策略.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成品厚度偏差小于±1%,达到了较高的厚度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宽带钢热连轧机的AGC功能是提高轧机成品带纵长厚差精度的必要措施。压下机构是AGC的执行机构,采用电动AGC时,机构机电力能参数的合理配置是AGC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在精轧机组后三架轧机上,用液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替代传统的电动压下位置控制系统,引入压力AGC控制方式,以监控AGC作为辅助,大幅提高带钢厚度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20.
双机架中板轧制多数未能在粗轧机后安装测厚仪,因而中间坯厚度精度较差,第二架精轧测厚仪也是轧后监测,滞后性较大.测厚计AGC滞后很少,但不同AGC因为偏差信号传递方式不同,厚度控制效果并不相同.本文采用新开发的交互式图形化轧制仿真平台,在设备参数相同前提下,通过输入同种原料条件,对直接轧制和几种液压AGC系统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表明Dynamic set-AGC方式具有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