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Ni-W-SiC纳米复合电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种新型的分散方法促使纳米SiC在镀液中的均匀有效分布.初步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的影响,着重研究阴极电流密度对Ni-W-SiC纳米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断面形貌、n-SiC共析量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不变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电流密度可制备出形貌良好、成分均匀、硬度较高的纳米复合镀层.  相似文献   

2.
3.
李志林  刘建军  关海鹰 《材料保护》2006,39(7):20-22,25
用电镀的方法制备出Ni-纳米TiO2复合电镀层,讨论了表面活性剂、阴极电流密度、搅拌速率等对复合镀层硬度的影响并分析了纳米TiO2的加入对复合镀层硬度、耐蚀性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与纯镍镀层相比,Ni-纳米TiO2复合电镀层的硬度可提高90~190 HV;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散纳米TiO2所得复合镀层硬度最高,说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利于纳米TiO2-Ni复合电沉积.浸泡试验表明,在硝酸溶液中复合镀层的腐蚀速率高于纯镍镀层的腐蚀速率,但远低于未镀覆钢板的腐蚀速率;极化曲线表明,与纯镍镀层相比,复合镀层的自腐蚀电位没有显著提高.说明在复合镀层中添加纳米TiO2不能改善其耐蚀性.  相似文献   

4.
镍 -纳米氧化铝复合电镀液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质均匀稳定的镍/纳米颗粒复合镀液是制备镍/纳米复合镀层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在瓦特镀镍溶液中加入纳米Al2O3粉末,混合液静置10 h后,因颗粒沉淀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分层,通过比色法研究了分散剂、分散形式、镀液pH值对纳米Al2O3粉末在镀液中均匀稳定分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镀液中加入适量的聚羧酸铵、柠檬酸三铵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散剂,并通过超声分散,可得到稳定分散10 h以上的复合电镀液.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复合镀液中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为63 nm,略大于其原料颗粒的尺寸(40 nm),大部分的纳米颗粒在复合镀液中能实现高度分散.  相似文献   

5.
Ni-Al2O3纳米复合电镀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初步研究了复合电镀各工艺条件:电流密度、镀液pH值和温度以及搅拌方式对Al2O3纳米微粒在镍基复合镀层中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增大不利于提高镀层中纳米微粒的含量;pH值增大也明显使复合量降低;镀液温度升高,镀层中微粒的复合量随之略有改变;电镀时,加强搅拌或适当改变搅拌方式,可以使复合镀居中的纳米微粒含量提高。还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对Ni-Al2O3镀层表面进行了观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当前电镀工艺发展的趋势及其应用,对电镀生产中的污染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电镀技术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盐雾试验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纳米TiO2对钢板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TiO2复合涂层断面形貌.研究表明,纳米TiO2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均优于未添加纳米TiO2涂层,当纳米TiO2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涂层耐盐雾时间由420h提高到710h,涂层阻抗值也由107Ω·cm2增加至109Ω·cm2.从涂层断面观察发现,纳米TiO2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颗粒较均匀分散,粘接紧密,形成较为致密的纳米复合涂层.  相似文献   

8.
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8,自引:5,他引:73  
综述了纳米颗粒在复合镀层中对提高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耐高温性能,减摩性能的作用,以及近年来有关纳米颗粒在复合镀层制备过程中的沉积机理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余先生 《材料保护》2005,38(2):33-33
开发的“纳米级微粒增强复合镀技术”是采用纳米级微粒为第二相混合颗粒,镍为基质金属,在金属体表面形成高致密度,结合力非常好的电沉积复合镀层。采用此项技术处理的金属表面具有超硬(耐磨)和减磨(自润滑)耐高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化学镀Ni-P-SiC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Ni-P-SiC复合镀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SiC微粒的预处理、分散方式、SiC浓度、pH值、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镀速、复合镀层中粒子分布及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能,最后指出了Ni-P-SiC复合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45号钢为基体,采用电刷镀制备了Cr-CNTs复合镀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附带能谱仪(EDS)等技术对镀层的晶粒尺寸,截面与表面形貌及CNTs在镀层表面的分布进行了表征。此外,利用显微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磨损试验机等仪器对镀层的硬度、抗腐蚀性、耐磨性等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Cr-CNTs复合镀层组织致密无明显缺陷,CNTs弥散分布于镀层中,在胞状组织的交界处出现了富集;适量CNTs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镀层的晶粒;在CNTs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等作用下,复合镀层的硬度提高了23.8%,腐蚀速率降低了49.2%,而且耐磨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耐蚀性人工汗试验、镀层结合力测试、镀层厚度测试以及电镀成本的核算等方法,研究和比较了以钯为基材的镀铑新工艺和以镍为基材的常规镀铑工艺.结果表明:基材和铑镀层的厚度增加时,镀铑产品的耐蚀性会增强,而铑镀层的厚度增加时,耐蚀性增强尤为明显;以钯为基材的镀铑产品外观色泽好、结合力强,较常规工艺有较强的耐蚀性和低廉的镀铑成本,耐蚀时间最高提高了87.5%,在耐蚀性相当的情况下,可节约成本达24%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电刷镀纳米Ni-P-SiC复合镀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纳米微粒加入镀液可提高镀层的性能,用电刷镀方法制备了纳米SiC/ Ni-P复合镀层,测试了纳米SiC微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的影响,探讨了纳米SiC微粒复合镀层的强化机制及Ni-P晶化过程中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电刷镀制备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纳米微粒在镀液中的分散均匀性并能提高复合镀层性能.在Ni-P合金镀液中适量添加纳米SiC微粒(7~10 g/L),纳米SiC微粒在形成复合镀层时能起到硬质点的强化作用,同时在Ni-P晶化过程中还能在细化晶粒中起到再强化作用.不仅能使镀层硬度提高1.5~1.8倍,还能提高其耐磨性.  相似文献   

15.
化学镀Ni—P—B合金的工艺和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洪 《功能材料》1993,24(6):544-547
研究化学镀Ni-P-B合金的工艺,对镀液的稳定性以及镀层的结构和耐蚀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实验表明:采用含有稳定剂CdSO_4的镀液施镀,可得到结合力强和非晶态结构的Ni-P-B合金镀层,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6.
镀锌层无铬钝化耐蚀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镀锌及锌合金无铬钝化耐蚀机理的研究进展,将为研究镀锌层无铬钝化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为代替高毒性的铬酸盐钝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氧化镧对刷镀镍磷镀层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腐蚀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研究了稀土氧化物(La2O3)对刷镀镍磷合金镀层在10%HCl中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适量La2O3可明显改善镀层的耐蚀性,分析讨论了稀土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已很难满足现代工业日益提高的防腐蚀要求,为提高其综合性能,拓宽应用范围,在化学镀镍磷合金液中加入硫酸铜和氯化铬制备镍铜铬磷四元合金镀层,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15 g/L硫酸镍,40 g/L次磷酸钠,0.2 g/L硫酸铜,0.5 g/L钼酸钠,0.5 mg/L稳定剂(由含氮有机化合物或含碘化合物配制而成),40 g/L配位剂(以一种多羟基羧酸作主配位剂,一种多元羧酸作辅助配位剂),20 g/L乙酸钠,10 g/L三氯化铬,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和含氟表面活性剂) 适量,pH值4.0~5.0,温度80~90 ℃,时间20 min.研究了镀液中主要成分和工艺条件对合金镀层外观、沉积速度、耐蚀性的影响.检测了化学镀Ni-Cu-Cr-P合金镀层的性能,镀层中含8%~9%Cr,2%~3%Cu,78%~85%Ni.结果表明,所得的镍铜铬磷四元合金镀层结晶细致,达镜面光亮,其耐蚀性、孔隙率和硬度等性能均优于化学镀镍磷合金层.  相似文献   

19.
化学镀Ni-P镀层高温热处理后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低磷和高磷化学镀镍层进行了750℃高温热处理,研究了经高温热处理后两种磷含量镀层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后的镀层耐蚀性优于镀态。晶粒长大、晶界面积减少以及镀层表面生成较厚的、致密的氧化膜是耐蚀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代铬刷镀层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铬镀层在常温下具有优异的耐磨性,但在高速重载下则不然。而采用代铬镀层,在高速重载下仍有较好的耐磨性。本文对代铬刷镀层在高速重载下的平均温度和闪温进行了计算。用扫描电镜(SEM),俄歌谱仪(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磨损前后表层的微观变化,从而阐述了代铬刷镀层的耐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