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本文研究具有抑菌效果的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关键腐败菌——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清除效果.从市售冷却肉中分离一株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假单胞菌,经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8-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蒲公英、金银花、丁香、肉桂、薄荷、桑叶等6种提取物对浅黄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和蒲...  相似文献   

2.
荧光假单胞菌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本研究比较分析5种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腐败表型。采用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珠涡流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并测定细菌泳动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等致腐表型。结果表明,5株荧光假单胞菌在28℃LB肉汤中生长良好,经24 h培养后气-液界面上出现较厚的膜,在微孔板中生物被膜形成较快,其中鱼源PF01、PF06、PF07和PF10分离株在12 h含量最高,而标准菌株PFuk4在18 h最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胞外多糖的含量逐步积累,在18~24 h达到最高,并较快粘附到不锈钢片表面,其中PF07的粘附量最高。5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具有较强的泳动性和蛋白酶活性,且均产嗜铁素。在PF07和PFuk4中还检测出短链高丝氨酸内酯(AHLs)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被膜、粘附能力、泳动性及蛋白酶活性有关。本研究结果为从AHLs角度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致腐机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氯化钙(CaCl2)对食品腐败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生物被膜形成特征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菌体计数、苯酚-硫酸法、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Ca2+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多糖分泌、被膜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Ca2+刺激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随着浓度增加被膜形成增强,其中1 mmol/L促进最明显,而高于10 mmol/L作用减弱,并且Ca2+不影响浮游细菌生长;同时,0.1 mmol/L和1 mmol/L Ca2+对胞外多糖、薄膜和泳动性均呈现促进效果,而高浓度下呈现抑制;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对照组、1 mmol/L和20 mmol/L Ca2+处理组的成熟生物被膜厚度分别为20.0、40.0 μm和25.0 μm,其中添加1 mmol/L Ca2+显著增加PF07被膜厚度、菌体和胞外聚合物分泌量,使被膜结构更致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1 mmol/L Ca2+刺激菌体黏附素lapA、藻多糖alg、鞭毛flgA基因表达量增加3~4 倍,并且Ca2+均显著刺激AHLs合成酶luxI基因的表达,提示Ca2+影响生物被膜与群体感应密切相关。可见,食品介质中CaCl2通过影响菌体黏附行为、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导致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特征和结构的改变,该研究为复杂的食品介质中腐败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研究其在0~4℃条件下贮藏时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冷却猪肉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株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肠杆菌4株,假单胞菌1株,热杀索丝菌1株,不动杆菌1株,乳酸菌2株,葡萄球菌2株。冷却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初始菌相结构为:热杀索丝菌54.9%,肠杆菌科8.7%,假单胞菌属3.6%,乳酸菌属29.5%,葡萄球菌/微球菌0.6%,霉菌/酵母菌2.7%。在0~4℃条件下贮藏时,热杀索丝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是冷却猪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在菌相结构中的比例增长最高,特别是假单胞菌属的数量增长最快。结论鉴定出了冷却猪肉中的主要腐败微生物,确定了其初始菌相和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超声波处理、超声波与10%的磷酸三钠联合处理对生鲜鸡肉表面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去污染效果。取生鲜鸡肉(约100 g)浸入20%双氧水浸泡后冲洗后,于无菌条件下去除表层肉,切成大小约为3 cm×3 cm×1 cm。将其无菌条件下浸入106 cfu/mL的假单胞菌菌悬液浸泡1min,30℃条件下培养24 h后放入无菌自封袋,置于超声波清洗仪(40 kHz,300 W)中处理不同时间,测定自封袋溶液中及生鲜肉表面的假单胞菌数目,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鸡肉表面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去除程度。结果发现超声波处理单独作用30 min组鸡肉表面的假单胞菌数目降至最少,鸡肉表面的假单胞菌数目最多减少了0.80个对数;而超声波与10%的磷酸三钠联合处理时,最多可减少2.85个对数。并且扫描电镜观察到经10%的磷酸三钠处理的假单胞菌的大小与形态发生改变,部分假单胞菌表面有破损、内含物外渗。因此,超声波处理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去污染作用,与10%的磷酸三钠联合处理能增强超声波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去污染能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鸡肉表面的去污染效果也越明显,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剥离程度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固定方法;在此条件下,采用结晶紫法结合扫描电镜研究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添加时间下对肉源性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30 ℃培养24 h生物被膜测定值最高。提取物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在生物被膜形成0 h加入的清除效果显著强于在24 h加入的清除效果(P<0.05)。当提取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主要通过抑制菌体生长而清除生物被膜;当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时,主要通过破坏生物被膜立体结构而清除生物被膜。提取物破坏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使生物被膜形成孔洞,从而清除生物被膜。本研究证明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能够清除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对肉的保鲜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茶多酚(TP)和葡萄籽提取物(GSE)对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XTT法和银染法评价TP和GSE在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添加时间下对假单胞菌抗生物被膜的作用。结果表明,2株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被膜,其中1~3 d是快速形成期。随着作用质量浓度增加,TP和GSE对假单胞菌生长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增强(P0.05),其MIC分别为1 mg/m L和2 mg/m L,在亚抑菌浓度仍表现明显的抗生物被膜作用(P0.05)。1/2 MIC TP和GSE在被膜形成初期的12 h添加能显著抑制被膜形成(P0.05),其中0 h添加效果最佳,抑制率为55%~67%;24 h后添加作用微弱,且TP和GSE不能清除成熟的生物被膜。TP和GSE处理组显著降低被膜菌的菌体活力(P0.05),并且处理组细菌胞外分泌物低于对照组。TP和GSE在亚抑菌浓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假单胞菌初期的粘附。本研究为植物多酚在食品贮藏和保鲜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二甲基二碳酸盐(DMDC)对食源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本研究分析DMDC对生鲜食品特定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隆德假单胞菌的浮游菌和被膜菌的杀菌效果.通过API ZYM试剂盒、XTT检测试剂盒、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DMDC处理对假单胞菌存活性、胞内酶活、成熟生物被膜的影响,并评价该处理对生鲜蔬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腐败变质主要由细菌引起,其中优势腐败菌起主要作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细菌的重要生理调控系统,可以调控腐败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确定大菱鲆的优势腐败菌,通过根癌农杆菌A136检测优势腐败菌的AHLs活性,通过16S r RNA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属种。结果表明,大菱鲆优势腐败菌菌株PF为荧光假单胞菌,能够诱导根癌农杆菌A136水解X-gal产生蓝色;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菌株PF生物被膜的形成;大菱鲆4℃贮藏期间,肌肉中的AHLs活性与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呈正相关性,证实大菱鲆优势腐败菌是荧光假单胞菌且存在QS系统,参与调控大菱鲆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环境条件对食品腐败菌隆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ndensis,PL)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微孔板结晶紫法测定不同的营养条件、接种浓度、pH、NaCl和Mg2+浓度条件下其生物被膜量,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测其在不锈钢材料上的黏附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PL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在营养胁迫下降低,稀释TSB培养基50倍造成的营养胁迫使其生物被膜量从1.75±0.35降低至0.24±0.17。PL接种量从1.3×107 CFU/mL降至2.5×104 CFU/mL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pH为8.0时PL形成生物被膜量最多,1.25%以上的葡萄糖、4%以上的NaCl和0.5%的Mg2+能够显著(P<0.05)抑制PL生物被膜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该菌在一定浓度下具有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典型生物被膜的能力。PL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受营养条件、葡萄糖浓度、pH、NaCl浓度、Mg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Biofilms formations of spoilage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on food or food contact surface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se events may lead to a higher risk of food spoilage and foodborne disease transmission. While Pseudomonas lund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cteria that cause spoilage in chilled meat, its capability for biofilm formation has been seldom reported. Here, we investigated biofilm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 lundensis mainly by using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he swarming and swimming motility, biofilm formation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30, 10, and 4 °C) and the protease activity of the target strain were also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 lundensis showed a typical surface‐associated motility and was quite capable of forming biofilm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30, 10, and 4 °C). The strain began to adhere to the contact surfaces and form biofilms early in the 4 to 6 h. The biofilms began to be formed in massive amounts after 12 h at 30 °C, and th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increased as the biofilm structure developed. Compared with at 30 °C, more biofilms were formed at 4 and 10 °C even by a low bacterial density.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the biofilm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biofilm formation. Moreover,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biofil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planktonic cultures after cultured 12 h at 30 °C.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出新型冷却肉保鲜剂,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宽抑菌谱的乳酸菌,对冷却肉上7种常见的腐败和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包括热死环丝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乳球菌、荧光假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并且排除了因产乳酸和过氧化氢而具备抑菌作用的可能性。根据细胞形态、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和16Sr DNA序列和具菌株特异性的N-乙酰胞壁酸水解酶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这株菌被鉴定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命名为NFL。菌株NFL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热有极强的耐受性,在121°C的灭菌温度下处理90 min抑菌活性基本不变。经121℃下灭菌20 min的菌株NFL发酵上清液对托盘包装冷却猪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尤其是可显著减少腐臭味。  相似文献   

13.
冷鲜肉中微生物极易在设备表面附着形成生物膜,引起肉类腐败变质,同时还会引起食源性疾病传播和食物中毒。本文研究不同温度下冷鲜猪肉中菌群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的成膜规律,分离鉴定成膜微生物,并采用NaClO、超声波清除生物膜。结果表明,4、15和26 ℃生物膜形成量分别在第10、6和3 d达到峰值,且细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生物膜量大于玻璃材质;分离鉴定出普通变形杆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等9株成膜细菌。NaClO溶液浸泡对不锈钢和玻璃表面的变形杆菌生物膜均有显著清除效果(p<0.05)。采用200、400和600 mg/L NaClO溶液浸泡5 min其清除效果均能达到98%以上。100 kHz超声1 min结合400 mg/L NaClO溶液浸泡5 min清除率达99%以上,效果优于NaClO溶液和超声波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鲳鱼冷藏期间优势腐败菌的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蔚青  谢晶  周会  张琛杰 《食品科学》2015,36(2):226-23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冷藏鲳鱼(Pampus argenteus)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pH值、微生物指标与主要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冷藏(4±1) ℃条件下,以感官评定、pH值与菌落总数为品质评价指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结合生理生化鉴定法分别对冬、春两个时期的鲳鱼进行优势腐败菌的变化规律研究。将经细菌培养与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再通过生理生化鉴定与革兰氏染色,初步得到菌落种类,对单菌落进行DNA提取与PCR扩增并测序。结果:冬季样品获得12 种菌株,春季样品获得9 种菌株。贮藏末期时,冬季样品中优势腐败菌的种类与比例分别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p.)21.51%、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16.13%、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52.68%与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9.68%;春季样品为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8.62%、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64.66%与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26.72%。结论:冬、春时期中冷藏鲳鱼贮藏期间优势腐败菌的种类基本一致,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但在细菌种类与比例上存在差异,冬季样品的微生物种类较春季丰富。贮藏期间,随着荧光假单胞菌所占比例的增加,使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冷却猪肉中优势腐败菌致腐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冷却猪肉中优势腐败菌对其腐败的作用程度,本研究监测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优势腐败菌的变化情况,并接种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肠杆菌和热杀索丝菌于冷却猪肉中,分组检测尸胺含量在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优势腐败菌在冷却猪肉冷藏第5d后显著上升(p<0.05),与尸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同时接种多种腐败菌与尸胺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优势腐败菌的协同效应对冷却猪肉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微酸性次氯酸水(slightly acidic hypochlorous water,SAHW)对冷鲜肉主要腐败菌莓实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及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杀菌作用,提高其对冷鲜肉表面腐败菌的杀菌效果。方法:在研究50 mg/L的SAHW结合0.02%(质量分数,下同)酪蛋白酸钠稳定性(贮存过程中有效氯质量浓度及pH值变化)的基础上,测定SAHW结合0.02%酪蛋白酸钠处理后冷鲜肉体外及体内假单胞菌菌落总数。结果:避光封口贮存方式下的SAHW与酪蛋白酸钠混合液的稳定性最佳。在体外条件下,SAHW对P. fragi和P. fluorescens杀菌作用在不同质量浓度及作用时间下相较于混合液均更强,在SAHW质量浓度为50 mg/L时,SAHW及混合液对P. fragi的致死对数值分别为6.16(lg(CFU/mL))和2.26(lg(CFU/mL)),致死率分别为85.20%和31.26%。体内实验结果显示,50 mg/L SAHW与0.02%酪蛋白酸钠混合液对P. fragi及P. fluorescen...  相似文献   

17.
冷藏鲤鱼和罗非鱼优势腐败菌腐败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接种腐败菌的鲤鱼和罗非鱼无菌鱼块贮藏中感官、腐败代谢产物和腐败菌的变化,以腐败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和腐败代谢产物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指标,探讨冷藏鲤鱼和罗非鱼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的鲤鱼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32h和162h,此时的TVBN值为27.12mg/100g和22.51mg/100g,腐败希瓦氏菌和恶臭假单胞菌菌数为8.96 lg(CFU/g)和9.07 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为9.28×10-9mg TVBN/CFU和1.81×10-8mg TVBN/CFU。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罗非鱼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32h和144h,此时的TVBN值为23.46mg/100g和24.30mg/100g,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菌数为8.83 lg(CFU/g)和9.12 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为1.67×10-8mg TVBN/CFU和9.10×10-9mg TVBN/CFU。结合两种养殖鱼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和腐败菌在腐败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得出冷藏罗非鱼和鲤鱼的特定腐败菌是假单胞菌,两种腐败菌都具有较强的腐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冷鲜猪肉内外细菌菌群分离鉴定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超群  王宏勋  宫智勇 《食品科学》2011,32(23):240-24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冷鲜猪肉内外的菌相组成进行分析鉴定,并研究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鉴定出热杀索丝菌、假单胞菌、乳酸菌、肠杆菌科各2株以及葡萄球菌属1株;热杀索丝菌为托盘包装冷鲜猪肉的主要优势菌;整个培养过程中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生长趋势明显;肉块内部的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肉块表面。  相似文献   

19.
金银花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假单胞菌黏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冷却肉中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及金银花提取物的降黏附效果。结果表明:从15 份市售冷却肉中分离 得到46 株假单胞菌,经16S rDNA结合VITEK 2系统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22 株,占47.8%;荧光假单胞菌10 株,占 21.7%;铜绿假单胞菌6 株,占13.0%;浅黄假单胞菌8 株,占17.4%;33 株(71.7%)假单胞菌具有黏附能力,具有 强黏附能力的菌株占17.4%,其中恶臭假单胞菌数量最多;金银花提取物能够降低4 种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且对 恶臭假单胞菌5-3和铜绿假单胞菌5-1作用效果更强,作用效果与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度有关;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 度高于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时,主要通过抑制菌体生长、减少胞外多糖产 生而降低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金银花提取物质量浓度低于MIC时,主要通过溶解菌体胞外多糖、增强通透性、降 低均匀度而降低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超  于涛  姜晓冰 《肉类研究》2021,35(4):51-56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绿色魏斯氏菌(Weissella viridescens)发酵液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最小抑菌浓度,微孔板法结合显微镜观察检测绿色魏斯氏菌发酵液对Lm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最后通过测定冷藏过程中冷却猪肉的菌落总数、Lm总数、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