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酿酒》2019,(6)
智能装甑成套设备可以完成装甑过程中的自动供料、均匀布料、见湿盖料、低处填补、逐层布料等工作。同时通过红外感温技术对料面的温度及高度进行实时监控,将数据传给机器人,接收指令并完成工作。通过智能装甑与人工装甑的酒醅蒸馏效果对比研究,比较两者装甑方式在产量、优级酒比例及对酒醅中主体香成分(己酸乙酯)的提取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宏  马光喜 《酿酒科技》2014,(12):74-76
针对现有机械装甑效果不佳,设计了一个具有机器视觉的酿酒装甑布料系统,以人工装甑经验为模型,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导装甑机器人,实现智能装甑布料。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人工上甑的劳动强度、减少上甑的劳动成本、提高上甑自动化程度和上甑效率,本研究通过长期对熟练上甑工人上甑时的工艺规范和上甑的工艺效果的观测、分析和总结,设计出了一套能达到人工上甑效果且完全满足上甑工艺要求的全自动上甑系统及使用该系统时的布料规程和布料时间,按照该系统的布料规程和布料时间上甑时,不但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自动上甑,而且大大降低了上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甑桶蒸馏的特点出发,从“蒸馏塔”的角度,论述了蒸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对装甑的姿式和撒料操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装甑操作以“见潮撒料”的效果最好,并描述了装甑操作的全过程;最后对发生蓄汽、引汽、穿甑提出处理方法。(汉冯李)  相似文献   

5.
1.配料 ,稻糠用量20%左右 ,使用前大汽清蒸60min,装甑醅料上、下层用糠量多于中层。2.装甑动作轻快 ,材料疏松、平整 ,上汽均匀 ,醅料薄撒 ,上汽盖料准确 ,见潮就撒。3.装甑用汽“两大一小”。开始装甑气压0.05MPa,近串甑时调至0.06~0.08MPa,甑口时0.05MPa,装甑时间35~45min。4.开始流酒时压力0.05MPa,正常流酒时0.06MPa,酒下完后 ,调气压0.08~0.1MPa追尾。5.流酒温度25~30℃ ,流速2.5~3.0kg/min。做到“掐头去尾、量质接酒提高优质比率和…  相似文献   

6.
1.配料 ,稻糠用量20 %左右 ,使用前大汽清蒸60min ,装甑醅料上、下层用糠量多于中层。2.装甑动作轻快 ,材料疏松、平整 ,上汽均匀 ,醅料薄撒 ,上汽盖料准确 ,见潮就撒。3.装甑用汽“两大一小”。开始装甑汽压0.05MPa,近串甑时调至0.06~0.08MPa,甑口时0.05MPa,装甑时间35~45min。4.开始流酒时压力0.05MPa,正常流酒时0.06MPa ,酒下完后 ,调汽压0.08~0.1MPa追尾。5.流酒温度25~30℃ ,流速2.5~3.0kg/min。做到“掐头去尾、量质接酒”。(全文3…  相似文献   

7.
针对白酒装甑蒸馏工段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Lab VIEW的白酒自动化装甑蒸馏监控系统,实现了白酒装甑过程中蒸汽压力与冷凝水的自动控制。该系统以Lab VIEW为开发平台,介绍了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关键模块的实现。经过酒厂实际运行测试,证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白酒装甑蒸馏过程中的各参数进行监控,且提高了出酒率及优质酒率,同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汾酒甑桶蒸馏的特点和作用,装甑操作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装甑蒸馏估出的8个字和要遵守的5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以茅台酒为代表的我省许多固态发酵白酒的生产,多采用甑桶式设备来蒸酒.现行广泛使用的多孔甑桶式设备存在漏料、沟流、死料(死角)缺陷,因此必须对多孔甑桶支撑板的开孔率、锥形侧吹型支撑板、开孔的分布等参数进行科学分析和改造设计,减少酒醅损失,降低成本,提高蒸酒效率和出酒率.  相似文献   

10.
张召刚  罗新杰 《酿酒》2001,28(5):49-49
在大典酒生产中,装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酒的质量和产量。如要搞好装甑操作应遵循“轻、松、匀、薄、平、缓”六字原则,从而保证“丰产又丰收”。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传统的甑桶蒸馏方式可实现浓缩和提取发酵酒醅中的乙醇及其他风味成分的目的。酒醅中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蒸馏酒产量和质量。通过对酒醅水分含量的控制研究,使甑桶蒸馏效率达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2.
陈立秋 《印染》2012,38(3):46-49
介绍了烧毛进布、丝光湿进布、灯芯绒坯布割绒前含水量、灯芯绒刷毛的给湿、轧蒸织物的给液、连续轧染防泳移的湿度控制、印花蒸化织物的湿度控制、预缩工艺织物湿度控制和湿法交联落布含湿率的测控,说明工艺湿度控制是产品品质提升、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白酒甑桶蒸馏过程中甑桶内部各醅层的温度分布特征,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不同层高的酒醅温度。结果表明,甑桶内部醅层越高,酒醅温度增长越缓慢;同一层酒醅表面温度场整体呈现为由外到内逐渐扩散式升温;蒸汽的上升速度随醅层的增加而增加;酒醅从冷醅到熟醅的升温速率由4.29℃/min减小到2.71℃/min,酒醅的升温速率随醅层的增加而减小。该实验结果对白酒甑桶蒸馏的机理探索和白酒生产工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套酒业集团建成了白酒酿造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生产车间,其生产模式采用清蒸二次清的工艺路线。生产设备包括筒仓及粮食自动输送系统、高压蒸煮及自动控制压力和翻转倒料系统、摊晾加曲系统、不锈钢槽车地面恒温发酵系统、自动上料蒸酒系统、稻壳精选及自动上料系统6个系统。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这套白酒固态发酵的机械化生产设备运行良好,其生产能力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每班8 t投粮,人均投粮572 kg,是传统生产模式的4倍。该套设备的运行解决了白酒行业劳动用工难的问题,实现了白酒行业清洁化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探索浓香型白酒甑桶醅层高度及结构的设计对蒸馏效率及酒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位质量糟醅的蒸馏效率随醅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醅层高度相同时,小直径的甑桶蒸馏效率高于大直径甑桶;甑桶的高径比较大时有利于强化蒸馏,符合增己降乳的原则,可有效提高蒸馏效率与酒质。  相似文献   

16.
酒醅物性和工艺条件是影响甑桶蒸馏的两大重要因素。该文基于乙醇和水的相平衡关系,建立了各醅层之间的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从而构建了底锅、甑桶及冷凝器内的瞬态传热传质过程数学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正品基酒产量、乙醇提取率分别与酒醅中乙醇占液相质量分数、底锅乙醇质量成正相关;在计算工况范围内与饱和蒸汽流量成负相关。酒醅液相质量分数只影响正品基酒产量,对乙醇提取率影响不大。酒醅中乙醇占液相质量分数由3%增加至7%,乙醇提取率提高约70%;饱和蒸汽流量由0.036 kg/s提高至0.140 kg/s,乙醇提取率降低约40%;底锅中乙醇添加量由0增加至20 kg,乙醇提取率增加约10%。  相似文献   

17.
郑利深 《金属制品》2013,39(1):34-36,41
制钉业中锯末与钉屑分离的方法有水洗式、风车式和旋风式,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都需要解决均匀喂料的问题。分离方式改进采用内吸式百叶窗斜坡分离法,能够将锯末清理干净,钉屑质量好,副产品钉屑和锯末装袋方便,对环境污染小;喂料系统改进采用机械喂料替代人工喂料,并通过分离系统实现锯末和钉屑的均匀分离;物料提升系统由电动葫芦、提升轨道和提升斗3部分组成。钉屑分离装置总投资3万元左右,应用后解决了锯末、钉屑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毛青钟 《酿酒》2020,47(1):24-28
对筒仓贮存和输送、浸米、蒸饭、计量投料、生熟麦曲、压榨、澄清和勾兑、过滤、CIP清洗、煎酒过程等自动化酿造黄酒系统的创新点和特点详细论述,创新无缝连接的自动控制接合技术和集成,使各工序、设备、控制系统之间实现了流水线式连接贯通,建立了黄酒自动化酿造的集成技术,研制成功了自动化黄酒酿造系统,建成年产4万千升自动化黄酒酿造生产线;经生产运行,黄酒自动化酿造生产线运行良好,为酿酒业创新作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影响斗式提升机畚斗装满系数的因素。介绍了提高畚斗装满系数的措施,并设计了可调式进料斗导料板。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eat feeding and group size on cross-sucking and competition for milk in dairy calves. Ninety-six Holstein-Friesian male and female calves were allocated to either pairs or groups of 6 and fed milk either from a bucket or via a teat. Calves fed via a teat spent more time ingesting the milk. They spent time sucking the empty teat after milk intake and they spent less time cross-sucking compared with calves fed from buck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t feeding reduces cross-sucking in groups of 6 calves. Calves in groups of 6 ingested the milk faster than calves housed in pair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ompetition for milk was greater than in pairs. Teat-fed calves changed to another teat more often than bucket-fed calves changed to another bucket during milk intake. Thus, the use of teat feeding did not reduce the competition for milk as compared with bucket feeding and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eat-feeding methods so that they reduce competition for milk in group-housed ca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