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涛方  李娜 《规划师》2005,21(4):17-24
长三角体化进程已纳八到国家战略中。借鉴分析全球化中的其它区域整合事例,通过“空间分析”和“事件性分析”,概括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阶段和驱动力。长三角区域整合可分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推动进程、“市场主导 地方政府促进”的区域整合进程、“市场主导 制度驱动”共同作用的全方位区域整合过程等3个阶段。通过人口增长的区域变动演变及经济类型的聚类分析,长三角地区区域体化进程以1992年为界,经历了个由缓慢到加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目标在新的发展时期已被提升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文章在简要回顾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本的内涵与特征.进而指出,文化资本的积累和认同可以实现整合的力量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文化资本。提升文化认同与整合是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区之一,推进区内产业联动是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系统地阐述区域产业联动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条件、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联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财政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提出通过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经济一体化应与财政制度创新同步;“区域公共产品”需由各地区财政共同投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推进必须依靠财政手段,以此才能尽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工作,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实现“四个中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沙龙邀请了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规划、建筑、区域发展、文化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聚焦长三角”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1.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学、和谐发展。2.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目标原则、实施策略、工作重点、政策保障等,加快长三角规划工作。3.学习借鉴国外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复,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面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土地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瓶颈和难题,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体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共赢发展。从数字城市群的建设视角,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数字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招标活动中的评标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实现智能评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发挥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责无旁贷.以工程建设施工为例,探索智能评审系统的研发并对其在长三角区域的应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对推进电子招标智能评审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是长江经济地带发展的引擎,以城市为载体的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长三角多中心结构分析表明,多中心不协同发展导致的区域竞争加剧、区域不平衡性、区域同质重构现象成为影响和制约长三角地区持续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利用生物共生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关系进行分析与诊断,构建了多中心共生的框架,分析了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共生与协同发展的调控模式、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2005,29(11):11-11
一等奖韦亚平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二等奖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与展望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前虎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危机与出路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三等奖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兵我国城镇群规划实施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趋向——由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引发的思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路径辨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叶玉瑶城市群…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城市体系演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采用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3个主要特征:①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②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具有层级和地域的双重属性,企业是城市之间关联网络的"作用者":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劳动分工导致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正在从以"行业类型"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转变成为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茂龙 《工业建筑》2014,(Z1):131-134,189
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考虑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城市群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地区。根据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沿沪宁、沪杭甬发展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逆核心边缘结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人口迁移和老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和文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发展中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对长三角的带动为例,通过分析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事业中所发挥的龙头带动效应,进一步得出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中的带动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交通体系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立足国家战略,在对现状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地区,2011年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尚较平稳,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有一定增长。在总结2011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2012年经济运行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未来上海引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各扬所长,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分工形成发展合力。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基于空间均衡理论,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分工需要遵循经济集中、生态安全、社会公平三个基本准则;结合国家和各省市主体功能区要求,提出未来一体化空间分工格局,明确重点都市圈的功能定住和发展导向等;最后提出一体化空间分工来来研究趋势与重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四方面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的结合使得长江三角洲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加速呈现为三种类型: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区域内非都市一体化类型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势:成长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小城市;发展为兼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服务型聚落;成为承担广大农村地域服务职能的公共设施中心。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合作类型、障碍和治理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雯  杨柳青  张鹏  孙伟 《城市规划》2021,45(3):15-20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合作动力更为多元化,成效日益明显,类型更加多样化,如专题区域合作、跨区域园区合作和毗邻地区合作。研究发现,这几种区域合作过程行政分割的障碍表现为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方式,有利于达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专题区域合作通过成立城市间部门联席会议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开展利益协商,处理双方因合作意愿不一致、成本-收益平衡困难而产生的不合作道德风险。跨区域园区合作还涉及到持续的成本投入、利益分享,当前主要通过建立成本分摊、利益分享的合作机制缓解合作协议法律效应缺失造成的"合而不做"道德风险。毗邻地区合作既需要高位制定高质量一体化协调的准则和专业内容,也需要加强实体协调机构专班与地方之间的协调衔接,降低信息不完全的逆向选择和交易成本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