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明景 《陶瓷研究》1998,13(4):45-46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高峰时期。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青花瓷画艺术的发展。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那么景德镇民窑青花则是这瑰宝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于陶瓷艺术之林。近年,笔者在临摹景德...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陶瓷》2006,16(4):I0022-I0022
颜冬梅 1964年出生于景德镇,1975年随父在景德镇市美术瓷厂学习陶瓷绘画艺术,1980年考入景德镇市古窑瓷厂,师从杜浩生学飞陶瓷绘画艺术。现为浮梁景德镇瓷源民窑学会常务理事,高级研究员,民窑学会名人名作专业委员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变革转折期,景德镇陶瓷艺术也不例外。晚明景德镇民窑瓷业以青花瓷为主导,其艺术风格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前大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影响晚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艺术风格发生大转变的因素很多,而徽商的巨大影响则显然处于其中最核心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徽商身上。因此,对徽商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窑青花瓷文化艺术成就卓越,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璀璨明星。民窑陶瓷表面粗糙,质地不够细腻,但功能结构合理,形体比例恰当,艺术风格独特。民窑青花装饰最大的艺术特征是追求洒脱自由,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正是其平民性的生动具体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官窑青花的最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陶瓷》2010,(3):I0116-I0117
颜冬梅 1961年出生于景德镇,1975年随父在景德镇市美术瓷厂学徒。1980年考入景德镇市古窑瓷厂,跟随大师杜浩生学习陶瓷绘画艺术。现为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景德镇瓷源民窑学会常务理事,民窑学会名人名作专业委员会会长.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高岭陶艺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6.
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中国陶瓷》2007,43(10):62-65
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的造型、胎釉、装饰、纹饰、工艺等比较出发,在找寻景德镇陶瓷器物的材质之美、装饰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人文之美的前提下,分析官窑和民窑器物在美学风格上出现的精和粗、雅和俗、端正和自由、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分野,以求更客观地评价民窑和官窑的历史地位、更好地欣赏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器物,更恰当地理解、继承和发扬民窑和官窑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精髓。  相似文献   

7.
民窑青花瓷在清代时大量生产,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奔放的艺术风格特征而被专家学者、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们所追捧。本文试从景德镇清代民窑青花瓷的渊源开始梳理,浅谈其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民间的图式、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历代青花的演变、重点阐释明代民窑青花的形成、题材、装饰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生生不息的窑火造就了景德镇的辉煌。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是凭借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支撑起来的,在世界陶瓷业界迄今仍无人能望其项背。景德镇制造的瓷器飘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可以说就代表了中国,同时也为我国赢得了"瓷之国"的声誉。景德镇艺术陶瓷以"集天下民窑之大成、汇各地工艺之精华"的英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景德镇的制瓷史就是一部鲜活的艺术瓷发展史。一、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发展优势1、厚重的陶瓷文化"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千百年来,景德镇正是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天下陶瓷名匠,汇聚陶瓷名家,博取众家  相似文献   

10.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劣势。  相似文献   

11.
肖颜琴 《中国陶瓷》2012,(7):45-46,59
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发展很快,为陶瓷文化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机遇,而构建陶瓷文化生态圈对于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发展亦有极大的激发作用。在陶瓷艺术产业的基础上,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圈的构建必须更加积极地采取一些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2.
张红霞  孙晨 《中国陶瓷》2007,43(4):47-48,65
通过从造型、色彩、图案和艺术效果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与中国当代艺术加彩瓷雕艺术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指出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是中国当代加彩瓷雕艺术的母体和根源,而中国当代彩绘陶瓷雕塑艺术通过发扬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艺术的特色,并为其注入现代艺术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使中国加彩瓷塑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胡璇 《陶瓷研究》2020,(1):88-90
景德镇陶瓷文化具民族特色鲜明,且各民族文化即有差异性又存在共同性,语言翻译其实是文化翻译。景德镇是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那么,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特点。同时陶瓷传统工艺现在不容乐观,因此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层面下,陶瓷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应当利用景德镇丰富的陶瓷资源,把陶瓷文化传播出去,增进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国际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郑富年 《陶瓷学报》2011,32(4):631-635
长期以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变革一直与赣文化演变进程紧密相连.陶瓷艺术中的文人意识、宗教特点、造型和装饰艺术大多是由赣文化延伸而来,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滋生、发展、成熟和变异,直至会聚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独有的面貌,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因此,反思赣文化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内在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内涵与价值,无论对于学者还是陶瓷艺术家,都有着“借古开今”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德镇有着1700余年的制瓷历史,作为一个有着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陶瓷发源地,景德镇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德镇陶瓷行业目前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与发展瓶颈,景德镇陶瓷行业应如何打破陈规,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是摆在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面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由于日用陶瓷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艺术陶瓷与创意陶瓷是景德镇最具特色和优势竞争力的陶瓷,因此,本文仅就他们提出几点发展构想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陆岩  刘毅 《中国陶瓷》2007,43(12):70-73
主要概述陶瓷装饰内涵;装饰目的意义。陶瓷装饰的形式和发展,陶瓷装饰的分类。以求全面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体现入手,以景德镇为例,阐述了陶瓷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认为景德镇市城市公共艺术,应把握陶瓷艺术的语言特点,合理地继承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德镇名人名作艺术陶瓷价格混乱的现象,剖析了价格混乱的缘由,提出了影响价格的关键构成因素,继而进一步探讨、研究如何搭建价格评价体系,完善景德镇名人名作艺术陶瓷市场规范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冯林华 《中国陶瓷》2012,(5):64-66,76
景德镇陶瓷雕塑有其悠久的历史。当代的陶瓷雕塑作品题材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富、材料更加多样、手法更加多元,造型更加多变,不仅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还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景德镇当代陶瓷雕塑的风格特征,旨在促进景德镇的当代陶瓷雕塑以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的品质在陶瓷艺术领域内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0.
施于人教授是20世纪后期具有影响的陶艺家之一。参与建构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及课程设置、教材编著等。基于对陶瓷古彩艺术的热爱,他在艺术创作上用艺术实践验证了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理念,并在教学中将其发扬光大。他在教育上守住了陶瓷古彩艺术创新与发展的底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古彩艺术人才,弘扬了古彩艺术精神,是陶瓷古彩艺术传统之根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