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为研究堆积褐煤自燃特性,通过开放式恒温实验获得不同体积立方体褐煤(边长分别为0.05,0.1,0.15和0.25 m)内部升温曲线、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Tc)和表观活化能等特征参数。基于等效氧化暴露时间(EOET)理论,针对实验条件建立均质多孔介质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从而掌握了实验无法获得的温度场、氧浓度场和渗流场的动态分布。通过实验将褐煤升温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实验及数值模拟明确了煤体热量产生与传递、水分蒸发与运移、氧气消耗与运移、自然对流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升温过程中相对EOET与产热加速率的负相关关系。进而对大型煤堆自燃状态进行模拟,验证了煤堆临界自燃着火点温度实验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为掌握二次氧化过程中关键官能团转变对煤自燃的影响,分别采集新疆艾维尔沟气肥煤和 新疆硫磺沟长焰煤,在不同预氧化温度(100,200,300,400 和 500 °C)下对 2 种煤样进行处理,氧化 时间为 40 min,并以原煤作为对照组,开展二次氧化煤样热重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试验研究。 通 过热重实验分析煤样热失重过程(30~800 °C),基于质量变化速率为 0 的 3 个特征温度(T2,T5, T7),将煤样氧化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 通过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仪分析了煤样升温过程中(30~ 300 °C)关键官能团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煤氧反应中羟基的主要反应温度范围是 Tc ~T1(Tc 为常温,T1为临界温度),氧化反应后期羟基含量基本不变。 其中羟基含量增加量最大的煤样分别 为 L500( 预氧化温度为 500 °C 的硫磺沟煤样) 和 A400( 预氧化温度为 400 °C 的艾维尔沟煤样) 。 脂肪 烃、芳香烃和含氧官能团主要反应阶段为 T2 ~ Tz( T2 为干裂温度,Tz 为终止温度) ,当温度小于 T2 时, 这几种官能团参与反应程度较小。 经过不同的预氧化温度处理后,煤样关键官能团含量变化差异 明显。 过高的预氧化温度会使煤中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 对比不同预氧化温度 下煤样的官能团变化,发现预氧化温度为 200 °C 时,煤分子中芳香烃、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烃都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煤氧化自燃的反应机理,对4种不同煤样进行热重实验取得TG-DSC曲线,运用Starink法求解出煤样在达到着火点之前的表观活化能,对煤的氧化自燃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的氧化自燃过程大致分为失水、氧化和燃烧3个阶段,煤的氧化阶段对煤的自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且煤在氧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煤样的吸氧量的大小与氧化阶段的最大表观活化能成反比,越容易发生自燃的煤样,吸氧量越大,氧化阶段的最大表观活化能越小。因此可以采用煤氧化阶段的最大表观活化能作为一项指标鉴定煤自燃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煤在自燃过程中会出现温度上升突然加快所产生的原因,为煤矿现场煤炭自然火灾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绝热法、程序升温法对北皂褐煤氧化过程中自热升温特性、耗氧、CO,CO2气体产物特性的研究,提出煤的氧化过程具有分阶段性,主要可以分为2个阶段:低温缓慢氧化阶段和高温快速氧化阶段;并采用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实时连续地采集了北皂褐煤表面主要活性官能团在氧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的分阶段特性主要是由于OH的反应导致的,OH反应吸热是低温阶段热量难以积聚的主要原因,当OH反应消耗殆尽时,煤中热量迅速积聚,煤温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11.
低阶煤表面活性结构对自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HM、CY、BN 3种低阶煤样作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低阶煤中表面活性结构对自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热初期,越容易自燃的煤,其活性基团都是呈现减少的趋势,活性基团的量出现极大值的温度越低。含氧官能团在影响煤自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羟基与羧基可能是引起煤自燃的导因,亚甲基和醚键都是影响煤自燃的关键基团,而其中脂醚的作用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12.
13.
煤自燃的发生主要与煤炭的化学结构组成及其特性有关,而微生物对煤结构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力。因此提出利用特定微生物对煤表面结构溶解−抑制煤自燃的思路,从褐煤中分离、提纯、定向驯化得到2种采空区煤源微生物,
14.
经对硫化矿床自燃火灾发生情况的调查,通过统计与试验对比,研究分析自燃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具有自燃特性的矿岩的判断方法和鉴别指标;并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灭火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贾廷贵;张智超;郝长胜 《煤矿安全》2024,55(2):87-98
为了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自燃特性变化,根据变质程度由低到高顺序,选用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宁夏灵武不黏煤、宁夏灵武气煤、山西霍州1/3焦煤以及辽宁沈阳瘦煤,分别开展液氮吸附实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以及TG-DSC同步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烟煤的内部孔隙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加,孔容积变化趋势与之相同;煤样中的活性官能团比重逐渐减小,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官能团比重逐渐增加;烟煤的临界温度T 1与着火点温度T 4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煤样燃烧阶段的放热量逐渐减小。综上所述,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烟煤化学性质趋于稳定,愈发难以自燃;煤样中的活性官能团的影响程度要比孔隙结构的影响程度要大。 相似文献
16.
17.
张园勃;张玉涛;邓军;李亚清;史学强;任小芳 《煤炭学报》2024,49(10):4336-4350
为了探究贫氧作用下煤自燃放热关键基团演变特征及其热效应,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实验和原位红外实验测试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煤热反应过程及其微观基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自燃放热过程可分为蒸发吸热、氧化放热、分解蓄热、燃烧放热和燃尽5个阶段,而基团可分为芳香烃化合物、脂肪烃化合物、羟基和碳氧基团4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煤中—C=C—逐渐下降,脂肪烃和碳氧基团先增后降,羟基基团则呈两段式下降趋势。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煤反应热流曲线和特征温度向高温区移动,反应强度、放热量和放热特征参数降低。氧气并未改变煤自燃放热进程和基团的变化规律,但会显著影响其关键温度节点。更进一步的,采用灰色关联和量子化学方法确定了关键基团演变特征及其反应热效应。结果表明,任意氧气体积分数下煤自燃放热最关键基团的变化趋势均为—OH-1→—COO—→Ar—CH→Ar—CH,但其关键基团归属则依次为羟基→碳氧基团→脂肪烃化合物→芳香烃化合物。贫氧状态下煤自燃放热过程关键基团及其归属种类并未发生改变。煤自燃过程中H2O和CO的生成属于自发放热反应,而C2H4和C2H2生成反应为非自发吸热反应,且C2H4和C2H2作为自燃标志性气体的灵敏度强于前两者。C2H2生成反应是煤放热过程中出现显著吸热峰的关键原因之一,而芳香烃燃烧产生CO和CO2则是煤燃烧剧烈放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防治煤自燃,采用表面活性剂、稳泡剂和镁铝水滑石(HT)按一定比例配制出稳定性高、阻燃效果好的镁铝水滑石泡沫,通过正交试验和Waring-Blender法确定了镁铝水滑石泡沫的最佳配方,通过程序升温装置和锥形量热实验测试其阻化特性。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Silok8022质量分数为0.03%、AOS质量分数为0.1%、LAMC质量分数为0.075%,稳泡剂HEC质量分数为0.05%,阻燃剂HT质量分数为1%时,镁铝水滑石泡沫的性能最好;在低温阻化方面,HT泡沫的阻化率达到68.4%,200℃时添加HT泡沫的煤样CO体积分数较原煤降低了36.9%;在高温燃烧方面,HT泡沫处理的煤样热释放速率峰值从74.59 kW/m2下降至43.48 kW/m2,总热释放量从9.98 MJ/m2下降至7.15 MJ/m2,相比MgCl2和AFFF,HT泡沫对煤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效果;添加HT泡沫的煤样脂肪烃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均显著降低,表明HT泡沫对煤自燃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