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莫洲瑾 《当代建筑》2023,(3):116-117
<正>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成立的初衷?莫洲瑾:UAD 9+studio成立于2014年,当时的名称是“A5”建筑工作室。成立的原因来自我与伙伴们的成长经历及浙大院的一次多元化尝试。我们在“大院”的培养与帮助下快速成长,但也逐渐意识到工作内容的趋同化与模式化。我们在很多项目中往往从“单纯执行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晓琳  于海为 《建筑技艺》2012,(1):82-85,81
契机与坚持AT:目前,很多大的设计机构都在走专业化的技术发展路线,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市场需求成立不同的专项事业部,比如体育建筑工作室、轨道交通建筑工作室、居住建筑工作室、医疗建筑工作室等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类,但是十几个建筑工作室也都有自己的专长。您主持的建筑十室目前主要以广电建筑为业务专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带领工作室开展这项业务的初衷?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考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相似文献   

3.
《世界建筑》2015,(4):40-42
<正>访谈时间:2015年3月24日访谈地点:北京路培:阿尔瓦·阿尔托一生为自己先后设计过两个工作室,一个是设计于1935-1936年间的自宅,同时兼作他的工作室(the Aalto House);另一个是设计于1955年、并于1962-1963年扩建的工作室(Studio Aalto)。据记载,阿尔托本人曾说过,"建筑是一种不能在办公环境中创造出的艺术。"~(1))您曾不止一次造访过阿尔托的这两个工作室,您如何评价这两个建筑?与阿尔托其他的建筑作品相比,他为自己设计的工作空间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建筑创作》2004,(9):52-59
京西的玲珑公园里.湖滨塔影旁.坐落着一个青砖灰瓦幽静的院落.1-A-1工作室——“天地间”建筑工房就在这片宁静中成长壮大。每个来到工作室的人都会为这里的环境所吸引。宜人的工作环境能给建筑师带来良好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而建筑师同样会将这种良好的心态传递到所设计的每一栋建筑之中。 1-A-1工作室是一个带有浓郁艺术气息的建筑工作室.为各类项目提供从前期策划到工地施工指导的全系列服务,工作室分为4个设计部门。  相似文献   

5.
以生动气韵,应物之象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ED: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张允圭:建筑行为教授给人的道理都是从“文化交流”中获得的。为了完成创造性、实验性的作品.工作环境和思维需要保持一致。因此,保证学生设计工作室和韵生同建筑事务所之间同样的结构和工作质量十分重要。大学内的工作室存在的意义不能仅仅止步于为建筑学子提供业余工作条件。从根本上来说.我在学校时期主要从事的是和学生一起研究首尔的城市化以及设计工作室管理工作。城市研究时期成为积累基本素材的过程.为创造新的建筑形式和城市观念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2003,(8):74-75
为应对入世后建筑设计国际竞争形势,使企业立于不败,按照市场取向和国际建筑设计业通行做法,建立灵活、应变能力强的内部机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强发展后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对策,进行了专业优化重组。 该院开创了我国建筑设计大院专业优化组合的先河,撤消原来十一个综合设计所,改组了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组建了“五院一中心三个工作室”: 一个管理中心即建筑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中心,主要承揽设计项目、协  相似文献   

7.
UED: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经历吗?您是十年前来到中国的吧。 松原弘典(以下称“松”):我1997年在东京大学毕业,然后开始在伊东先生的工作室工作4年。  相似文献   

8.
旭可工作室     
正工作室介绍旭可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核心成员有多年的瑞士留学和工作背景,并参与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学和在大型设计院担任职务。旭可工作室实践横跨学术领域,大院领域以及独立个人事务所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内,建造都是是旭可最基本的出发点,对建造的坚持也是旭可在不同领域实践的共同之处。无论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项目实践方面,旭可工作室都坚持以创造性的批判的观点介入,实现自身在建筑文化的新陈代谢中起到的作用。建筑师简介张旭2010与刘可南成立旭可工作室,中国上海2007-2010 Buchner Bruendler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巴塞尔2007年获得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建筑学硕士,瑞士苏黎世2004-2005 Galli-Rudolf建筑师事务所,瑞士苏黎世2002-2003瑞士Leman建筑师事务所中国上海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刘可南2010与张旭成立旭可工作室,中国上海2008-2010 EXH建筑事务所,上海2004-2008瑞士HerzogDemeuron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巴塞尔2002-2004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中国上海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陆均2011旭可工作室合伙人2010-2011 EXH建筑事务所,上海2005-2010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致正建筑工作室2005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9.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7):138-138
<正>书名:宅在故宫边:九方宅建造手记作者:张清帆张波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07月文字:405千字开本:889 mm×1194 mm 1/24册数:2定价:$69.00元本书的作者张清帆,建筑师、画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波,先后在非常建筑、都市实践等建筑事务所工作,在造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俩人是"夫妻档",以自由职业的身份从事着建筑的工作。九方宅是两人成立工作室后的第一个建筑作品。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访谈     
康晓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1、您是1S1工作室的成员吗?就我所知1S1的追求是提供高完成度的结构作品,春蚕算不算这种高完成度的作品?高在哪里?首先我不是1S1工作室的成员,1S1是一个专业的结构工作室,而我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工作  相似文献   

11.
工作室的设计向来是根据其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演绎着各异的风情。进入画家的工作室.满室弥漫着油画颜料的味道。通过墙上、地上、桌上乃至画架上的作品,想必您对于该画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音乐人的工作室,伴随着由昂贵的音响器材中飘出的音乐,翻看着CD架上主人热衷的唱片,想必您对于该音乐人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进入一个建筑室内设计工作室呢?  相似文献   

12.
情怀天大——所学所感一生相伴 UED:请您回顾一下对于天大教育的感受,当时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以及天大教育对于您在工作、为人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郭卫兵:天大教育给我的感受是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基本功,这对于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有比较深远的影响。上学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一方面使得我日后的工作中扎实肯干,  相似文献   

13.
编后语     
张帆 《建筑创作》2009,(8):138-139
最后,说一下这次活动发起的缘由。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BIAD成立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BIAD第四设计所及刘力工作室、深圳分院、4A1工作室、秦禾工作室和BIAD国际工作室共同出版了这本专辑.作为对一段历史的记录.也作为未来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时间:2005.03.1811:0011:35地点:东莞厚街博览中心被访人:梁志天采访人:id c特邀记者刘树老id c:从您的简历中可以看出您曾经在建筑及规划领域有相当长的工作历程,而后才逐步进入室内设计领域。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的,怎样处理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所出现的尺度差  相似文献   

15.
初遇契机——夏季工作营UED:您选择谢英俊工作室的原因是会么?薛亮:当时我刚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谢老师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学生的工作营,第一次来大陆是2005年的春天,跟天津大学合作在河北定州盖地球屋001号,参加的人员是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和一些接受培训的农民。后来又举办了一个夏季工作营,我去参加后就留下了。  相似文献   

16.
正高青:黄总,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访谈。您作为从事建筑创作多年的职业建筑师,想请您谈谈建筑与创作这方面的话题吧,首先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或者谈一谈您的一些作品?黄劲:作品也谈不上,从毕业到现在,26年了一直都在湖南省院做建筑设计工作。刚来的时候是在沿海的分院,到2000年就是院里面的建筑副总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04年成立了自己工作室,当时以建筑创作为主,通过几年的发展,业务量扩大。扩大后成立综合所,当时叫第六设计所。现在院里通过资源整合,经过一些调整,2013年开始成立建筑二院,规模扩大,专业也齐全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以前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创作、施工图、工地服务),从成立工作室后来逐步走向设计管理和对外经营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个人发展到团队发展UED: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的改革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工作室制度的改革,您的工作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前后的变化及影响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8.
安东尼奥·欧查·毕加度(ANTONOCHOA-PIC-CARDO):1956年7月8日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1983年毕业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中央大学建筑系,同年成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个人工作室。1993年在北京成立8&8建筑师工作室。1999年任北京红石实业公司首席建筑师。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红房子”。SOHO现代城二期开发首席建筑师。ID+C:您怎么看待中国近2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86年,彼得·卒姆托在瑞士哈尔登施泰因的村子里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建筑工作室。这所房子过去始终只作为少数几人共事的个人工作空间使用,人数最多不超过8个人。但由于后来工作室里经常有15个人或者更多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因此,就需要更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对话崔愷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策展人之一,您是怎样来选择展览的内容,即全面展示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状态,包括大院、大学和独立事务所?崔愷:我一直认为,中国建筑师给予国际建筑界的概念有些时候是模糊的。国内的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通常都有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